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槽液配方及条件:焦磷酸根与铜离子的比:P_2O_7/Cu 为7.5/1铜含量:Cu 22克/升焦磷酸根:P_2O_7 165克/升氨:NH_3 2.2克/升温度:54℃电流密度:3.2安/平方寸pH 值:8.0  相似文献   

2.
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合成了以焦磷酸根阴离子桥连的双核铜配合物[Cu2(phen)2(H2O)2]P2O7·8H2O (Ⅰ,其中phen=1,10-邻菲啰啉).采用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0.817 93(7) nm,b=0.925 21(8) nm,c=2.186 16(18) nm,α=83.969 0(10)°,β=86.550 0(10) °,γ=76.679 0(10)°,V=1.599 9(2) nm3,Z=2,R1=0.054 5,ωR2=0.226 4;配合物Ⅰ中,phen通过2个N原子与Cu2+配位并通过焦磷酸根阴离子的连接作用形成双核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进一步通过与水分子以及水分子与水分子之间的氢键作用连接形成二维层状结构.磁学性质研究表明,2个Cu2+之间存在反铁磁性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一、皮肤表面再生用的化妆软膏于20克向日葵茎中加入3.25升热水,抽提1小时,将此抽提液300毫升,蒸馏水710毫升,80克甘油和7克氢氧化钾混合得水溶液。再将165克甘油三硬脂酸酯,5克十六醇和15克白色凡士林加热至60℃,生成溶融物,将此溶融物加入上述加温(60℃)水溶液中,然后冷却至30℃,再加入18克香料,混合均匀即可获得本品。二、皮肤再生洗涤液 1000克向日葵茎中加入10升水,加热至80℃,抽提3小时,抽提液冷却,过滤,依次将20克硼砂,5克硼酸和40克甘油与1升抽  相似文献   

4.
合成了对铜离子有很强选择性的罗丹明类荧光探针。在乙腈/水(体积比1∶1)溶液中,当加入Cu2+后,探针显桃红色,随Cu2+浓度增大,荧光强度增强,发射荧光波长红移。并在2.8×10-7~2.8×10-5mol/L范围内,Cu2+离子浓度与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它常见离子引起很小的荧光光谱变化,合成的试剂可用于高选择性的检测铜。  相似文献   

5.
印刷电路板含铜配离子复杂废水脱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有关热力学数据,对Cu2+-EDTA-S2-H2O系的热力学行为进行研究,并对印刷电路板含铜配离子复杂废水的处理进行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中和沉淀法处理含铜配离子废水难以达到国家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通过添加硫化物可以破坏离子的配合平衡,使铜以硫化物形式沉淀;硫化沉淀法处理印刷电路板废水的最佳工艺参数如下:用Ca(OH)2将pH值调到12.5,反应温度为25℃,水解时间为30min,n(Na2S):n(Cu)=1:1,硫化沉淀时间50min,PAM质量浓度为6mg/L,残余Cu2+质量浓度低于0.2mg/L。在此最佳工艺参数下,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6.
啤酒酵母对废水中Cu~(2+)的生物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用生物吸附法去除废水中铜离子,实验了用工业废弃酿酒酵母吸附Cu2+离子的生物吸附特性。结果表明:酵母吸附Cu2+的吸附平衡时间为3h,最佳条件为初始pH 4~5之间,温度20~30℃。在初始质量浓度为5.0~63.5mg/L,Cu2+去除率达到56%~22%。Langmuir方程比Freundlich方程更好地描述酵母对Cu2+平衡吸附行为。啤酒酵母吸附Cu2+为自发过程。利用废弃啤酒酵母去除废水中Cu2+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ZnTiO3薄膜掺杂Cu元素对于薄膜性质、相变化与微结构之影响.实验是在一定温度下以射频磁控溅镀系统将铜沉积于ZnTiO3陶瓷靶上,控制沉积于ZnTiO3陶瓷靶上铜含量之后,再沉积掺杂铜的钛酸锌薄膜于SiO2/Si基板上.成长出来的薄膜经由ESCA分析得知铜的质量分数分别为0.84%、2.33%和2.84%.从XRD分析常温下掺杂Cu的ZnTiO3薄膜为非晶质态,经过600℃退火后,ZnTiO3薄膜则由非晶质态转变成Zn2Ti3O8结晶相,而未掺杂铜的ZnTiO3薄膜在600℃退火时并没有结晶相产生.ZnTiO3薄膜经过900℃退火后,Zn2Ti3O8相分解成Zn2TiO4相和TiO2相,且ZnTiO3晶格常数因为Cu离子置换至Zn离子的位置有变小的趋势.由TEM分析证实Cu离子与Zn离子的置换,导致晶格应变产生双晶缺陷.经由XRD、SEM和TEM分析得知掺杂太多的铜会抑制TiO2相的生成,而随着过多的Cu析出,晶体平均晶粒慢慢变小晶格应变也随之降低,以致晶格常数回复往原来晶格常数方向趋近.  相似文献   

8.
在[BMIm]BF4离子液体的修饰下,用抗坏血酸还原CuCl2 溶液制备出了铜纳米粒子。Cu2+浓度对铜纳米粒子的尺寸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当Cu2+浓度小于2×10-2mol/L时,所制备的铜纳米粒子的直径小于10nm。还原反应的pH值和温度对铜纳米离子的尺寸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添加铜镉锑对锌粉置换除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添加铜、镉、锑的条件下,对锌粉置换除钴深度净化硫酸锌溶液进行研究。考察初始铜离子浓度(ρ(Cu2+)0)、初始镉离子浓度(ρ(Cd2+)0)、锌粉用量、温度和搅拌转速等因素对净化除钴速率和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添加一定量的Cu2+不仅能提高除钴速率和效果,同时也能减少锌粉用量;同时添加Cu2+和Cd2+,除钴效果比单独添加Cu2+时更好。试验确定的最优除钴工艺条件为:ρ(Cu2+)015 mg/L,ρ(Cd2+)015 mg/L,酒石酸锑钾3 mg/L,锌粉2 g/L,温度85℃和搅拌转速300 r/min。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以高锰酸钾作指示剂的可视化检测铜离子的分析方法,并探讨了反应机理.讨论了利用本体系测定铜离子的最佳条件,结果表明,在p H为9.62的BR缓冲溶液中,检测Cu2+的线性范围为5.0×10-8~1.0×10-6mol/L,相关系数为r=0.998 4.该方法检出限低,线性范围宽,方法简便,应用于环境水样中Cu2+检测,获得了较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磷酸锆是一种耐高温耐辐射的无机离子交换剂,本工作找到了较好的磷酸锆制备条件。ZrOCl_2·8H_2O与H_3PO_4的克分子比为3.84。ZrOCl_2·8H_2O的浓度为40克/升,磷酸浓度为含PO_4≡80克/升,在1N HCl溶液中沉淀得到离子交换剂。中性溶液中总交换容量~4毫克当量/克干交换剂。第一次再生总交换容量降低10—15%,以后再生就不会降低。锆与磷酸的比例在1:3到1:5之间,总交换容量较高。制备时盐酸浓度与总交换容量无关。磷酸浓度最好为60—80克/升。沉淀应洗至pH=3。在60℃烘干,烘干温度不可太高。随着锆与磷酸比例变大时产品的粒度变细。磷酸锆能耐6N HCl的腐蚀,但在在0.1N NaOH中会遭破坏。络合能力较强的络合剂如乙二胺四乙酸二钠、草酸、酒石酸鲫钠对它有显著破坏作用。由pH滴定曲线证明为多元弱酸型离子交换剂。差热分析证明在130°—260℃有脱水现象。X射线粉末法分析说明基本上属无定形;但制备条件改变可得到不完整晶形;高温处理后均变为无定形。结构可能是-[(Zr-O)_x-(P-O)_y]-(其中x与y为可变数)结成网状,在锆与磷上连有活性基团-OH,其中的氢离子可进行交换。磷酸锆离子交换剂在最初半小时内能交换总交换容量的60%,以后却进行得非常缓慢。对U-Ux_1及Fe_~( )-Ni~( )离子对的分离较好,而对Ca~( )-Mg~( )、Th~( 4)-Ce~( 3)、Th~( 4)-Sm~( 3)能进行交换,但由于淋洗条件尚未选择好,未能达到彼此分离。  相似文献   

12.
海藻酸钠吸附铜离子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研究了用海藻酸钠作为吸附剂去除水相中的Cu2 ,以及吸附过程中试验条件对吸附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吸附过程在10min左右就达到了平衡;在pH=6时吸附效果达到最佳;吸附温度以30℃左右为宜;海藻酸钠对Cu2 吸附的最大负载量为144~150mg/g·铜离子去除率的大小与水相中铜离子的初始质量浓度有关,对含铜量较高的水样(如铜离子质量浓度为800mg/L),海藻酸钠对溶液中Cu2 的去除率最高达81%,对含铜量较低的水样(如铜离子质量浓度为40mg/L),Cu2 的去除率达99 5%;因此采用海藻酸钠进行二次吸附,溶液中的Cu2 的残余质量浓度低于国家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铜离子的最高允许排放质量浓度·  相似文献   

13.
结合某钢厂顶底复吹转炉冶炼含有铜、镍等成分耐候钢的生产过程,在实验室对铁碳熔体和纯铁液还原炼钢渣中铜、镍等氧化物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初始条件相同的情况下,1 300 ℃下铁碳熔体分别还原渣中Cu2O和NiO时,Cu2O比NiO更易还原,还原速度更快.1 600 ℃时在实验研究的碱度范围内,含有25% FeO的转炉终点渣中Cu2O、NiO能被纯铁液在10~20 min内还原完毕,尤其前10 min内w[Cu]、w[Ni]增长迅速.在相同碱度下,渣中Cu2O、NiO同时还原的速率基本相同;随着渣碱度的增大,Cu2O、NiO还原的速率及终还原率均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探索铜胁迫对双穗雀稗(Paspalum Distichum L.)的毒害机制,为铜污染水体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阐明了三峡库区消落带适生植物双穗雀稗在不同浓度Cu2+作用下新芽数、叶绿素含量、抗氧化酶系统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及重金属铜累积与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40 mg/L Cu2+浓度处理范围内,Cu2+浓度在0~10 mg/L时对双穗雀稗抗氧化酶系统和叶绿素含量及新芽数均有促进作用;但随着Cu2+浓度的不断增大,双穗雀稗抗氧化酶系统活性明显下降,Cu2+浓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POD活性又稍微上升.当Cu2+浓度>10 mg/L时,双穗雀稗的新芽数和叶绿素含量减少.双穗雀稗主要通过根、茎积累Cu2+,且表现为积累量根>茎;双穗雀稗可以有效降低水体、土壤中Cu2+的含量,在三峡库区消落带库岸植物修复中具有潜在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在磷酸介质中,Cu2+离子与间羧基苦胺酸偶氮变色酸反应生成络合比为12的稳定蓝色络合物,该络合物在663 nm处有最大吸收,其摩尔吸光系数为2.88×104L·mol-1·cm-1,Cu2+离子含量在0~25μg/25ml范围内遵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铝合金中铜含量的测定,铜的标准回收率在95%~102%之间,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α-ZrW_2O_8/Cu复合材料的制备、微观结构和致密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粉末冶金法制备了ZrW2O8/Cu复合材料.将所制备的ZrW2O8/Cu复合粉体在300~600 MPa压制成型,在H2和N2惰性还原混合气氛下600 ℃烧结2 h后获得含有不同体积分数α-ZrW2O8的α-ZrW2O8/Cu复合材料.XRD分析结果表明,在ZrW2O8表面包覆铜后进行烧结和后热处理所获得的α-ZrW2O8/Cu复合材料中,未发现因热应力产生的γ-ZrW2O8和杂相,有效减小了因ZrW2O8相变而导致其负热膨胀效应的降低.研究结果表明,α-ZrW2O8能均匀分布在Cu基体中.随着压力的提高和Cu的增加,复合材料的致密度提高至88.9%.  相似文献   

17.
利用固相反应与球磨相结合的方法,制备了(Cu1-xMnx)Cr O2(0≤x≤6 at%)和Cu(Cr1-yMny)O2(0≤y≤6at%)两个系列的纳米粉体.结果表明,所有样品都具有3R-Cu Cr O2铜铁矿单相结构.晶格膨胀说明Mn离子已分别固溶到(Cu1-xMnx)Cr O2的Cu亚晶格中和Cu(Cr1-yMny)O2的Cr亚晶格中,这在X射线光电子能谱的分析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证实.B位Mn掺杂样品具有室温铁磁性,磁性源于Cr3+-Mn3+离子对间以空穴为媒介的双交换相互作用.Cu MO2(M=Cr,Mn)铜铁矿纳米粉体的饱和磁化强度比文献值高出约一个数量级,并随着Mn含量的增大而逐渐减小,主要受到3个因素的共同影响:M-M离子对数目、M-M离子间距及空穴浓度.  相似文献   

18.
采用压块加入法和分别加入法两种内氧化工艺 ,将 Cu O和 Al粉末加入到 Ar气保护的铜液中制备 Al2 O3/ Cu复合材料 ,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及 X射线衍射仪上观察分析了Al2 O3颗粒的数量、分布及材料的相组成。结果表明 ,压块加入法生成的 Al2 O3颗粒呈枝晶状分布 ,最佳保温时间为 30~ 45 min;分别加入法生成的 Al2 O3颗粒呈弥散状分布 ,最佳保温时间为 45~ 6 0 mi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氢氧化钠溶液浸出硫化砷滤饼,有效实现As与Cu和Bi等金属的分离,对浸出液经氧化脱硫后配入黑铜泥的酸性浸出液制备砷酸铜.研究结果表明:当NaOH的浓度为1.5mol/L、液固比10∶1、反应温度70℃、反应时间1.5h、搅拌速度为400r/min时,硫化砷滤饼中As的浸出率达到96.56%,Cu浸出率仅为0.12%;经氢氧化钠浸出,浸出渣中Cu、Bi的质量分数分别从原来15.93%和1.96%增加到56.31%和6.92%,使Cu和Bi得到高度富集;所制备的砷酸铜w(Cu)>29.8%,w(As)>26.19%,砷酸铜的结构式为Cu5As4O15.9H2O.  相似文献   

20.
设计、合成一种新型萘酰亚胺与香豆素偶联的铜离子化学传感器1.通过1H NMR,13C NMR,IR,ESI-MS等表征该物质的化学结构,通过UV-vis吸收光谱研究该分子的光谱性质.结果表明:该分子在DMSO-H2O(体积分数为1∶1)溶液中加入铜离子,传感器分子通过与铜离子络合导致溶液颜色从黄色变成橙黄色.不仅最大吸收波长有较明显地红移且其吸收强度也增强,而加入其他离子(Al3+、Ca2+、Cd2+、Ba2+、Hg2+、Sr2+、K+、Mn2+、Co2+、Ni2+、Ag+、Mg2+、Li+、Pb2+、Zn2+)均没有明显变化,该传感器具有专一性好、灵敏度高、检测迅速且铜离子而不受其他离子的干扰.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