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悲剧快感"是叶芝诗歌中既意蕴深远又令人费解的一个主题。解读"悲剧快感"是理解叶芝哲学观、美学观及艺术创作的重要前提。尼采相信所有艺术的本质是提供审美的悲剧快感,而悲剧快感源自梦境(日神精神)和醉境(酒神精神)的二元对立、碰撞、融合的过程。尼采的悲剧理论对叶芝的"悲剧快感"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叶芝建构的"悲剧快感"主题深刻揭示了诗人的审美艺术体验及审美的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2.
由于艺术教育的特殊规律,要造就高水平的,具有全面良好素质的美术人才,除专业技术要有高的要求外,艺术思想教育亦相当关键。现就高等美术教育中,艺术思想教育的重要性谈几点看法。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是一种精神产品。有什么样的艺术思想,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艺术作品。在正确的艺术观的支配下,才能产生好的或较好的艺术作品。高等美术院校(系)的  相似文献   

3.
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阿恩海姆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张力"理论。他提出张力是"具有倾向性的运动",并从张力形成的原因、张力大小的判断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等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本雅明是一位渗透着强烈现代精神的美学家和文艺学家,在《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中,他充分论证了著名的“机械复制”理论,但并没有对这一理论所关涉到的韵味艺术和“机械复制”艺术进行直接地比较。本文从“机械复制”理论出发,将韵味艺术和“机械复制”艺术从中剥离出来,并对其中所蕴藏的隐形比较加以放大。文章最后将探讨本雅明的“机械复制”理论所蕴涵的比较对国内文艺现象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互动艺术是艺术作品本身或者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包含着观赏者的参与在内的一种艺术形态,就其外在表现来看,互动艺术总是基于一定设备基础(互功装置、计算机、互联网等)之上.作为一个新的艺术类型,更强调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而互动艺术在博物馆等展示中也运用广泛,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梅云  马晓琳 《科技资讯》2008,(8):205-205
本文通过对广义层次的理论分析,以及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艺术作品中层次的定位分析,并以平面设计作品为例深入探讨了层次在平面艺术领域的深层含义。  相似文献   

7.
马斯洛人本主义心理学分析了人类七个层次的心理需求,并提出了自我实现理论和高峰体验理论。我们认为这一理论把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本身的理解引入到了艺术创作和艺术接受的个性心理深处,为探讨艺术的本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文艺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经由审美对象与艺术作品的界定,艺术作品从潜在存在过渡到显势存在、艺术作品与审美者相互生成及艺术生成本身等四个方面的内容进行表述,对于艺术作品和审美对象的区分以及前者向后者转化过程的分析,从现象学的角度做出一定的理论探讨。  相似文献   

9.
互文性是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文本理论,已成为当代文学理论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术语之一。戏拟(Parody)是互文性写作手法中最常用的一种手法。它通过对原有艺术作品的戏谑性模仿,来实现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批判与更新。.西蒙在其作品《农事诗》中通过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戏拟实现了对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再现美学及传统写作方式的温和反拨。  相似文献   

10.
胡亚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5):118-119
关于艺术的本质这个艺术学学科的根本问题,西方美学史对其研究可谓源远流长。本文主要阐述了贝尔在《艺术》一书中的视觉艺术理论与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的符号论美学,通过综合分析、比较此两种不同的观点,以及对艺术作品的本质属性进行较为深刻的探讨,最终对艺术本质有了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1.
<正> 一艺术价值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是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审美价值、认识价值、情感价值、道德价值等的总称。艺术活动的目的的实现,在传统的文艺学中,人们只注重艺术价值尺度的研究,而在说明艺术价值时,又重在一种静止的观照——从艺术作品本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的个性特征,从艺术作品所流露出的某种智慧风貌去阐释其价值。艺术价值的实现问题,亦即艺术作品所蕴含的认识、审美、教育、情感、道德诸价值,能够为读者、观众、听众(文艺消费者)所接受,并转化为他们各自某种深刻而稳定的精神的、道德、意识的结构,转化为一种现实的心理的能量,参入发展社会生活的问题(它直接关系到文艺的社会功能的发挥,因为文艺的社会功能最终总是由文艺  相似文献   

12.
艺术作品的价值问题是艺术家与艺术理论家必然回答的问题,回答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然而,通过把价值原理与艺术原理、创作实践相结合,并从传统的价值论原则出发来评判艺术作品的价值所在仍然是一个较为客观的途径。由此得出如下结论:艺术作品的根本点是技术问题,不能物化为技术的知识只能以一种思想或者形而上学的形态存在;对"观念化"的不断追求而忽视技能技巧,必然导致艺术走向死亡;对艺术作品来说,伦理价值、审美价值在当代、后现代,甚至21世纪仍然不会成为过时的评价指数,因为这是人性使然。  相似文献   

13.
《巴比特》是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代表作,亦是他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小说中,以巴比特为代表的人物过着"表面风光,内心彷徨"的生活,他们寻求各种方式为自己空虚乏味的生活制造快感,然而在片刻愉悦之后,却又产生深深的且无法摆脱的负罪感。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分析了商业文化背景下大众快感与罪感的来源,并揭示了商业社会中人们在享受快感、经历罪感之后,最终陷入一种无助感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4.
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必须积累一定量的文言词语,迁移运用是高效积累文言词语的必要手段.我们可以用一、诉诸听说,在交流中积累:二诉诸解字,在拓展中积累;三诉诸阅读,在拓展中积累;四、诉诸写作,在运用中积累等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知识.  相似文献   

15.
歌德一方面主张艺术必须根植于现实生活;另一方面,他又认为艺术作品必然体现艺术家的精神气质和人格理想。同时,歌德的艺术理论中还处处体现了二元对立的辩证精神。中国古典园林总是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同时它们还被寄予了深厚的人文精神,蕴藏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中国园林美学中所体现的诗化自然观与歌德的艺术理论存在深层次的相通,极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艺术是人类文明之光,而艺术创作是人类的本能之一。从艺术本体的概念入手分析认定艺术作品的要素,从艺术创作的起源以及创造性进化的角度进行论述,通过创作方法论与创作实例举证,探究艺术创作心理对艺术创作行为与结果的决定性作用。无数艺术家在创作中寻找到生命的真谛,究其原因是保持初心去观察世界,并真诚地在艺术作品中完成情感表达。真实表达成就优秀的艺术创作,艺术的真实性是一种多维度的艺术观念。通过对艺术创作结果的观察与辨析,发掘创作行为在人类活动中的本质意义,启发后继创作者在探索艺术创作思维的道路上回归初心。  相似文献   

17.
《拉辛与莎士比亚》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宣言与纲领。从逻辑上说,一种理论总是某些实践的总结和升华,该文写作和发表于1923年,超前于批判现实主义的创作实践;从内容上看,该文从分析古典主义戏剧入手,谈论了“戏剧的快感”、“完美的假象”问题,这不是批判现实主义的理论,而是艺术的欣赏与接受的理论。产生误解的原因有三:一是浪漫主义一词在十九世纪上半期流行较广,当时现实主义并未独立或明确;二是司汤达在别处的论述体现了他文艺思想中有现实主义精神;三是以讹传讹,生硬照搬原苏联学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赵氏孤儿》是著名的古典悲剧,给人带来悲的世界,但这种悲不是绝望的悲,是一种给人奋发向上的悲。悲剧中既有痛感的体现,也有一种快感在其中。讨论《赵氏孤儿》戏剧的悲剧快感,主要从韩厥两难处境、屠岸贾的过场作用对《赵氏孤儿》加以审美的分析和提炼,从艺术自身的角度看待《赵氏孤儿》方能体会到它长久不衰的魅力。  相似文献   

19.
穆清 《世界博览》2012,(8):79-79
对于一个喜欢艺术与收藏的人来说,去海外著名艺术展会、古董博览会和拍卖会是必需的。一方面,这是一场艺术盛宴,一方面也可以享受将心仪之物收入囊中的快感。  相似文献   

20.
曹暇 《科技信息》2010,(29):128-128
剪纸艺术的美感是独特的。不仅仅是因为使用材料工具的简单和制作程序的单纯,而是因此从中获得的自娱自乐和展示美感认知的快感在吸引人们为此乐此不彼。民间剪纸是劳动人民为了满足自身精神生活的需要而创造,并在他们自己当中应用和流传的一种艺术样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