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结合工程实际,从结构设计角度出发,根据载机平台的工作模式和环境空间要求,论述了机载0.45m天线的总体结构设计。采用有限元方法对天线座架结构进行了力学计算和仿真分析,验证了天线结构件在冲击和振动环境下的刚度强度满足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塔康欺骗信号在接收机处捕获率不高的问题,设计了通过施加带限白噪声构建拒止环境,掩护干扰信号进入机载接收机,提高欺骗信号相对捕获概率的新干扰模式。首先分析了塔康测距解算时噪声信号对解算结果的影响,研究了该干扰模式下所需欺骗干扰功率随干扰机与飞机距离的变化情况,进而分析了欺骗信号在施加带限白噪声协助下相对捕获概率随干信比的变化。最后通过仿真验证,证明所提出的欺骗干扰模式可以实现对真实测距应答信号的有效压制,使欺骗信号成功被机载接收机捕获。  相似文献   

3.
现有局域机场监视系统(LAM)采用单接收机,健壮性和完好性较差.基于多接收机LAM(MLAM)概念,从地面监测站和机载用户两方面讨论了其完好性.在地面监测站方面,研究了多接收机伪距校正数校验方法;通过地面监测保护级最小原则选择最佳可见卫星组合,减小了机载用户的计算负担.在机载用户方面,考虑系统完好性、连续性和可用性的前提下进行漏检系数计算,精确估计了机载用户保护级,改善了系统的整体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LAM相比,MLAM的精度和完好性指标都得到了提高.  相似文献   

4.
文章建立了机载双站SAR的通用几何模型,定义了描述该模型的2个结构参数,据此给出了基于接收机轨迹的雷达回波信号模型;根据2个结构参数的取值及其变化特点对机载双站SAR的空间构型进行了分类,讨论了各种构型中机载双站SAR的工作模式及其对收、发雷达天线的波束控制要求,并通过仿真研究了各种机载双站SAR构型情况下2个结构参数...  相似文献   

5.
针对信道化接收机普遍存在的漏警问题,在分析了一种实信号多相滤波数字接收机结构设计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重叠部分的非最大抽取信道化高效结构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扩展处理带宽,减小了重叠部分高效结构设计时出现的混叠,并且随着信道数目的增加,具有运算量大幅减小的特点。计算机仿真结果验证了该重叠部分的非最大抽取信道化高效结构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介绍机载高亮度CRT电子光学系统的设计,分析并验算了主聚焦系统和发射系统的性能和参量,对枪体结构设计也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7.
电磁脉冲武器的出现对大量装备多种电子设备的军用直升机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探讨了直升机的电磁防御设计的若干问题,主要包括机载电子设备的接地、飞机结构设计以及电子设备自身的容错设计等等,以求为直升机的强电磁攻击防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Rake接收机的线性合并技术不能适应无线信道的非线性特性.针对这一问题,开展了基于神经网络合并技术(NN)的研究.采用多层感知机神经网络模型,通过仿真实验确定了模型结构.在不同的仿真环境下,分别对采用等增益合并技术、最大比合并技术和神经网络合并技术的Rake接收机进行了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在理想信道下,基于NN技术的Rake接收机性能略好于传统的Rake接收机,性能改善不明显;在复杂信道环境下,基于NN技术的Rake接收机性能好于传统的Rake接收机.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CPPM-UWB系统中混沌序列可能丧失混沌特性的弊端,设计一种改进的混沌脉冲位置调制信号结构.基于无码间干扰的超宽带系统,分析了改进的混沌脉冲位置调制信号在IEEE UWB室内多径信道模型下的接收机性能,在室内多径环境下对不同Rake接收机的误码率进行了仿真.计算机仿真表明,比特的脉冲数量、接收机与发射机的距离、脉冲的重复周期的选取对系统的性能影响较大.在室内多径环境中,CM1信道下的Rake接收机性能最好,理想Rake接收机性能最优,但其系统也最复杂.SRake接收机的性能优于PRake接收机,但SRake接收机的复杂性高于PRake接收机.SRake和PRake接收机的性能随着叉指数目(即接收机分辨出的多径分量数目)的增加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GPS软件接收机具有模块化、可编程性、灵活性和强适应性的特点,是兼容将来多导航系统的发展需要。通过对GPS软件接收机的研究,可以找到改正和消除多路径的数学模型和抗干扰的方法,提高接收机的环境适应能力。本文对GPS软件接收机结构和捕获、跟踪环路算法等做了较详细的说明和讨论。  相似文献   

11.
严苛的机载环境条件严重影响着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在民机结构状态监测中的长期应用,为了评价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的机载环境适应性,从机载环境条件出发,提出以传感特性的灵敏度系数、线性度、零点漂移、温度系数作为评价光纤光栅应变传感器环境适应性的指标体系,设计了环境试验前后基于等强度梁的传感器有效性测试方法,分别采用涂层封装与非金属基底封装两种封装形式的光纤光栅传感器,经历14项环境试验后暴露其存在问题对环境适应性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指标体系能有效地评价光纤传感器失效状态,从而验证了该环境适应性分析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2.
王国强 《科技信息》2012,(24):369-369
一、引言 甚高频全向俯标(VOR)就是现代航空无线电侧向导航的一种地面设备。甚高频全向信标(VOR)与机载甚高频全向信标接收机配合,由机载VOR接收机可测得相对于地丽VOR信标台磁北的顿时针方向计算的角位移(疗位)。甚高频全向信怀应辐射带有两个独立的30Hz调制的射频载波.其中一个调制的相位应与观察点的方位角无关(基准相位),另一个涮制的相位在观察点处应与基准相位不同(可变相位),两个相位相差的角度即等于观察点相对于甚高频全向信标的方位。基准相位和可变相化的甚高频全向信标台的磁北方向上应为同相。  相似文献   

13.
GPSL5信号作为GSP现代化的一部分,是专为民用航空而设置的,它与我国北斗星导航系统所用的B2a信号共用同一频段,共同组成未来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L5信号面临已有航空无线电设备的干扰,其中测距仪设备(DME)对GPS L5和B2a信号所在频段造成了不可忽视的脉冲干扰.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对消的DME干扰抑制方法,充分利用机载DME天线所接收到的信息,对机载GPS接收机中的DME干扰进行估计和重构,进而进行抑制,避免了传统方法造成的数据损失问题.  相似文献   

14.
张单群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27):7145-7148
本文以机载火控雷达仿真系统研制为背景,讨论了仿真系统总体方案,对机载火控雷达系统和相关技术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搭建了基于多功能显示器(MFD)的仿真硬件平台,并结合软件开发技术实现了机载多功能火控雷达仿真软件系统,分析了系统软件的主要实现技术和运行流程。该系统能逼真的仿真雷达在真实环境下的工作,并取得良好了仿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为了改善强干扰环境下的GPS接收机的性能,通过搭建一套软硬件接收系统,研究不同整列流型对抗干扰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使GPS接收机在-38 d Bm强干扰的环境下接收到GPS卫星信号,满足了干扰抑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随着用户对接收机性能要求的不断提高,GNSS接收机在高动态环境下实现高灵敏度、高定位精度的定位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在GNSS接收机中,传统跟踪环路在高动态情况下难以满足用户对定位精度的要求。针对复杂环境下GNSS接收机定位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了高灵敏度GPS跟踪环路算法以改善GPS接收器的定位精度,通过经典超前—滞后延迟锁定环对码延时跟踪,并结合三阶PLL对载波相位跟踪。仿真实验表明:通过对中频信号码相位和载波相位估计,避免了使用传统FLL进行频率估计引起的码延迟效应和近似误差。与传统跟踪环路相比,在动态环境下码跟踪误差明显小于传统跟踪环路。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机载细水雾灭火技术研发及其在民航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支持,对近年来国内外细水雾研究进行总结分析,主要包括细水雾喷雾特性对细水雾灭火有效性的影响、添加剂的影响、环境情况对于细水雾灭火的影响,以及利用细水雾进行的相关实验研究等。提出今后主要研究方向为新一代机载灭火技术、细水雾对遮挡火灾的抑制机理、高高原环境下细水雾特性与雾场诊断、细水雾灭火应用设施的设计、高效货舱机载灭火系统的关键技术研发、低压细水雾生成与控制机理的研究。最后,结合民机哈龙替代灭火技术需求,设计了新一代机载细水雾灭火技术研究的具体思路。  相似文献   

18.
在电磁环境影响机载导航设备对飞机引导的前提下,分析了机载导航设备工作的电磁环境,找出主要电磁干扰源及耦合途径,依据电磁兼容相关理论知识,针对不同干扰源提出了相应的电磁兼容设计方法。该方法对于其他电子设备与系统具备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GPS接收机抗高过载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火炮发射高过载环境和GPS OEM板接收机的结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GPS OEM板接收机抗高过载冲击能力的3种技术途径.以空气炮和火药模拟火炮为过载发生装置,以弹载数据采集存储系统采集的数据为试验数据,对GPS接收机抗高过载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改变GPS接收机的受力方向和环氧树脂灌封等抗高过载冲击措施后,试验用的Jupiter GPS OEM板接收机能够承受9 000g以上的冲击;冲击对其信号捕获性能和定位精度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高空机载电子设备冷却方法综述与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瑜  牛潜  康娜  蒋彦龙  鲍俊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34):14459-14470
近年来,航空航天技术不断发展,机载设备朝向复杂化、集成化和小型化发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设备发热量骤增;由于电子设备散热面积越来越小,传统机载电子设备冷却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其散热需求。高空机载环境存在着低压力、低空气密度和飞机加速、失重等制约条件,机载冷却与近地面冷却性能存在着很多不同。本文对比了几种常见的机载电子设备冷却技术,重点分析几种技术的高空环境制约度,综合优选出最适合机载设备冷却的技术。考虑到单一冷却技术的局限性,本文评述了其中几种常见的复合冷却技术,并对未来的机载设备冷却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