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晓露 《自然与人》2009,(1):38-41
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经到了异常严峻的阶段,可是目前还看不到一点转机。科学家们正考虑实施一些巨大的工程方案来缓解全球变暖,这在几年前还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相似文献   

2.
当人们为温室气体增多和全球气候变暖忧心忡忡的时候.科学家开始为减少温室气体想办法。最近.美国科学家在亚洲国家阿曼找到一种特殊的橄榄岩,这种岩石可以大量吸收二氧化碳,有望在将来为减少温室气体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科学24小时》2010,(5):52-53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美国科学家表示,北极海底正在释放大量甲烷气体。他们由此得出结论,海底永久冻土是一个庞大但很大程度上被忽视的温室气体来源。温室气体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着直接联系。  相似文献   

4.
臭氧层保护地球上所有的生命,但是它也令那些企图控制全球变暖趋势的科学家们一筹莫展.利用"地球工程(geoengineering)",研究人员提出建议:往同温层注入硫颗粒,或许会抵消温室气体积累所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问题已经成了各国政府和科学家们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有人相信地球拥有从“全球变暖”伤害中“自愈”的能力,有人则相信全球变暖将给人类带来一系列难以想象的自然灾难。英国伦敦大学环境科学家比尔·麦克古尔更是宣称,如果人类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采取措施拯救地球,那么地球将进入不可逆转的恶性循环中,人类将面临6500万年前小行星撞地球导致恐龙灭绝以来最大的“末日式劫难”。  相似文献   

6.
长期以来,科学家一直认为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是使大气升温速度放慢的最好方法。但是新的研究认为,减少其他气体可能是使气候变化放慢更为有效的方法。这一研究是由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一个科学家小组进行的。 在过去25年中,二氧化碳含量大致保持相等,但是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却已经上升。他们发现,被称为温室气体的其他气体加在一起滞留在大气中的热量比过去想象的要多得多。这些气体包括沼气、含氯氟烃和臭氧。因此既限制二氧化碳又限制其他气体才是防止地球变暖的最好方法。 美国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认为,其他温室气体滞留在大气…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5,(9):7-7
科学家最近发现,地球所吸收的太阳能比它向太空辐射的能量多。专家们认为,这两者在有史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本来是平衡的,但是近来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越来越多,这一平衡被打破了。科学家通过分布在全球海洋表面的上万只浮子收集海洋的热量数据,并输入计算机进行分析得出了结论:地球所吸收的多余  相似文献   

8.
Newto.  P 刘学礼 《世界科学》2000,(3):37-37,36
现在,环境科学家与决策者应当达成共识,以取得一些成就,而不仅仅是达到期望中的目标。由此,一个基本框架就从《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产生了。 当论及地球环境变化时,科学家与决策者几乎没有实际的相互作用,原因是不难理解的,决策者热衷于作出种种决定,尤其是在有一定把握的基础上作出耗费不菲的决定。可是,由于地球系统的错综复杂和令人费解,科学家们常常只能就一系列可能性问题进行概述。 目睹这些能影响人类起源的温室气体的发散情况,有影响的科学建议所产生的后果涉及到很广的范围,其中包括可能发生的意外警告。《东京协…  相似文献   

9.
峻岭 《科学24小时》2006,(12):15-16
尽管科学界几乎一致认为,人类的发展正在扰乱地球的气候,加快全球变暖的趋势,但是一些科学家表示,要确定造成地球气温升高的确切原因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数气象学家认为,人类的活动,尤其是燃烧矿物燃料,增加了诸如二氧化碳这类温室气体在地球大气层排放的水平,而温室气体能捕捉住太阳的能量,造成地球气温升高。科学家的纪录表明,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大约1摄氏度。很多科学家估计,如果温室气体排放水平持续上升,本世纪全球气温可能会升高多达6摄氏度。全球变暖趋势的怀疑者争辩说,没有办法衡量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造成…  相似文献   

10.
虽然科学家们一致认为,二氧化碳作为一种温室气体是造成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但我们仍每天将成吨的二氧化碳排入大气中。最近,在德国弗赖堡材料研究中心,化学教授因高·克罗新(Ingo Krossing)博士带领他的科研小组,开发了一套以二氧化碳和氢气为原料生产甲醇的新系统。  相似文献   

11.
正科学家们试图研发可以遏制全球变暖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人们保护地球还为时不晚。今天,全球变暖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融化的冰川、致命的飓风、消失的森林、越来越频繁的洪水、滚滚的热浪......同时,全球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持续增长,让现状变得更糟。全球变暖对环境、人类会产生深远影响,如不采取减缓措施,21世纪末,全球变暖造成的影响将不可逆转。  相似文献   

12.
研究大气的科学家早已指出,由于二氧化碳和其他温室气体增加而加剧的温室效应,使地球表面温度升高,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日本气象厅预测,如果大气中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按现在的速度增加下去,50年后,地面平均温度将升高1.2℃,70年后将升高1.6℃。  相似文献   

13.
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不仅汽车、空调、工厂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加速气候变暖,连老牛也对气候变暖承担一定责任。牛虽不会直接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但在消化草料的过程中它们需要反刍.在反刍和打嗝时,牛会排出温室气体甲烷。甲烷在空气中的含量虽比二氧化碳少,但它引起气温升高的效力却是后者的23倍。牛粪中还含有一氧化二氮和氨气,这些也就是经过养牛场时所闻到的难闻气味。据科学家测算,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18%来自家畜。如果养牛场废弃物被雨水冲走,就会造成对水源的污染。牛粪中的甲烷和氨气蒸发到空气中,就构成了酸雨成分.并随着酸雨的降临侵蚀土地。  相似文献   

14.
美国科学家最近称,地球部分热能失踪之谜可能已经破解了,这些热能可能潜藏于深海之中,从而暂时掩盖了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部分气候暖化效应。长久以来,气候科学家一直想弄清楚这些所谓的失踪热能的去向,特别是过去10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持续增加,但全球气温的上升速度却与之不匹配。追踪地球系统中能量和热度的增强很重要,因为能量和热度会影响目前的天气和未来的气候。  相似文献   

15.
全球变冷后,冰雪覆盖区将扩大当我们正在为夏日的高温而烦恼的时候,当不少科学家正在研究为地球降温的技术绞尽脑汁的时候,俄罗斯的一些科学家却发出惊人的预言:6年后地球开始降温,50年后地球将进入“冷冻时期”,极地居民将被迫迁移。俄罗斯科学院天文观测总台的科学家们表示,近年来人们过度关注人为活动对气候的改变,而忽略了太阳本身活动对地球气候的影响。人们把全球气温的上升归咎于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臭氧层被破坏等环境因素,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人类的活动比起大自然自身的变迁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俄罗斯太空研究室主任哈比布洛·阿…  相似文献   

16.
科学家指出,数世纪以前,亚马逊河流域的印第安人曾用“生物炭”来作为土壤的肥料。而在当今世界,这种生物嵌将能帮助减缓全球气候变暖。大量生产的生物嶷可以吸收并存储碳,而不使其转化为被排教人空气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  相似文献   

17.
减少“碳足迹” 学做“低碳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玲 《科学之友》2010,(4):70-71
问10个人"低盐"、"低脂"、"低运动"是何概念,至少有8个人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若问"低碳"、"碳足迹"、"碳补偿"、"低碳生活"是什么意思,能回答的人数恐怕就要颠倒过来了。然而,在不久前闭幕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这些却是各国政要以及科学家们热议的核心话题,因为这一串带有"碳"字的词汇关乎着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何谓"低碳"?意指尽量减少生活耗用的能量,从而减低温室气体的排放,简称"节能减排"。温室气体包括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六氟化硫等6种气体,但以二氧化碳最为重要,因而成了"温室气体"的代名词,这就是"低碳"概念的由来。而"今天你‘低碳’了吗"已成为当下最时尚、最实用的语言。  相似文献   

18.
美国科学家最近称,地球部分热能失踪之谜或许已经破解了,这些热能可能潜藏于深海之中,从而暂时掩盖了温室气体排放所引发的部分气候变嗳效应。  相似文献   

19.
每当夏天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感受到炎热的可怕。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众所周知的事情了,各国提出的基本解决方案都是节能减排。然而,即使现在不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大气中包括二氧化碳在内的温室气体也已经超标了。因此,一些科学家正在主动想办法,设法减少大气中已经多余的二氧化碳。除了我们常见的植树造林来减少二氧化碳的方法外,一些科学家已经制造一些可以主动吸收二氧化碳的机器。  相似文献   

20.
热能被“关”住在地球的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层。谈到大气层的作用,许多人会说,没有了空气,人和其他需要呼吸的生命就会窒息而死,大气层是人类的“氧气筒”。除此之外,其实大气层还是地球身上的“棉衣”,使地球在茫茫宇宙中成为了一颗温暖的星球,适宜于人类居住。科学家作过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层的保温作用,地球表面的平均气温将由目前的平均15℃降为-18℃,而在夜晚还将冷得更加可怕。大气的组成比较复杂,其中能起到为地球保温作用的气体被称为温室气体,如二氧化碳、水蒸气、甲烷、一氧化二氮等。说到温室气体,还得从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