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正4月24日,《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第三卷启动暨作家签约仪式在贵阳药用植物园博物馆举行。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中国老科协副会长、贵州省老科协会长、《贵州科学家传记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班程农,贵州省科协、贵州人民出版社、贵州省人力资源开发促进会会长、贵州省地矿局、贵州省科学院、贵州医科大学、航天十院、中航工业集团等单位,《丛书》编委会全体成员等40余人参加会议。  相似文献   

2.
搜集、抢救、整理和研究中国近百年来的科技发展史料为本刊核心内容,"传记"曾是本刊主要专栏之一。自2010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启动以来,本刊在密切关注、及时报导其信息动态的同时,积极刊发相关研究成果,并出版了采集工程口述史专辑。本期特约请该项目的首席专家张藜研究员撰文介绍《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丛书》主体内容并阐发对科学家学术传记研究的一些思考,同时刊发已出版的50部科学家传记的出版信息和简介,以飨读者。本文以传主的出生时间为序;少量尚在印制过程中的传记将在本年初出版。  相似文献   

3.
《蚕丝:钱学森传》是美国华裔作家张纯如创作的科学家传记,也是纪念钱学森的红色档案。张纯如以丰富的史料再现了钱学森的传奇人生,充分展现了一位中国科学家和共产党员的人格魅力。她以朴实的文笔勾勒出一位智慧非凡、个性鲜明的天才科学家形象,突出表现了钱学森身上特有的中国科学家精神品质——爱国、奉献、求实、创新,为传承和发展中国科学家精神提供了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4.
<正>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及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ōmura)分享该奖项。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截至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06次,共计210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屠呦呦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科学家。屠呦呦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多年来从事中药  相似文献   

5.
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科学家—沈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括,又叫沈存中,是我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法家代表人物。他生活在北宋中期即公元1031——1095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嘉佑8年(33岁)取进士;治平元年(34岁),授扬州司理参军;治平三年,因他熟悉天文,提为司天监,一直到1079年基本上在北宋王朝的中央政府任职。在此期间积极参加王安石的变法革  相似文献   

6.
2010年春,中国科协启动了“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接受委托承担了项目的学术组织与管理工作,联络组织科技史界同仁,于当年夏天启动了第一期的采集试点,围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这一主线,从大类上分为口述资料、实物资料和音像资料三种,对52位老科学家进行系统的资料采集与整理、研究工作.目前,第一期的资料采集工作已大部分完成,进入了资料整理编目、撰写老科学家学术传记并进行补充采集的阶段.与此同时,在第一期试点的基础之上,中国科协广泛动员地方科协力量,扩大采集规模,于2011年陆续启动第二期约100位老科学家的采集工作.  相似文献   

7.
再有十天半个月,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就要与公众见面了,不由得让人想起了去年的诺贝尔奖,再唠叼几句。 去年日本科学家小柴吕俊与两位美国科学家同获物理学奖;日本科学家田中耕一与美国、瑞士两位科学家同获化学奖。日本在连续三年内获得了4个诺贝尔奖。如果从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日本第一个  相似文献   

8.
<正>关于科学家,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神秘的职业。今天,我收集了班里同学的问题,决定采访我身边的科学家、我们家族的骄傲——我的叔叔。他是一位青年科学家,个子不高,清瘦白皙的脸上戴着一副厚厚的眼镜。因为新冠疫情,他很久没有回浙江了,幸好我可可以通过视频电话采访他以通过视频电话采访他。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学院院士,是我国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中的杰出代表。科学普及出版社最近出版了一套《心迹──中国院士实话实说》丛书。这套书以问答的形式,请一批院士发表对各类问题的看法。科学家的真诚与坦然,使我们很受教益,现从这套丛书中摘录几个片断,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0.
 对于女科学家已经得出了一个重要结论:“女性在科学技术职业生涯中的比例随着她们在这种生涯的阶梯上的攀登而下降。”[1]即在科学领域,等级越高,女科学家人数所占的比例就越低。从近五届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2001—2009年)的数据分析看[2], 2001年在增选的56位院士中有8位是女性,在近五届增选中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比例最高,达14.29%;其次是2009年,有5位,占总人数的14.29%;但是2005年只有1位,而2003年和2007年都是零。近五届增选的女性院士之和也只有14位,占总数的6.1%。这个数据比2008年统计的全国女科学院院士的比例5.8%略高一点。  相似文献   

11.
探讨了两个问题:创造性人格概述;中国当代科学家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素质。前者细分为什么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的作用,中国当代科学家创造性人格的意义;后者从数十位有代表性的中国当代科学家的传记和相关文献中概括出中国科学家创造性人格的10种基本素质:高尚的理想和志向;爱国主义精神;善于合作的精神;善于提出和讨论问题的精神;善于综合、勇于创新的精神;甘于奉献、敢冒风险的精神;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逆境发愤、老当益壮的精神;尊敬师长、关爱晚辈的精神;争创一流、再创辉煌的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倡议与推动下,2010年,"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以下简称"采集工程")全面启动,以老科学家学术成长经历为主线,有计划、系统地搜集散见于各处的历史资料,4年来已积累了一批不同时期的手稿、书信、照片和口述史料、音视频资料。这些珍贵史料,不仅仅是老科学家们个人学术生涯的历史记录,更是现代科学技术相关领域近百年来在中国发生、发展的真实写照。与资料采集工作同步启动与推进的,还有对老科学家们学术成长历程的研究工作,由  相似文献   

13.
《科学世界》2013,(1):15
2012年12月11日,有中国青年科技女性"诺贝尔奖"之称的第九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的10位青年女科学家获此殊荣。她们将创新方法引入基础研究,在各自的科研领域获得了开创性的成果,从而在获取新材料、解决生物学医学难题、应对环境与气候挑战等方面获得新进展,也为整个科学界带来了新思路和新突破。10位获奖的青年女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马  相似文献   

14.
刘兵 《科学世界》2004,(4):96-96
在各种科普类书籍中,科学家传记属于很大的一类。在这个栏目中,我们也曾推荐过不少的科学家传记。不过,那大多是一些单本的专门介绍某一位科学家的传记。其实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同样有着不同的需求,单独深入地了解某个学科的重要的科学家是必要的,而了解更多的科学家同样也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8月25日下午,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执委会(温州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与西湖大学的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西湖大学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浙江省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谢志远,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姚高员出席签约仪式并讲话。西湖大学副校长仇旻、温州市副市长汪驰、浙江省科协二级巡视员戴力分别代表三方在协议上签字  相似文献   

16.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维护风清气正的科研环境,全体青年托举工程入选者向全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发出倡议。  相似文献   

17.
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委员会于当地时间2008年10月8日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化学奖授予日裔美国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查尔菲,以及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瑞典皇家科学院说,这三位科学家因在发现和研究绿色荧光蛋白方面做出贡献而获奖.  相似文献   

18.
 阿卜杜斯·萨拉姆国际理论物理研究中心是意大利政府、国际原子能机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共同支持的国际组织,每年邀请4000多名科学家短期访问和研究,旨在帮助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科学家了解物理、数学的最新成就和发展,迄今已有170多个国家的10万多名科学家受益。2004年,为庆祝该中心成立40周年,包括2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12位狄拉克奖获得者、9位沃尔夫奖获得者、5位菲尔兹奖获得者的近百位世界一流科学家撰写了91篇真切、生动、精辟的文章,诠释他们对科学的热爱与追求、科研的经验和教训、成功的历程与感悟。阅读纪念文集《成为科学家的100个理由》,可以管窥科学家的动因。  相似文献   

19.
(一)邵谒,晚唐岭南著名诗人。新旧《唐书》无传,仅在诗序及后世私人传记、方志传记留有简略生平资料。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和明黄佐《广州人物传》记载邵谒事迹较详,且内容基本接近;明高棅《唐诗品汇》和清代官编《全唐诗》所言较简,内容亦基本相同。明、清方志所载邵谒生平事迹有详有略,但基本内容不出上述四书范围。而所有这些记载,基本内容都来自五代入宋的胡宾王(韶州曲江人,今属乳源)为其所编的《邵谒集》写的后序。《邵谒集》今无单行本。胡宾王序言存于《永乐大典》卷之九百七(中华书局1960年9月影  相似文献   

20.
中国近代农学的发展--科学家集体传记角度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第一期工程“农学编”所收农学家中237位专家集体传记的分析表明:近代中国农学家群体在出生时段的分布上与科学发展的趋势不合,这与中国社会政治思潮与国家发展战略的转变有关;江苏、浙江出生的农学家所占比例极高,达44%,除与江浙两地人才辈出、近代文化教育发达这一总体趋势相关外,两省农业生产的发达也可能是重要的因素;金陵大学、中央大学农学院对近代中国农学发展影响极大,两校毕业生占总人数的4l%,这与两校自身在人才培养上有独到之处分不开;美国对近代中国农学的发展影响甚巨,留关农学家人数占总留学人数的64%,其他国家在某些学科如日本在养殖与园艺学科上也有重要影响。这些都表明近代中国农业科学的发展是中国国情与中国农业科学专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国情促使科学家们选择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但国情有时又限制了科学家们的选择与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