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铜在海洋食物链中的积累转移和致毒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海水中铜在亚心扁藻(Ptotymonas suboordiformis)、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和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组成的食物链中的积累转移规律和致毒效应,通过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生物的相对细胞数或相对个体数(以对照实验的百分率表示)的动态变化,讨论铜对食物链各生物生长的影响,确定铜的抑制效应波度(BC_(50)),根据铜的生物相积累量、转移率的变化,分析铜在各生物体的积累量与毒性效应的关系,探讨了铜在本食物链传递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UV-B辐射对藻类的伤害效应,主要表现为影响藻类的存活率和生长,改变藻类的细胞形态,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刺激呼吸作用,改变藻类细胞内的蛋白质、核酸、糖类含量,破坏藻类的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同时探讨了UV-B辐射对藻类的伤害机制。  相似文献   

3.
银对几种藻类的毒性浓度及其积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银对水生生物是一种有毒金属.本文以不同浓度的AgNO_3加入培养液中,通过对藻类生长的测定研究了银对三种常见藻类的毒性浓度.1-2.5ppm的银对球衣藻和斜生栅藻是安全浓度范围,当银增至10ppm时,这两种藻类被明显致毒,生长繁殖被完全抑止.颤藻在10~3ppm银浓度中生长正常,对银具有较大的耐性,同时,以原子吸收光谱测定证明每0.2克(干重)颤藻可从这一浓度的含银水体中吸收10.17微克银,对银具有一定的积累能力.本文试验结果可供考虑含银水质排放标准、含银水体的生物净化及银的生物回收可能性之参考.  相似文献   

4.
海水中铁的几种形态对海生小球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实验室一次性培养,研究不同形态的铁:Fe^3 ,FE^2 ,Fe^3 -EDTA,Fe^2 -EDTA以及胶体水合氧化铁在不同条件下对海生小球藻(Chorella vulgaris)生长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铁对小球藻生长影响的主要生物活性形式是有机络合态铁和胶体水合氧化铁,光诱导还原态Fe^2 也很重要。它们都积极促进了藻类的生长繁殖,其中EDTA与铁离子结合的动力学过程并不明显影响藻类吸收铁。小球藻相对生长率的提高和叶绿素A(Chl.a)的增加取决于铁的总量及其转变为可利用状态的速率和藻类的有效吸收。在不同的培养体系中,常量营养盐N,P与Fe的缺乏对藻类生长起着交互限制作用,其中缺P比缺N更能减小EDTA络合铁对小球藻生长繁殖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光照强度及环境要素对海洋初级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着重探讨聚生角毛藻和牟氏角毛藻的生长。并采用灵敏度高、准确性较好的~(14)C示踪法,测定藻类生长的光合作用速率作为海洋初级生产力的指标。结果表明,聚生角毛藻最佳生长光照强度为9 000~15 000 lux,牟氏角毛藻为7 000~12 000 lux。同时对环境因子 pH、盐度、温度的效应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6.
利用南方某水库原水模拟藻类的原始生长条件,通过探讨水体中初始氮磷浓度与藻类生长潜力之间的相互关系,建立了以初始总氮和总磷浓度为因子的藻类生长潜力回归模型;通过对藻类生物量变化与各种环境因子变化的回归分析,筛选出溶解氧、氨氮和总磷作为影响藻类生物量最显著的变化因子,并以这些变化因子建立了藻类生长速率回归模型.验证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值吻合程度良好,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邻苯二甲酸酯对海洋藻类的致毒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评价化学药品对藻类毒性的标准方法,对邻苯二甲酸醋与海洋藻类的相互影响进行探讨.通过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邻苯二甲酸二乙醋(DEP)、邻苯二甲酸二丁醋(DBP)海洋藻类的致毒试验,分别得出此3种物质对三角褐指藻、盐藻、等边金藻、中肋骨条藻48h、96h的半致死浓度,探讨了上述几种海洋藻类对DMP、DEP、DBP的忍受限度.  相似文献   

8.
铁锰微量元素对淡水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北京市玉渊潭湖自然水体中的藻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e3+,Mn2+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e3+能极大地促进藻类对N,P的吸收,使藻类成倍的增殖,各质量浓度(ρ)表现的促进作用强弱顺序为500,50,5,5 000μg.L-1;在营养充分时,Fe3+可能会成为诱发水华的主要因素.Mn2+对藻类生长的促进作用低于Fe3+,试验结果表明,最适ρ(Mn2+)为50μg.L-1,当ρ(Mn2+)=40 000μg.L-1时,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9.
铁锰微量元素对淡水藻类的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京市玉渊潭湖自然水体中的藻类为研究对象,分析了Fe~(3+),Mn~(2+)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Fe~(3+)能极大地促进藻类对N,P的吸收,使藻类成倍的增殖,各质量浓度(p)表现的促进作用强弱顺序为500,50,5,5 000μg·L~(-1);在营养充分时,Fe~(3+)可能会成为诱发水华的主要因素.Mn~(2+)对藻类生长的促进作用低于Fe~(3+),试验结果表明,最适p(Mn~(2+))为50μg·L~(-1),当p(Mn~(2+))=40 000μg·L~1时,藻类的生长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
铁和磷对原甲藻和隐藻暴发性增殖的限制与协同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微观尺度研究了铁磷对赤潮藻(原甲藻,Prorocentrum micans Ehrenberg;隐藻,Cryptomonas sp.)生长发育的限制作用和协同影响,并通过正交实验定量地观测了在不同铁磷浓度水平下藻类的生长状况. 结果表明,铁缺乏会造成藻细胞叶绿体和线粒体发生扭曲和变形,从而导致藻类生长速度减慢;铁和磷的交互作用对藻类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藻类生长速率最大、世代时间最短的组合浓度是铁为50nmol·L-1,磷为50μmol·L-1;藻类对铁磷的吸收具有协同性,藻细胞中铁与磷的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相关性(R=0.9979),得出藻细胞中磷与铁的摩尔比为nP/nFe=356∶1;光照度对藻细胞吸收铁磷产生重要影响,在低光照度下,藻细胞吸收铁磷的量大于在高光照度下对铁磷的吸收量. 这些研究结果为揭示赤潮发生的关键性控制因子提供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不同光质对紫球藻生长及藻胆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绿光、蓝光、红光、白光(对照)4种光质培养紫球藻,通过测定藻密度和藻液的光吸收以比较不同光质对紫球藻生长的影响,同时测定藻胆素含量,可溶性总蛋白的含量.实验结果表明:绿光培养条件下紫球藻的生物产量、藻胆素、可溶性总蛋白的含量最高,蓝光次之,而在红光培养条件的紫球藻生长最缓慢.实验数据为紫球藻的高密度放大培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环境胁迫下(海水富营养化、温度变化、光照变化、盐度变化、营养盐、重金属等),藻细胞内会产生大量活性氧,从而对细胞产生伤害.为适应环境变化,细胞会通过各种途径清除活性氧,从而保护细胞,而抗氧化酶就是一种高效的防御系统,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等.该文研究了无机盐N、P,盐度等营养因子对锥状斯氏藻(Scrippsiella trochoidea)细胞抗氧化酶SOD、CAT活性的影响.通过正交实验,在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锥状斯氏藻,并定期分别测定藻细胞抗氧化酶SOD和CAT的活性值.结果表明,无机盐含量的变化对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磷的变化对SOD和CAT酶活性变化均起主要作用,氮对SOD酶活性的影响仅次于磷;盐度变化对SOD影响不显著,对CAT活性影响的不同阶段影响水平不同.  相似文献   

13.
采用简单的室温液相还原法,通过调节OH-的浓度,成功合成了Cu2O纳米颗粒和微米立方块.利用XRD、FT-IR、SEM等手段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OH-浓度对Cu2O{100}面生长情况的影响,并探讨了两种形貌Cu2O的形成机理.利用固体紫外可见光谱测得不同形貌Cu2O的带隙能,微米立方块状Cu2O的带隙能小于纳米小颗粒的带隙能.研究了两种不同形貌的Cu2O的光催化降解甲基橙的性能,Cu2O微米立方块和Cu2O纳米颗粒对甲基橙的降解率分别为98.1%和71.4%,前者的光催化效果明显高于后者.光致发光光谱分析表明,Cu2O微米立方块的光致发光光谱强度较低,具有低的电子-空穴对复合率和高的电子-空穴对分离度.此外,还对Cu2O的抑菌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氧化锌(ZnO)是一种新型稀磁半导体材料,有优良的磁学及光学性质,透明度高,常温发光性能优异.根据半导体掺杂原理,以氧化锌为原料,过渡金属元素铜为掺杂元素,采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了铜掺杂纳米氧化锌薄膜.利用晶向显微镜观察ZnO:Cu在衬底硅片上的表面形貌和生长情况,利用光致发光谱和分光光度计分析了样品的光发射和光吸收特性,研究了薄膜的伏安特性.发现铜掺杂对氧化锌薄膜的光吸收和光发射以及表面伏安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随铜掺杂含量的增加,光吸收强度明显增大,光发射峰更加丰富.适当掺杂量的情况下,电流明显增大,但掺杂量太大,会引入缺陷和晶界,反而会使漏电流增大.10%-20%掺杂量为比较理想的掺杂量.  相似文献   

15.
铜胁迫对甜菜幼苗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甜菜品种KWS3418为实验材料,研究了铜胁迫对甜菜幼苗生长及光合作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Cu2+≤250μmol·L-1时,甜菜幼苗生长良好,与对照(0.3μmol·L-1)相比,各生长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但是,随着Cu2+浓度的增加(Cu2+〉250μmol·L-1),甜菜幼苗生长受到显著抑制,其单株干、鲜重和叶面积均显著下降.Cu2+为250μmol·L-1时,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与叶绿索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随着Cu2+浓度的增加,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与叶绿素含量急剧下降.这些结果表明,甜菜有一定的耐铜性,但是高铜处理可能通过引起叶绿素含量和气孔导度下降来抑制光合作用进而抑制生长.  相似文献   

16.
采用光生物反应器和跑道式循环生物反应器对荒漠藻类进行规模化培养,对比研究了两种规模化培养系统对荒漠藻类生物量和多糖产量的影响,探讨了温度、酸碱度、生长周期以及氮、磷含量对荒漠藻类生长和多糖积累的作用.结果表明,在光生物反应器和跑道式循环生物反应器两种培养系统中,藻类的生长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而藻多糖含量则呈现相同的波动性变化趋势,并且藻类生物量和多糖分泌受培养条件的影响并不同步.此外,在两种规模化培养模式中,温度、酸碱度、营养盐以及生长周期等都对荒漠藻类的生长和多糖产量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采用浓度梯度筛选的方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到一株能耐受并吸附Ni 2+的菌株,命名为Ni-1.采用单因素法对菌株Ni-1的最适培养条件进行了考察,确定培养条件为t=30℃,pH=7.0,1.0%的NaCl.考察了菌株Ni-1对Cu2+和Ni 2+的吸附性能,并用表面响应法优化了吸附条件.菌株Ni-1吸附Cu2+的最优条件为Cu2+100mg/L、投加菌量(湿重)0.85g、溶液pH=6.0,在此条件下对Cu2+的最大吸附率为87.13%.菌株Ni-1吸附Ni 2+的最优条件为Ni 2+50mg/L、投加菌量(湿重)0.85g、溶液pH=6.0,在此条件下对Ni 2+的最大吸附率为84.32%.实验结果表明该细菌对较低浓度的Cu2+和Ni 2+有较好的吸附性能.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叠层顺序对磁控溅射沉积铜锌锡硫(CZTS)吸收层的微观结构、表面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当预制层结构为Cu/ZnS/SnS2时,制备的CZTS薄膜在(112)晶面具有择优生长取向,并具有较好的结晶一致性,在288,335和368 cm-1处呈现出特征拉曼(Raman)峰,薄膜表面晶粒较大、形状规则、薄膜空隙较少、比较致密,可见光范围内的吸收系数较高,光学带隙1.5 eV,适合作为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当预制层结构为SnS2/Cu/ZnS和ZnS/SnS2/Cu时,由于在预制层硫化过程中造成一定的Zn和Sn流失,使CZTS薄膜中含有CuS杂相,导致薄膜表面质量下降,禁带宽度增加,不适合做CZTS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吸收层.  相似文献   

19.
为了准确辨别AlCuFe准晶体(QC)形成的相变过程,进而探索其形成机理,采用X射线吸收精细结构(XAFS)定量分析技术,计算不同球磨时间 Al70Cu20Fe10合金中的Cu原子,以及700 ℃退火后的Cu和Fe原子的局域结构参数,并与X射线衍射(XRD)分析进行比对。结果表明,经过不同球磨时间,样品中Al和Cu首先形成Al2Cu金属间化合物,进而转化为Cu9Al4,Fe原子仍然是原来的体心立方(bcc)α-Fe结构。α-Fe与Al和Al2Cu经过退火处理化合为Al7Cu2Fe化合物,进而转变为QC;而长时间球磨产生的Cu9Al4退火后化合为稳定的Al(Cu,Fe)固溶体,不会形成Q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