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技潮》2004,(5):54-54
周口店遗址博物馆位于北京城西南约50公里,是举世闻名的北京人遗址所在地,被称为“北京人之家”。周口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了27个古人类、古文化和古脊椎动物的化石集中点,周口店因化石埋藏之密集,出土古人类化石及其伴生动物化石、文化遗物之丰富而震惊世界。1987年12月11日,周口店遗址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猿人洞即北京猿人遗址。从大约五、六十万年起,北京猿人在这里断断续续地生活到约二十万年前。这个遗址发现于1921年,1927年开始系统发掘,共发现了近200件人类化石(代表40个猿人个体),上万件石器、数层灰烬层和近20…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摄影测量以亚毫米精度测绘化石文物正射投影线图的技术方法,南京猿人头骨等古脊椎动物化石的实测结果表明,物方点位测量精度达到0.2mm以内,故亦适合对类似小型目标物的高精度摄影测量。  相似文献   

3.
 2007年和2014年,河南灵井遗址出土的距今10万年左右的许昌人头骨化石引起古人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显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境内可能并存多种古人类成员,不同群体之间有杂交或者基因交流产生。许昌人为中国古人类演化的地区连续性以及与欧洲古人类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本文回顾了许昌人化石的发现历史、复原和研究过程,介绍了许昌人伴生的哺乳动物化石、石制品、骨质工具的最新研究进展;讨论了灵井遗址未来工作前景。许昌人化石及伴生的文化遗物为探讨当时人类的体质特征、行为方式及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4.
周国兴 《大自然》2010,(1):41-45
1959年,科学家在东非奥尔杜威峡谷发现了距今180万年前的鲍氏南猿“东非人”的头骨化石,从而揭开了东非地区史前人类大发现的序幕。此后,大量早期原始人化石在这里陆续出土,并以发现距今340万年的阿法南猿“露西”的骨架化石为高峰,演绎了人类起源的“西部故事”。  相似文献   

5.
自1929年北京周口店发现第一个完整的猿人头盖骨以来,国内许多地方相继发现了一些人类化石和旧石器地点:北有满洲里所辖的扎赉诺尔人遗址,南有广东的马坝人、广西的柳江人;东有南京的汤山猿人、安徽的和县猿人,西有陕西的蓝田猿人和大  相似文献   

6.
提到周口店遗址,可谓尽人皆知;可说到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的发掘,很多人就感到陌生了。田园洞古人类化石点的发现,打破了周口店遗址近几十年来的沉寂。[编者按]  相似文献   

7.
贵州首次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2年在贵州桐梓县发现古人类化石以来,陆续在水城、兴义又有所发现,但均是下颌骨和一些牙齿。1982年10月,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贵州省博物馆、普定县文化馆组成的联合发掘队,对普定县穿洞进行第三次发掘。发现一个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这是贵州首次发现的较为完整的人类头骨化石。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凌源市沟门子镇出土的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其埋藏地层为棕黄色亚粘土含角砾层,化石残碎,经初步判断该地点地质时代为新生代晚更新世晚期,这是迄今在凌源境内发现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在辽西新生代地层划分和时代对比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洞内发现的灰烬层为在大凌河流域寻找古人类遗址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9.
漫话鬣狗     
魏正一 《大自然》2010,(2):50-53
几年前的夏季,大雨过后,在黑龙江省肇东县、青冈县的水打沟和哈尔滨的松花江中分别发现了几件鬣狗的头骨化石。这种鬣狗叫“最后斑鬣狗”,或称“最后鬣狗”(Crocuta crocuta ultima),在松嫩平原已经灭绝了上万年。肉食兽类在自然界的食物链中通常居于顶端,往往数量稀少,这几件鬣狗头骨化石坚硬而完整,且牙齿齐全、乌黑锃亮,是非常难得的。  相似文献   

10.
古人类化石是探索人类起源和演化的重要研究材料,由于人类化石标本的珍贵性,不可能对其进行实体解剖,传统的研究方法只能停留在化石的外表形态特征的研究上.CT技术为古人类学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目前,CT技术在中国古人类化石上的应用还很薄弱,很多具体的工作还没有开展.为了对CT技术在古人类学上的应用情况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文中对近年来CT在国际古人类学界的研究及进展作综述,包括:化石标本的虚拟复原;颅内模及脑形态特征的研究;骨骼生物力学分析;木乃伊及早期人类的身体健康状况;骨骼和牙齿的微细解剖结构.对未来工作加以展望.  相似文献   

11.
刘迪 《大自然》2014,(4):70-71
丹江口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曾是古脊椎动物和古人类繁衍生息的南北过渡地带,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研究意义。近年来,随着中生代白垩纪晚期恐龙蛋化石、新生代第三纪和第四纪古哺乳动物化石以及淅川中原鸟和"郧县猿人"等众多重要化石以及旧石器遗址的发现,丹江口库区在古生物学和考古学领域备受瞩目。  相似文献   

12.
2007年—2014年,在河南许昌灵井遗址发现了两件距今10万年左右的人类头骨化石,相关论文2017年3月3日发表于《Science》杂志。研究显示,许昌人头骨呈现出东亚古人类、欧亚大陆西部尼安德特人和晚更新世早期现代人镶嵌的形态特征。目前还无法将其归入任何已知的古人类成员之中,许昌人可能代表一种新型的古老型人类。许昌人化石复杂的体质特征反映出晚更新世早期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同时也为研究中国古人类地区的连续性以及人群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发现豕脊齿象属头骨化石象类化石历来引人注目, 但大部分的发现都是一些零碎的牙齿, 完整的头骨少之又少。最近,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王世骐和邓涛报道了发现于  相似文献   

14.
周青 《大自然》2009,(6):7-9
2005年,周口店北京猿人化石寻找工作委员会成立,同时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对丢失的北京人化石的再一次寻找。中央电视台《走近科学》栏目组跟踪拍摄近三年,制作出了大型系列节目《再找“北京人”》。笔者作为这一系列片的导演,亲历了寻找活动全过程。在关于头盖骨化石下落的众多线索当中,天津的美军兵营曾经是一个最大的谜团。  相似文献   

15.
正长期以来,古人类学界对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中更新世晚期至晚更新世早期过渡阶段古人类成员的演化地位一直存在争议。争论的焦点是:他们是由本地的古人类连续进化而来?还是外来人群的成功入侵者?最近在河南灵井遗址发现的两件距今10.5—12.5万年前的古人类——许昌人的头骨化石,为探讨这一阶段中国古人类的演化模式提供了重要信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吴秀杰研究组与美国华盛顿大学Erik Trinkaus等合作的研究显示,许  相似文献   

16.
《中国西部科技》2011,(36):79-79
[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和他的科研团队近两年在藏北伦坡拉盆地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地层学调查和脊椎动物化石考察,不仅在丁青组原有鱼类化石报道的基础上发现了更多的层位和材料,而且还发现了对时代确定和古高度判断有重要意义的犀科化石。该化石发现于在藏北班戈县论波日地点丁青组上部,经研究确认为近无角犀  相似文献   

17.
《华东科技》2012,(9):7-7
1.《自然》2012.8.9 人群中的一张脸 最新发现的化石征据揭示了一种新的脸部特征平坦的奇特古人类,这一发现将揭开人类早期历史的崭新一页.甚至将可能成为迄今已知最早的真正人类祖先。根据这项由古生物学家麦维·里基和路易斯·里基领导的研究认为,此次发现的化石证据至少汪明了,在人类历史曙光初现的时期,在今天的东非肯尼亚曾经有至少3支不同的人类亚种在此共同生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研究员主持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新疆中生代恐龙化石研究”,自2002年8月以来,与美国和加拿大的合作者一起,在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戈壁沙漠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科学考察,对在该地区发现的地质时代大约为1.6亿年前的恐龙化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2006年2月9日出版的Nature上报道了该项研究成果——世界上最早的霸王龙类冠龙.冠龙代表最原始的霸王龙类,把霸王龙类的确切化石记录提前了近3千万年.同时,冠龙化石也是已知保存最完整的侏罗纪虚骨龙类之一.  相似文献   

19.
《科技知识动漫》2012,(12):40-41
生活在白垩纪晚期的肿头龙类恐龙,以头部长着厚重的帽状骨骼而著称,其中头颅部分出奇的肿厚,被25厘米厚的骨板覆盖,而且隆起的部分是实心的。这种头骨略有倾斜度,看上去就像圆滑的自行车头盔。由于头骨巨大而坚硬.因此常常能够成为化石而得以保存下来。  相似文献   

20.
《科学世界》2007,(2):9-9
大部分人都相信自己的祖先来自非洲。10万年前的某一天,这些现代人走出自己的“摇篮”,形成了了今天的人类。然而这一切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一直存在巨大的争论。如今,根据一具1952年在南非Hofmeyr附近发现的头骨化石,研究人员得到了新的数据,这无疑为研究现代化何时走出非洲以及去向何方提供了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