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壮族是一个农耕稻作民族。“稻作文化”中,最重要的事象之一就是“牛耕文明”民俗,即“牛崇拜”与“牛图腾”文化。从考古学、民俗学的角度,对云南壮族“牛崇拜”、“牛图腾”等进行整体的考察,可以看出壮族的“牛图腾”文化源远流长。  相似文献   

2.
在壮族的原始宗教中,有多元自然崇拜,也有鸟、蛙和牛等动物崇拜。但一直活跃民间的壮族卵崇拜,却被学术界和文化界所忽视。文章拟从壮族民间至今不绝的“碰蛋”习俗,考证辨析壮族的原始崇拜——卵崇拜,以及卵崇拜的原始痕迹、文化内涵和历史遗存,首次向社会揭开这古老文化现象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3.
“异化”策略主张译文应以源语文化为归宿,提倡“存异”而非“求同”,在译文中体现源语文化特色,从而丰富译语表达。壮族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社会条件,形成了意象丰富的壮族文化负载词,体现了鲜明的壮族文化的本土性、宗教性和民俗性。采用“异化”策略对壮族文化负载词进行英译,有助于弘扬壮族传统文化,促进民族交流,丰富世界文化。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文山壮族学生普通话水平测试结果的分析,明确了正音才是壮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症”和“本”。并就壮语和文山本地汉语方言对壮族学生学习普通话的双重影响,提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在壮族地区呈现出一种“壮化”倾向 ,在主题、情节、结局的处理等方面深得壮族文化的内蕴。透过这种“壮化” ,可以看到壮族文化追求智慧人生、具有强烈的巫鬼观念和乐生意识以及淳朴自然、清新健朗的审美意蕴  相似文献   

6.
从各个历史时期绘画发展的状况看,云南壮族绘画史可以分成四个阶段:其一,原始氏族部落时期“濮越”的绘画,这是云南壮族绘画艺术的萌芽时期,作品具有原始简朴的艺术特征;其二,句町国时期“濮僚”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成熟时期,作品具有精美娴熟的艺术风格;其三,土官、土司统治时期“濮侬”、“濮衣”和“濮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艺术的发展时期,作品具有敦厚神秘的艺术特质;其四,近、现代的绘画,这是壮族绘画的融合时期,作品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倾向,反映了壮族绘画与其他民族文化艺术的交流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壮族的哲学思想起源于原始社会,保存于民间的各种神话传说之中。在原始社会,壮族先民依赖自然又与自然作斗争,他们把宇宙万物的变化归结为客观物质“气”,“气本原说”,认为宇宙是自然演化而来,人类起源于也出自于客观自然的物质花,具有朴素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竜林"在傣族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位,以及它对生物多样性的贡献,调节当地小气候与净化环境等方面的功能,论证了"竜林"对傣族民生与健康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壮族文化史上,从远古时代产生的创世神话,史诗《布洛陀》、《布伯的故事》起,随着时代的变迁,壮族的各种文学现象相继产生并得到长足的发展。几千年来,壮族人民创作了难以计数的神话、传说、史诗、叙事诗、歌谣、故事、戏尉等等,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斗争、理想、爱情和他们的命运。它以壮民族特有的风貌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具有很高的思想、认识价值和艺术价值。但是,由于壮族过去一直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唐以后有些地区曾借用汉字编造过形声结构的壮族“土方块字”  相似文献   

10.
壮族摩教文化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摩教,是壮族先民创造的传统宗教,由布摩传承。摩教崇拜创世神布洛陀为至上神和教主;有整套的法事仪式和相应的经书。摩经是壮族先民企求借助神力来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祈求生存和发展的宗教典籍,折射着壮族的社会发展历程,对研究壮族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及道德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摩经中的三元(天、地、水)说是壮族传统的宇宙结构观念,至今仍在民间广为流传;摩经中的公(雄)母(雌)观则是壮族认识世界最基本的哲学思维方式。布摩还以古老的鸡卜作为人神沟通的中介加以广泛应用,并将鸡卜预测与物候历算结合在一起,发明了多功能的骨刻历算器———“甲巴克”,他们经常用它计算日子,预测吉凶,从而使摩教显得更加凝重而神秘  相似文献   

11.
隆安壮族有漫长的稻作耕种历史,伴随着稻作耕种文化孕育而生的稻神祭习俗对当地的壮族人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从稻神祭习俗可窥探到隆安壮族稻作文化的内核,即极具特色的“那”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探析稻神祭的发展轨迹对隆安“那”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体现到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优质服务.“两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必须从理论高度把握“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明确“以人为本“的具体要求,立足“以人为本“,增强教育教学实效性.  相似文献   

13.
壮族嘹歌和苏格兰民歌分别由壮族劳动人民和苏格兰劳动人民创作,充分体现了两种不同民族的社会生活。壮族嘹歌是中国民间文学的瑰宝,《平果壮族嘹歌》已经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苏格兰民歌是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传。通过壮族嘹歌与苏格兰民歌中思维原型的比较,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壮人和苏格兰人的民族性格、思维方式,为壮族及壮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4.
15.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壮族服饰是壮族文化的活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民间信仰内涵,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等。透过壮族服饰,我们可以进一步理解壮民族深层的文化心理及宗教信仰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6.
壮族铜鼓的历史文化内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众所周知:使用、拥有、收藏铜鼓的民族,不能说明其就是发明、创造、传承铜鼓的民族。经出土文物证实:万家坝型铜鼓,为“濮人”所造和使用,故称“濮人鼓”和“越人鼓”。而其出土地点的地名为“那波”,与壮族“那文化”有关。越人中的“巫成”就是最早的铜鼓制造者。壮学先驱者徐松石认为:铜鼓与壮族的起源有着密切的关系,壮族被誉为“铜鼓民族”。因此,壮族是最早发明铸传承铜鼓的少数民族之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力是"万里"跨跃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在理论上探讨文化和“文化力”含义的前提下,用文化力因素、文化力资源、文化力整合、培育和提升这些新概念,论述了万里现象产生的成因,万里模式的关键要素和万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并指出万里文化力的培育和提升是历史赋予万里人的神圣使命。  相似文献   

18.
现代修辞学的“得体”观,体现出语言表达对社会文化背景(即大语境)的关注。其实,任何一种修辞观的出现都不应是孤立的,它既是当代社会文化背景下对语辞修饰的要求.同时又与传统的修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联系的依据就在于文化的传承性以及由此形成的文化心理的积淀。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诗三百》所代表的“和美中正,适度中节”的精神是最具典型意义的。考察吕叔湘先生对“适度”与“恰当”原则的论述,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种文化精神的积淀。  相似文献   

19.
“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得到保护。”中国共产党十六大报告中的这句话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章从为何、如何保护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等层面去理解其内涵,并指出只有保护合法收入,才能突破和革除与创造财富不相适应的传统观念,才能让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裕起来的人们消除顾虑,稳定军心,才能营造鼓励人们成就事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20.
庄子“坐忘”思想对欲望的批判,将有利于人们建立健康合理的消费观念,改变包装设计过分强调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需求的现状,开创倡导诚信节俭,提高民众审美,关注弱势群体,共创和谐社会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