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前文曾报道我们在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初次考察中采到藻类植物的概况,本文报道其中20号具有成熟接合孢子的双星藻科植物的鉴定结果。经鉴定计有6属15种,包括水绵属(Sp-irogyra)6种,双星藻属(Zygnema)和膝接藻属(Zygogonium)各3种,转板藻属(Mougeotia)、拟转板藻属(Mougeotiopsis)和切孢藻属(Temnogametum)各1种,其中有2个新种,3个种为福建省新纪录。  相似文献   

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的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种类繁多,享有生物模式标本采集胜地之盛誉。然而,对于武夷山的微观世界之一——藻类植物却没有受到人们的重视。据了解,国内外科学工作者从未对该地区的藻类资源进行过采集、调查或研究。为此,我们于1979年夏,应省科委、科协的邀请,参加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综合科学考察队,对保护区内的藻类植物进行初步的采集观察,借以了解藻类植物的种类、数量和习性,为今后继续深入调查研究和利用该地  相似文献   

3.
本文阐述了保天(山曼)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特点,植物资源类型、种类、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概况,为今后研究本区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保天(山曼)自然保护区处于我国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地带,区内自然资源丰富多样,可作为综合自然体、动植物种群的动态研究基地,亦可作为动植物资源的基因库,南种北移、北种南移的驯化场所。保天(山曼)地处湍河上游,还可作为水源涵养林基地。保护区的建立将对湍河流域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和改善自然生态环境提供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4.
本文是在《中国藻类志》(甲辑:淡水藻类)中的,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饶钦止教授主编的“双星藻科”卷册全稿刚刚完成之际的一篇综合稿.此文是从形态学(morphology)的角度,来阐述此科植物的分类学现状,同时着重介绍此卷册中我国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真菌资源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为了填补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内真菌资源方面的空白,福建三明真菌研究所于1979—1980年四次进入保护区腹地考察,采得大型真菌标本数千份。已鉴定3纲,44科,161种:粘菌纲6科、19种,子囊菌纲9科、15种,担子菌纲29科、127种,其中有若干种为国内或省内的新记录。现记述如下:一、粘菌纲 MYXOMYCETES鹅绒菌科 Ceratiomyxaceae1.鹅绒菌 Ceratiomyxa fruticulosa(Muell.)Macbr.采集地点:三港。  相似文献   

6.
自1956年始,曾沛和我从事广州河南岛藻类标本的采集。本文仅报道该地区的双星藻科。计有:转板藻属(Mougeotia)5种,双星藻属(Zygnema)19种,拟双星藻属(Zygnemopsis)6种,链膝藻属(Sirogonium)4种。其中21种为广东新记录种,13种为我国新记录种。下文对我国新记录种详细描述,附图,或作简单的讨论(新种及水绵属(Spirogyra)分别另文报道)。  相似文献   

7.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经济植物病原真菌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我们自1979年6月——1980年底,先后四次深入崇安、建阳、光泽三县境内保护区所属十多个有代表性的地带,采集寄生性的植物病原真菌标本,侧重于经济植物病原真菌。我们在84种经济植物上,采得病原真菌117种,其中我省新记录44种,我国新记录3种。初步调查结果表明,保护区内真菌资源极为丰富,不但种类和数量繁多,而且拥有可供食用、药用以及促进植物生长或引起植物病害等多种类型的真菌。现将经鉴定巳知的经济植物病原真菌的种类记述于下。名录中的病原真菌,按真菌分类亚门归类,在亚门内依真菌学名的第一个字母顺序排列。每种病原真菌均列举其寄主及采集地点。国内新记录的病原真菌,在其学名前标以“△”,本省新记录的病原真菌,标以“§”号,以资区别。  相似文献   

8.
<正> 继河南省双星藻科两次报道之后,我们又于1980年6月至12月,先后在河南省20多个县、市进行了采集,获得标本256号,并先对双星藻科进行了整理和鉴定.结果,计得双星藻属(Zygnema)1种,转板藻属(Mougeotia)2种,水绵属(Spirogyra)9种,其中有6种是河南省首次采得的。到目前为止,已知河南省有双星藻科共4  相似文献   

9.
<正> 继河南省双星藻科初报、再报和三报之后,作者又鉴定了若干本省的标本。除了对两个种增加了新的分布之外,又在河南省采得了此科的第五个属,即拟双星藻属(Zygnemopsis)。下面报告这些材料。又,在编写《中国孢子植物志》淡水藻类部分时,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饶钦止  相似文献   

10.
继作者在1981年报道山西省双星藻科4属54种(包括种、变种和变型)之后,继续在山西省采集和整理此科标本,并对以前所采的标本进行复查。结果,又得双星藻属(Zygnema)2种,转板藻属(Mougeotia)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作者从1965年开始,在湖北省采集的双星藻科植物5个属83个种。其中17种是湖北省的特有种,5种是我国的新记录,51种是湖北省的新记录。  相似文献   

12.
作者于1978-1985年间,在全省不同地区采集了数百号蓝藻类标本,并对其中武夷山地区的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植物标本作了检查,初步鉴定出60种6变种,分隶于蓝藻门(Cyanophyta)中色球藻纲(Chroococcophyceae)色球藻目(Chroococcales)的2科13属。除了Gardner(1927)报道过4种(惠氏集胞藻Synechocystis willei、窗格粘球藻Gloeocapsa fenestralis、多球粘球藻Gloeocapsa multisphaerica、萨麻亚粘杆藻Gloeothece samoensis),梁慧文(1983、1987)报道过6个种和3变种外,其他各种都是本省首次报道。现将初步鉴定的福建武夷山地区的色球藻目植物报道于下。  相似文献   

13.
1982—1984年,作者先后在安徽31个县(市)和地区,采集了藻类标本612号。经对绿球藻目植物初步鉴定之后,发现属于四角藻属的种类有13种及6变种,均为安徽的新记录;其中,戟形四角藻凸边变种(T.hastatum var Palatinum)、裂顶四角藻大形变种(T.lobulatun,var.Crassum)和微小四角藻长刺变种(T.minimum vat.longispinum)为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吉林省色球藻科(Chroococcacaceae)植物58种(包括已发表的星球藻属斯种)和1变种,其中52种和1变种为吉林省新记录,并对色球藻植物在吉林省的生态分布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们于1975年及1984年二次对福建省蝗虫进行考察,采到许多标本,同时参看了福建农学院植保系及生物防治研究所所保存的福建蝗虫标本,经分类,共计有蝗虫3科、14亚科、43属、68种,其中有16属20种为福建省新记录。另外还有2新种。新记录属和种在下列种类名录中都用星号*标出。在16个新记录属中,有2个属的3个种,以前在福建省已有记录,现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续《广州河南岛的双星藻科植物资料Ⅰ》,报道广州河南岛该科水绵属(Spirogyra)植物57种1变种:其中新种4、新变种1、我国新记录种14、广东省新记录种37.  相似文献   

17.
武夷野姬蜂 Yezoceryx wuyiensis, 新种♀.褐色。额眼眶白色,触角、上顎的齿、后足股节基端、股节端部背方、胫节背方和跗节以及产卵管鞘暗褐色至黑色,前翅端部烟褐色(图一,3)。前翅长约16毫米。头部背面观如图一,1。脸密生刻点,中央具强的刻点横脊。唇基长约为宽的1/2,刻点稀疏。眼颚距约为上颚基宽的4/5。中胸侧板刻点微细至中等大小,但镜面区无刻点。肘间横脉与第二回脉相连。残脉长短不定,短者仅余痕迹,长者其长为宽的4  相似文献   

18.
脉翅目(Neuroptera)褐蛉科(Hemerobiidae)在生物防治上是值得注视的一类天敌昆虫,成虫与幼虫均捕食蚜、蚧、虫卵及软体小虫,甚有益于农林果卉。貌似草蛉而较小,体多黄褐且多斑;复眼凸出,触角细长如念珠。四翅发达,停息时夹持体旁或略平复,前翅径分脉(Rs)至少2支多到10余支直接与径脉干(R)相连,与其他科先分出Rs再行分支显然不同;翅缘在各脉间有短小的缘饰,前翅前缘的横脉列大多脉分叉等,可区别于草蛉科。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中国的近囊孢藻科(Paraphysomonadaceae)植物进行鉴定和整理,共报道该科植物3属、16种,包括环脊突近囊胞藻Paraphysomonas circumvallata,无孔近囊胞藻P.imperforata,近囊胞藻P.vestita,腺状近囊胞藻P.gladiata,高桥近囊胞藻P.takahashii,倒齿近囊胞藻P.runcinifera,点形近囊胞藻P.punctata,布克近囊胞藻P.butcheri,冠形近囊胞藻P.diademifera,环饰金球藻Chrysosphaerella annulata,七刺金球藻C.septispina,短刺金球藻C.brevispina,花环金球藻C.coronacircumspina,刺胞藻Spiniferomonus bourrellii,三肋刺胞藻S.trio-ralis和高桥刺胞藻S.takahashyi.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导了1982—1983年,以及1984年2月和5月在北碚黛湖水域调查采集的藻类植物中的硅藻,初步鉴定的硅藻有74个种和变种,分别属于2纲、6目、10科、19属.其中短缝藻属的3个种,即粗壮短缝藻大形变种Eunotia robusta var.grandis Cleve—Euler、粗壮短缝藻白氏变种 E.robusta var.Bergii和也兰短缝藻 E.Jemtlandica(Font.)mh.,是我国文献记录尚未列入的.报告分析了黛湖硅藻区系成分,并对其种类、数量变化和生态分布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黛湖硅藻的种类多,个体数量少.而且常见的种类大部分属于微污水带,少量属于乙型中污水带的指示植物.因此,可以肯定黛湖是目前污染较轻,水质较清洁的一个水体.由黛湖硅藻数量变化资料的分析,可以确定双壳缝目硅藻是黛湖浮游硅藻的优势种类.在黛湖中还有几种热带硅藻,例如,胀大桥弯藻,纤细异极藻和某些双菱藻等,这是值得注意的现象,它将有助于了解黛湖硅藻区系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