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今年4月24日上午,在“美国亚洲太平洋理事会”举办的“成立仪式讨论会”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就美国对亚太地区(主要对亚洲)的政策作了长篇演讲,综合其要点主要有:(一)亚太地区在美国对外政策中重要性提高。鲍威尔说:“欧洲和亚洲两边都占有主要的(central)地位”,“亚洲在世界上所占的分量还在不断地增大。”关于这一点,“美国亚太理事会”的成立可以说是一个佐证。美国有一个很有政治影响的民间团体“美国大西洋理事会”,而从事面向亚太地区的民间政治团体却是分散的。此次,有美国国务院背景,把美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委…  相似文献   

2.
台湾当局将安全、民主和经济作为确保亚太地区“和平”与“繁荣”三个主要支柱的锚,进而逐渐确立了从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加强美日台战略的方针政策,以图形成一个遏制中国大陆的新链环。  相似文献   

3.
《世界知识》2022,(16):12-13
<正>“印太经济框架”作为美国“印太战略”的经济支柱,服务于整个“印太战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日益强大,美国认为,“中美竞争不可避免地上升为决定未来国际局势的关键因素”。为了保持中美经济实力的差距,美国想方设法拖住中国追赶的步伐。通过建立“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企图在数字经济、劳工和环境等重点领域制定规则和标准,以及在亚太地区建立排他性的供应链系统,将中国排除在外,以实现美国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4.
东盟作为东南亚地区的区域合作组织,在当今国际经济政治舞台上的活动日渐活跃,在亚太地区的地位和作用更显重要。日本一直重视与东盟的交往,无论在经济或政治上都离不开与东盟的合作。特别是8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脱欧返亚”和迈向“政治大国”目标的制定,东盟在日本亚太地区战略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突出:东盟是日本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是日本“东亚经济圈”的重要发展对象;东盟是日本迈向“政治大国”、抗衡美国的重要砝码  相似文献   

5.
江淮 《世界知识》2010,(15):26-27
借在亚太地区频繁进行军事演习,积极开展军演外交,以此抬升美国与有关国家的关系,进一步扩大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政治影响力;通过军事演习安抚其盟友,充分显示其兑现维护西太平洋稳定承诺的能力与决心,威慑任何可能挑战美国地位与利益的潜在对手。  相似文献   

6.
王佳 《科技信息》2007,(18):182-183
美日同盟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最重要的双边军事同盟,并未随冷战的结束而消失,相反,出现加强的趋势。这与美国全球战略重点的转移以及美日双方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的相互借重不无关系。本文围绕美日双方各自的现实利益进行分析,探讨美日同盟持续存在并呈现加强趋势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美国"输出民主"的文化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输出民主”的外交战略深深植根于美国化传统,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从表面上看具有利他性;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输出民主的理想追求往往从属于其他现实利益,成为美国实现政治、经济、安全等国家利益的工具。正是这种表面上的“利他”和实质上的“利己”的矛盾性,使“输出民主”战略的虚伪性日渐暴露.从而受到越来越强烈的抵制。  相似文献   

8.
注重于增强实力,建立以美国为主的自由贸易体制,推行纳入美国轨道的民主政治,强化美国对亚洲安全的承诺。亚太地区一直被视为保护美国西翼安全的天然屏障和遏制苏联扩张的前沿阵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亚太地区政治  相似文献   

9.
谈起苏联对亚太地区的政策调整,人们势必要提及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和他在海参崴、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的讲话。戈尔巴乔夫在这两次讲话中重新估价了亚太地区在苏联全球战略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使人们看到苏联的亚太政策有了大幅度的调整。苏联领导人认为亚太地区很可能成为下一世纪的“世界政治中心”;这一地区的一切复杂问题都与苏联息息相关,苏联理应参与解决。由于美国重视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长期保持它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对亚太地区的影响较深,苏联要挤进来,首先就会遇到美国的强烈抵制。所以,苏联在调整亚太政策中不得不把协调同美国在这一地区的关系作为主轴。一、推行全方位外交:苏联经过外交反思,深刻认识到由于过去长期推行重欧轻亚政策。致使苏联在  相似文献   

10.
海湾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海湾战争结束不可能使美国经济衰退也随之结束。新的世界经济格局呈现五个主要特征:90年代中期世界经济将恢复正常和较迅速的增长;将以各极为中心形成数个较大的区域集团;将逐渐形成美、日、欧三驾马车主导的格局;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迅速,成为最有活力的部分;正在形成一种“无国界经济”。8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已进入新的时期,可以预期在不太长的时间内建立起“东北亚经济圈”。  相似文献   

11.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强调:“网络威胁是美国面临的最大国家安全危险之一.”尽管美国是当今网络世界的强国,但其“关键基础设施”也持续面临着来自网络空间的威胁.美国已经认识到,构建安全的网络秩序是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基础性保障.  相似文献   

12.
克林顿执政后,制定了以出口为先导的振兴美国经济的政策。美国政府重新审视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方位,制定了以亚太地区为突破口的“新兴大市场”(BIG EMERG-ING MARKETS)战略,简称 BEM战略。这一战略问世,标志着美国贸易战略进入了全面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阶段。  相似文献   

13.
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靠的是这一地区各国经济的持续发展,而且发展速度快于世界其他地区。亚洲“四小龙”的出现,是亚太地区经济崛起的标志之一,他们的经济能否持续发展,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实践上对整个亚太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四点重要变化樊吉社: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在如下四个方面发生了较为重要的变化:第一,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已经进入冷战结束以来最激烈的调整期,中美关系之变是驱动亚太地区国家间关系调整的核心动力。中美未来的战略竞争可能会聚焦于亚太地区,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重点和焦点也在亚太地区,美国将增加对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投入,  相似文献   

15.
两者的矛盾使美国外交左右摇摆不定;价值观的取向有一定限度,置于优先地位的总是国家利益。克林顿的主要外交政策可以简要概括为三大目标,即:经济、安全和民主。细思之,这三个目标之间并不总是和谐一致的。追求美国的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体现了  相似文献   

16.
布什总统的亚太四国之行:政治意义大于经济收获 1991年12月30日至1992年1月10日,美国总统布什对澳大利亚、新加坡、南朝鲜和日本进行了为期12天的访问,这是“冷战”结束和苏联解体后美国总统对亚太地区的首次访问。布什此行的主要目的  相似文献   

17.
伊朗丰富的石油资源一直是列强争夺的焦点,多次引发国际危机。冷战后伊朗石油成为三种利益的交汇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的利益、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大国的利益以及以伊朗为核心的海湾产油国的利益。伊朗凭借石油经济及其壮大的军事实力不断挑战美国,伊朗称霸中东地区的“大国梦”和美国控制中东的“世界梦”必然发生冲突。围绕伊朗石油的博弈,美国在中东石油霸权逐渐削弱。  相似文献   

18.
1月12日美国特朗普政府在下台前夕提前解密战略文件《美国印太战略框架》,提出要通过安全与经济“双轮驱动”方式推动落实“印太”战略。但自2017年提出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印太”框架下的经贸合作远远滞后于安全合作。然而进入2020年,在疫情冲击下,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危机叠加中美战略竞争,美国、日本、印度、澳大利亚等对华地缘经济围堵强度不断加码,试图为“印太”战略的地缘经济方面注入实质内容。  相似文献   

19.
1982年11月30日至12月4日,美国总统里根亲赴拉美,访问了巴西、哥伦比亚、哥斯达黎加和洪都拉斯,还会晤了萨尔瓦多和危地马拉的领导人。这是他就任总统以来第一次出访拉美国家。里根此行的目的何在?简言之,为了巩固美国的“后院”和“南大门”,维护美国在拉美的重大经济利益,修补美国与拉美之间的裂痕,缓和经济矛盾,加强  相似文献   

20.
一段时间以来,“TMD”一词频频出现在各种媒体上,已经成为中美关系乃至全球安全领域的重大问题。那么,TMD 到底是什么,为什么美国等如此热衷此道,TMD 发展前景如何,它对中国的安全和亚太地区的稳定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什么是“TMD”?“TMD”(THEATRE MISSILE DEFENSE)——中文称为“战区导弹防御系统”。根据美国国防部的诠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