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公有制理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一、公有制没有纳入社会主义本质内容。二、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这包括两个含义:第一个含义,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拒绝私有化;第二个含义,社会主义必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反对单一公有制。三、在有关公有制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认识问题上,提出了一些重要思想: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多样的,混合所有经济中也有公有成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更要注重公有制的内容和质量;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非公有制不等于发展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3.
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实现形式是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两个概念。公有制经济的实现形式是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应当具有其应有的宪法地位。公有制经济实现形式的宪法地位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相似文献   

4.
把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党的十五大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新突破。公有制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公有制为主体,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努力增强公有制经济的实力,又要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方针。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保障。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基础经济理论,文章通过对十五大政治报告的再学习,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特别是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的客观情况以及国有企业在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着眼于不断促进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的发展壮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现实基础以及科学认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弄清楚这一重大理论问题,有利于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利于实现国有大中型企业整体脱困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7.
公有制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及公有制改革的目的是要解决公有制与商品经济的矛盾性(或对立性,或商品经济的弱点),发挥公有制的优越性。社会主义所有制结构与公有制的改革和实现形式与途径是组织经济集团和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政府立法来保证职工的主人翁地位。  相似文献   

8.
本为了全面、正确地认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关系,首先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阐述了所有制概念以及所有制结构概念、种类。其次,采用从抽象到具体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有制、非国有经济和非公有经济,为进一步分析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关系打下基础。最后,研究了我国现阶段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相似文献   

9.
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提出补救运作以来,困扰我国经济的最大问题是公有制企业面临的困境。穷期原因是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性与市场经济多样性发展不相适应。该文探讨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历史轨迹和国情及其现实依据,论证了选择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基本原则,概述了当前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性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中国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深化改革的现实需要。坚持基本经济制度,必须反对"左"和"右"两种错误,划清两个根本界限。一是划清公有制为主体与单一公有制的界限;二是划清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与私有化的界限。在健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充分认识公有经济与非公经济互补共进的关系,促使它们有机结合,以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我国公有制表现形式不仅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在现阶段更多地表现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要体现公有制主导地位,就必须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即股份公司、有限责任公司、股份合作制等。因此,要加快国有经济的改革步伐,改造成含有国有经济成分的多种经济成分的股份制经济,使公有制主体地位立于不败之地。  相似文献   

12.
公有制经济改革成败的判断标准只能是是经济成果能否为公众所共享以及能否增进其共享的程度。我国传统的公有制经济分配方式并不能保证劳动力要素所有权能够参与到剩余收益的分配中来,即劳动的参与只"还本"了,工人得到了工资v,但基本并没有"付息",工人并没有参与m的分配。在我国当前的经济背景下,公有制经济成果为公众所共享的形式及深度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模式加以探索,并以得到群众拥护所带来的生机和活力来保障其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产物。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剩余价值却是客观存在的。剩余价值是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产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对剩余价值适用范围、剩余价值在公有制经济中分配进行重新认识,努力实现剩余价值分配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14.
我国现阶段,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在所有制结构中,必须建立起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下的多种经济形式平等竞争的关系。只有平等竞争,才能共同发展;只有平等竞争,才能有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只有平等竞争,才能更好地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的补充作用。同时公有制经济必须打破传统的单一的经营方式,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实行多元主体和多层次化、多样化经营,增强企业活力,更好地发挥主体地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总结历史经验,提出在经济领域里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方针,由此,我国经济出现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的好势头,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大为增强。但由于人们在认识上的不尽一致,给进一步改革和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最近召开的十五大,更加明确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方针。因此,有必要认真学习和切实执行这一方针,并把注意力集中到提高人的素质上来。 现实情况表明,对中央方针认识上的不一致,集中在这样三个问题上:1,“公有制为主体”标志是什么?有人认为,公有制为主体就是公有制在整个国民经济总量中,占80%、90%,至少要保  相似文献   

16.
探索新的公有制实现形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公有制单一的形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股份制与股份合作制以其“产权清晰,责权分明,有限责任”的优势适应了我国社会化大生产对社会资本组织形式和企业生产经营组织科学化的要求,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包括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仅指公有制,它们的内在属性和外在经济关系有质的不同,又与公有制互联互通。所有制结构关系整个社会发展大局,理论上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1、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在马克思的商品经济理论中,社会主义是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基础上产生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后,为了解放生产力,必须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废除商品经济、发展有计划的产品经济.公有制同商品经济是不相容的.但是,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并不是在经济发达、而是在经济不发达的国家首先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表明:贫困不是社会主义,也不能过渡到社会主义,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必须发展商品经济,而不是限制或废除商品经济.还不具备公有制同商品经济不相容的客观前提,因此,公有制同商品经济是可以相容的.商品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的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是马克思主义商品经济理论的一个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经济生活中的分配问题,已为人们高度重视。在社会产品分配中,理论界对传统的按劳分配原则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尽管如此.分配原则的具体体现和实施过程还是在会计学中的“损益计算”和“利润分配”中进行的。我们先回顾理论界对“按劳分配”原则作用范围的重新认识和界定。首先,传统的理论观点有两个最基本的界定: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特有产物,是公有制经济的专有分配原则.它只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发挥作用,与私有制经济无缘,在私有制经济运行中不可能实行按劳分配。二是从分…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有两个非常重要的方面,一是公有制为主体,二是不搞两极分化”。始终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一个公有制占主体,一个共同富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 一、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 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础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响亮地宣布:“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反复论证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一直把公有制作为未来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列宁把科学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