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十乙醇/含苦味酸的二氯甲烷/蔗糖水溶液为研究体系,在油水界面建立可兴奋性人工膜,观察到甜、酸、苦、咸物质均能对该体系振荡波形有影响。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用计算机对有味物质实现定性识别,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并解释了该味觉电化学传感器产生电位振荡响应的机理和利用模糊数学进行模式识别的规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乙醇/含苦味酸的二氯甲烷/蔗糖水溶液为研究体系,在油水界面建立可兴奋性人工膜,观察到甜、酸、苦、咸物质均能对该体系振荡波形有影响。采用模糊数学的方法,用计算机对有味物质实现定性识别,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并解释了该味觉电化学传感器产生电位振荡响应的机理和利用模糊数学进行了模式识别的规则。  相似文献   

3.
本文研究了酸味物质,甜味物质和咸味物质对膦脂膜味觉电化学传感器的影响,发现盐酸能降低该传感器的膜电位绝对值,同时降低膜电阻,食盐对膜电阻没有影响,而能提高膜电位的绝对值;蔗糖对膜电位影响甚微,但能显著提高膜电阻。  相似文献   

4.
世界各国对味觉的分类并不一致.如日本分为五味,即咸、酸、甜、苦、辣.在欧美各国分为六味,即甜、酸、咸、苦、辣、金属味.在印度分为甜、酸、咸、苦、辣、浅、涩、不正常味等八味.我国分为酸、咸、甜、苦、辣五味,再加上鲜味和涩味,共为七味.在生理学上只有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而辣味、涩味是由于刺激触觉神经末梢产生的,它们与四种味有所不同.辣味刺激口腔粘膜引起痛觉,也伴有鼻腔粘膜的痛觉,同时其它皮肤等处也可感到痛觉.涩味是舌头粘膜的收敛作用.因此就食物的调味而言,辣味和涩味应看成两种独立的味.关于鲜味则是与其它味相配合,能使食品的整个风味比它原来的风味更美.在欧美,把鲜味物质列为风味的强化剂或增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究冻藏对水产品呈味物质含量和整体呈味特征的影响,以冻藏前后的马氏珠母贝肉为原料,分别采用水煮、酶解两种方式制备新鲜、冷冻贝肉提取物;利用电子舌测定不同提取物整体滋味轮廓差异,并结合人工感官评定评价整体呈味特征;测定了不同提取物的基本成分、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有机酸和有机碱含量,并通过滋味活性值评价这些呈味物质对提取物滋味的贡献。电子舌味觉特征检测结果表明:新鲜贝肉水煮提取物甜味最强,强于冷冻贝肉水煮提取物;鲜味、甜味和丰富度是新鲜贝肉酶解提取物的重要味觉特征,其中甜味值和丰富度值高于冷冻贝肉酶解提取物。电子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新鲜贝肉酶解提取物最接近谷氨酸钠的呈味特征。人工感官评定结果显示,冷冻贝肉提取物较新鲜贝肉提取物甜味和鲜味强度减弱,酸味更突出,并带有刺激性。呈味物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新鲜贝肉水煮提取物中甘氨酸和5′-一磷酸腺苷的含量较冷冻贝肉水煮提取物分别增加了19.30g/kg、302.60mg/100g;新鲜贝肉酶解提取物中谷氨酸和琥珀酸含量高达27.60g/kg、1352.70mg/100g,显著高于冷冻贝肉酶解提取物(P<0.05)。冻藏处理会导致马氏珠母贝肉提取物中鲜味物质和甜味物质含量降低,苦味物质含量增加,提取物鲜美味感减弱。  相似文献   

6.
未老先衰与饮食科学家研究发现:有一种叫过氧脂质的物质,使人早衰。过氧脂质存在于人们常用的食品中,如炸过鱼、虾的油,放置不久就会氧化(俗称“哈喇”),产生过氧脂质;长期晒在日光下的各种食物,由于日光中紫外线的照射,过氧脂质也会增加;鱼干、腌肉及许多种含...  相似文献   

7.
味和味觉     
风味与营养价值都是食品的要素。美味的食品不仅可以促进食欲,而且对营养素的消化吸收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风味不良的食品即使营养价值有多么高也决不是理想的食品。食品的风味千差万别,我国历来称为“五味”,即:甜、酸、苦、辣、咸。国际上作为科学分类,认为咸、酸、甜、苦四种为原味。实际上远非如此简单,近年来国外又把鲜味、碱味、金属味等列入味觉范畴。此外,味觉还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有相互影响。因此,食品的调制应全面注意色、香、味、形,并且还需要考虑  相似文献   

8.
正A:茶文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通常来说,在品茶时,我们首先感觉到的是苦味,但随后又有"回甘"的感受,给人一种这甜是因苦而生之感,常用"苦尽甘来"来形容。那么,这种独特的味觉感受是如何产生的呢?苦味与甜味都属于人的基本味觉,但两者的阈值是不同的。味觉阈值是指感受到某种成分物质的味觉所需要的该物质的最低浓度,它代表了人体对这种味觉的敏感度,阈值越低敏感度越高。苦味是基本味觉中最易被感知的,阈值极低。有报道显示,平均只需  相似文献   

9.
新型葡萄糖氧化酶电极与毛细管电泳的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浸涂法将1-二茂铁基乙胺和壳聚糖修饰到铂电极表面,与葡萄糖氧化酶溶液作用后用戊二醛交联,制备壳聚糖固定化葡萄糖化酶生物传感器,测定葡萄糖在传感器上的伏安曲,采用恒电位安培检测法,葡萄糖浓度在0.002-4.0mmol/L范围内与响应电流成线性关系,响应时间短,由于二茂铁衍生物和葡萄糖氧化酶通过包埋,键合等作用固定于壳聚糖膜,中不易从电极表面流失,电极稳定性较好,同时尝试将该电有与毛细管电泳联用,成功用于人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免疫传感器是叙述基于单克隆抗体固定在离子选择电极膜上,该生物传感器的电位在室温下PBS缓冲液中测得。在10^6个菌体/mL时,灵敏度达到20mV。并讨论了霍乱免疫传感器的影响因素和今后方向作了简介。  相似文献   

11.
闻哉 《今日科技》2003,(1):45-45
人类通过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触觉感知世界。现今,作为人类器官的延伸和加强,各种功能各异的新型传感器已脱颖而出。声传感器日立公司开发成功一种发声传感器,可在极端环境里用它进行系统和设备的检查,其工作温度范围极宽,从-269℃超低温至250℃的高温。这种发声传感器能用来探察发电厂和钢铁铸造厂有关设备最初出现的不正常运行,包括监视和诊断汽轮机轴承损伤、摩擦和蒸汽泄漏、压缩机滑动零件异常、汽车旋转设备运转时的反常噪音和破裂。其低温使用则可监视超导系统和设备的猝熄。味觉传感器日本九州大学的科学家将一种特性与…  相似文献   

12.
叙述了几种为测定氯碱用离子交换膜的特性而设计的电化学装置。建立了放射性示踪原子法和膜浓差电位法测定钠离子迁移数。也给出了测定膜上电位降和鉴定气泡效应的的装置。  相似文献   

13.
碳纳米管和纳米氧化锌修饰的尿酸传感器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碳纳米管和纳米氧化锌对尿酸的电催化氧化作用,研制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尿酸氧化酶的生物传感器.考察了pH、电位等条件对传感器测定尿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6.98,电位为0.61 V条件下传感器检测尿酸的线性范围为3.38×10-6~1.59×10-3mol/L,检出下限为1.48×10-6mol/L,该传感器稳定性好,制作简单.可用于实际尿样中尿酸的测定,为尿酸的测定提供了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以琼脂糖为基的固体支撑双层脂膜(sBLM)对味觉物质(乙酸、盐酸喹咛、蔗糖)的响应.这三种味觉物质显著地改变了膜电位,盐酸喹咛、蔗糖对膜电阻有一定影响,脂膜对乙酸和盐酸喹咛也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灵敏度分别为12μmol/L和1.3μmol/L,其响应特性、检测灵敏度都达到或优于现有的其它检测方法.用C60修饰卵磷脂双层脂膜,加大了膜强度,用它检测上述三种物质,得到了相同结果.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四氨基镍酞菁合成的基础上,通过电聚合方法制备聚四氨基镍酞菁膜传感器。研究了聚合膜传感器对6—巯基嘌呤电催化氧化的性能。结果表明 6—巯基嘌呤在四氨基镍酞菁聚合膜上氧化过电位降低了119mV,氧化电流约增大了6倍。  相似文献   

16.
酚微生物传感器快速测定仪的研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一种以微生物膜电极为传感器的酚快速测定仪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技术性能和应用。仪器传感器的寿命可达1a以上;对酚类物质的线性响应范围为0.1~20mg/L;响应时间为5~10min;与酚标准法对照同步测定废水样品,结果相关性良好,相对误差≤4%,是一种具有实用价值的分析仪器。  相似文献   

17.
电流型LB膜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流型LB膜葡萄糖传感器的研究李世平,邓家祺(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复旦大学)葡萄糖氧化酶传感器是人们研究较早和较多的酶电极之一[1],最初是以氧电极为基础电极检测溶液中氧消耗来确定葡萄糖浓度[2],由于此法受溶液中溶解氧的影响,且测定电位较高易受电活...  相似文献   

18.
新亚甲基蓝为电子传递介体的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成了以新亚甲基蓝为介质的电流型过氧化氢生物传感器,首次发现新亚甲基蓝能通过离子交换牢固地固定在Nafion膜中,并能有效地在辣根过氧化物酶和玻碳电极之间传递电子。探讨了pH值,温度,工作电位和抗坏血酸等对此生物传感器电催化还原H2O2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苯硫脲尝味能力与硫酸奎宁、苦味酸和糖精钠苦味味觉的关系.对同一中国汉族青年人群,用阀值法进行了各物质尝味阀值的测定.结果表明苯硫脲味盲与尝味者对其它三种物质的苦味感觉与苯硫脲味觉无关。不同类型人群的尝味阀值分布性比较,经相关系数检验,P<0.05.苯硫脲味盲与尝味者对其它三种物质感受的平均尝味阀值间经t测验表明没有显著性差异.另外,还对汉族中这四种物质苦味感觉的最小阀值、平均尝味阀值予以报告.在我们的调查中没有发现硫酸奎宁、苦味酸、糖精钠苦味的典型味盲存在.  相似文献   

20.
铋膜电极微分电位溶出法测定螺旋藻中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了镀铋膜电极替代镀汞膜电极微分电位溶出分析(DPSA)测定铅的方法,考查了同位镀铋膜测定铅的条件.结果表明,铅可在镀铋膜电极上产生灵敏的微分电位溶出峰,并据此建立了螺旋藻中铅的同位镀铋微分电位溶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