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追风人物     
《世界知识》2023,(23):78-79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称将向林徽因追授建筑学学位10月1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宣布:在2024年5月18日的毕业典礼上,学校将向林徽因——这位现代中国著名女性建筑学家,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2024年,是林徽因诞辰120周年,也是她入学宾大100周年。据了解,百年前,林徽因曾向宾大建筑系提出入学申请,却遭到拒绝——因为建筑系有些课程,当时在宾大被认为不适合女生,她只能入读美术系,毕业时获美术学学士学位。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中,后期新月派代表诗人林徽因的诗歌才华往往被她的爱情传奇所淹没,实际上她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女诗人,她的诗作清雅睿智,充满对生命的思考。由于生活范围所限,林徽因的诗作取材范围较狭窄,但是诗歌中所表现的意象却丰富而富有韵味,表达意象的不同类别也体现了其不同的审美风格。  相似文献   

3.
曾在三十年代被老一辈喻为“中国第一才女”的美丽的林徽因女士,是一个具有多重修养和学者风范的诗人,她的诗渗透着对生命多层次的智慧的感悟,蕴含着丰富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4.
林徽因是在中西方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女性作家,既受传统文化的浸染,又受西方人道主义和现代派理论的影响,具有两种文化身份和广阔的文化视野。她的小说无论从内容和技巧上都具有中西文化的因子。文章着重就林徽因小说中西文化交融技巧作一探析。  相似文献   

5.
莲香依旧     
《少儿科技》2020,(5):34-34
默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仿佛看见了"雪化后那片鹅黄"和"新鲜初放芽的绿",仿佛听见了"燕在梁间呢喃"。我心中的白莲,如今馨香依旧——是的,她就是林徽因。提到林徽因,许多人知道她是一位作家、一位诗人。其实,除了有极高的文学造诣,她还是一位建筑师。  相似文献   

6.
薛宝钗与林黛玉一起,给中国传统的文化,特别是妇女观和价值观,作出了一个形象性的批判和总结。薛宝钗代表了传统文化中女性美德的极至,但她生活在中国整个文化大厦即将坍塌的时代,因此,她的悲剧就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悲剧,一种时代和社会的悲剧。应该说,作者否定的并不是薛宝钗的人格和她的自觉意识,而是否定她的人格和才华中所包含的具体的时代内容。《红楼梦》预示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但并未预示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相似文献   

7.
林徽因是中国新诗第二纪元的杰出女诗人,她的诗歌创作主要在三四十年代,时逢新月诗人风流云散,她的诗作以其新颖气韵为新月诗坛留下一脉余香。林徽因的诗深受徐志摩影响,这一对意气相投的朋友的诗风,可以借用茅盾评价徐诗的一段话来概括:“圆熟的外形,配着淡到几乎没有的内容,而这淡极了的内容也不外乎伤感的情绪,——轻烟似的微哀,神秘的象征的依恋感唱追求……然而这是一种‘体’——或一‘派’,是我们惜错综动乱社会内某一部分人的生活和意识在文艺上的反映”,这一特点我们可以从他们一些诗歌中窥见一二。如林徽因的《谁爱这…  相似文献   

8.
舞龙的文化意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文化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的视角探讨了舞龙的文化意蕴,认为舞龙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沃土,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系统整体观、系统和谐观和系统过程观,这些文化内涵,使其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京派著名女作家林徽因多才多艺,她的小说虽然数量不多,但几乎篇篇都是精品,代表作《九十九度中》更是以其"断面"的叙事艺术、蒙太奇手法和人物意识流动的刻画散发出浓厚的现代性,为三、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增添了光彩。  相似文献   

10.
歌剧《再别康桥》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林徽因与几个男人之间的感情故事。《一首桃花》这首空灵柔和的小诗是林徽因到香山双清别墅养病时所写,诗里写下了她对生命之美的执着以及对理想爱情的梦幻追求,并以女性特有的视角和细腻的手笔写出了诗人的内心感受,是唯美精神与浪漫情调的统一,舞台上的歌剧唱段展现了林徽因真实生活中对爱、对事业的艺术情怀。  相似文献   

11.
在当代文坛,宗璞以小说在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实,宗璞的散文艺术成就并不逊于小说。宗璞深受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影响,所以她的散文既具有中国传统散文的典雅,又表现出尊重个体生命价值的现代意识,另一方面,学者和女性的双重身份,也使宗璞散文呈现出深邃的生命意识与细腻的生命感悟并存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以来,女性主义理论与方法对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影响日趋明显。白馥兰作为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史的美国学者,积极将“社会性别”的视角运用到对中国技术史的研究中。她的《技术与性别:晚期帝制中国的权力经纬》一书通过对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纺织技术与生育技术的性别解读和历史梳理,揭示了中国古代性别观念与技术相互影响、相互建构的动态关系,展现了新视角应用于技术史研究的可能性与独特魅力。这一工作为中国技术史开拓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同时还表达了对传统技术观的挑战与对传统编史观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舒婷的爱情诗是中国爱情诗史上不可或缺的力作。她笔下的爱情极为鲜明地表现为一种东方式的爱情,她的诗歌是对于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继承和延续。在保留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考方式和含蓄、隐晦的表达方式的同时,她以大胆而新颖的诗歌意象创作现实对中华民族时代相传爱情理想的反叛,用崭新的爱情观念和顽强的人格力量重塑了中国现代女性的独立形象。  相似文献   

14.
李长之关于中国文艺复兴的文化构想在现代文化出路的讨论中独树一帜。他通过重释“五四”,立足于以儒家为主的传统文化,在对“中体西用”、“全盘西化”和“中国本位”三种典型文化观的反思中确立了现代文化建构的方向。他关于现代文化建构的思想是现代文化史研究的重要理论资源,对当代文化建设具有参照价值。  相似文献   

15.
政治诚信观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诚信治国、以诚信修身、以诚信用人、以诚信躬行、以诚信建外交、以诚信治军等思想观念。研究中国传统政治诚信观对当代社会政治诚信建设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旭对西方文化的见解,具有独到之处。从醉心西方政治到融合中西文化的嬗变过程中,他在接受了西方的哲学观、世界观的同时,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考察,表现了他极为先进的文艺观点。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思想史上,高旭确实称得上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7.
高旭对西方文化的见解,具有独到之处。从醉心西方政治到融合中西文化的嬗变过程中,他在接受了西方的哲学观、世界观的同时,把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考察,表现了他极为先进的文艺观点。在中国近代文化史上、思想史上,高旭确实称得上是二十世纪初中国具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中的一员。  相似文献   

18.
和其他女性作家一样,玛利亚·埃奇沃思一直被遗忘在父权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她的作品在国内至今几乎无人论及。《贝琳达》是埃奇沃思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贝琳达·泊特曼在英国伦敦社交界寻找幸福婚姻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建构自己理想的性别形象的故事。小说展示并审视了父权文化下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形象建构:"悍妇"、"激进女权主义者"、"家庭天使"以及"玩偶"。而通过对这四种女性形象建构的审视总结,埃奇沃思为贝琳达建构了不同的具有独立和理性的女性形象,并以此展示了自己对于女性形象建构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的传统文化,这是五千多年积淀形成的,是历史的内涵和精华。中国传统文化在培养大学生的民族凝聚力及民族自豪感、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指导大学生的人生实践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我国教育体制、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网络文化、西方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需要遵循批判性原则、创新性原则、渗透性原则和互补性与互容性原则,而把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教学计划、利用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平台、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以及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是二者结合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清廉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用清廉加强自身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丰富的思想内容,并且在当今反腐倡廉的历史性课题和德治兼备的方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建立起适合我们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政文化,首先要彻头彻尾地了解腐败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