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胡敖君 《科技潮》2007,(4):F0003-F0003
胡敖君出生于宜兴紫砂村的一个制陶世家。他自幼随父母勤学制壶技艺,从1974年起即开始专业制作设计,1991年进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进修,1997年创办“胡艺斋”创作室。  相似文献   

2.
万翔  李冲 《华东科技》2023,(2):48-51
<正>二十余年,袁野一直醉心于失传黑紫砂技艺的研发与传承,如今在紫砂壶界,他的作品已上到故宫,拥有开宗立派的黑紫砂之父名气。而他手上的黑紫砂壶,也为他成就了一种科技新材料。初夏的某一天下午,微风习习,树影婆娑,桌上的一壶茶引起了黑紫砂工艺师袁野的注意。他端起茶壶,一个疑问盘旋在他的脑海之中:数日前泡在壶里的茶汤为何清澈依旧?袁野试图从古籍文献的细枝末节中与前人对话,找到关于它的信息,但无奈相关记载太少。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2007,(2):55-55
樊建平工艺美术师,优秀青年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世界陶艺家联合会会员。1962年出生于制陶世家,成长在素有“陶艺家摇篮”之称的江苏省上袁村(现改名紫砂村)。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壶艺的浸润,渐而执着耕耘于紫砂艺苑中。于1992年进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艺术学院)造型设计系进修,从而在理论上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他制作技艺全面,光货、花货、筋纹器都能自如创作。他所制作的光货浑厚、端庄,于细微处见精神;花货精致、细腻、清新、酣畅,给人留下难忘的印氦筋纹类作品,纹理清晰、流畅、口盖准缝、丝丝入扣,深受收藏者青睐。常…  相似文献   

4.
《科技潮》2008,(7)
年轻的陈跃1978年出生在江苏宜兴。从小受到姨奶奶蒋蓉的艺术熏陶,酷爱紫砂文化。在成为蒋蓉关门弟子后深得细心指导,技艺日渐精湛。他创作的作品造型古朴典雅。光器,花素器均有创作。现从师于工艺美术师蒋兴宜。陈跃制作的扁福壶,马上封侯深得壶迷喜爱。  相似文献   

5.
《科技潮》2008,(8)
钱和生(又名钱午生)职业陶艺家,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现为工艺美术师、蒋蓉大师传承人。从小受紫砂艺术熏陶,中学毕业后分配到宜兴紫砂工艺厂徒工班.师从制壶名家倪顺生、史志鹏老师精心学艺,后专职师从姨妈蒋蓉大师,传承蒋氏紫砂与创作。擅长制作光货、花货、文玩,陶艺功底深厚。制作的紫砂光素圆器有独特的朴实大气;在花货技法上清新自然,集欣赏与实用一体。其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工艺美术精品展并获奖,许多作品被国内外紫砂收藏家和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6.
文宇 《科技潮》2009,(1):F0003-F0003
钱菊萍高级工艺美术师、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会员。钱菊萍出生于紫砂世家,自幼聪慧,暮习陶艺,后经诸多名师指点,已技艺精湛。于85年从事紫砂专业创作设计,91年-95年在宜兴丁蜀紫砂工艺厂任技术辅导,后与丈夫唐永明携手创办了“唐氏陶艺紫砂竹编制作所”。唐永明是唐氏陶艺的第四代传人,  相似文献   

7.
《科技潮》2007,(11)
江苏宜兴丁蜀镇是中国著名的紫砂之乡,人杰地灵,紫砂名家辈出。中年陶艺家吴小卫就出生在丁蜀镇的一个紫砂世家。他自幼耳濡目染,跟老一辈紫砂艺人学习制造紫砂壶的技艺,练就了一手扎实的  相似文献   

8.
一、竹编系列的类属:纵观历代紫砂壶,其形态是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但不管其变化如何,归纳起来,也不外乎三种类型:一是几何型类,此类茶壶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常见的款式,俗称“光货”。二是自然形类,该类茶荧模拟客观世界中丰富多彩自然物的形象,行话称之为“花货”。三是筋纹型类,该类茶壶是紫砂艺人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壶式。据记载,明代嘉靖、隆庆年间的制壶名家董翰所制的菱花  相似文献   

9.
《景德镇高专学报》2009,24(3):I0005-I0005
刘宗朝,安徽广德人,1963年生,自幼喜爱翰墨丹青,曾在安徽黄山书画院研修学习,得到名师的指点和教诲,长期以来,他始终执着于中国画的学习与创作,他把传统文化融与现代瓷艺之中。其作品受到海内外名家的好评和收藏。  相似文献   

10.
周晓彤 《科技潮》2007,(7):61-61
宜兴紫砂一直以来享誉中外,而作为制陶名家的潘国胜、范春娣夫妇在他们经营的七彩居,演绎着七彩陶艺。这对工艺美术师、优秀的陶艺家,作为中国工艺美术家学会、江苏省工艺美术学会、世界艺术家联合会的会员,通过自己孜孜不倦的追求,将紫砂壶的手工艺制作推向了又一个颠峰。  相似文献   

11.
吴利群出生于紫砂名门的吴氏陶艺世家,是吴氏第三代传人,吴利群自幼受到吴门壶艺的良好教育和严格的基础训练,具有扎实的壶艺技法。1992年,他来到宜兴紫砂工艺工厂研究所,师从高级工艺美术师徐元明,学习传统壶艺设计和创作,后又得到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徐汉棠,李昌鸿的艺术指导。  相似文献   

12.
贺州市桂岭镇兴德村自乾隆年间开始制陶,至今已有200多年,始终薪火不绝,且还保留着原始而罕见的制陶技艺——泥条盘筑法与泥片模制法,是研究广西原始陶器的重要样本.通过田野调查,深入访谈了相关技艺传承人,并结合文献资料,论述了兴德村传统制陶技艺的工艺流程、制陶工具、器型与用途,从工艺、历史、社会意义三方面分析了该技术的独特...  相似文献   

13.
夏立 《科技信息》2010,(17):J0395-J0395
宜兴紫砂陶以独特的原料材质,精湛的工艺技巧.古朴的自然色泽。多变的艺术造型,集制陶、雕塑、文学、书法、绘画、金石诸艺于一体,在工艺苑林中独树一帜,被誉为“国之瑰宝”。一块块独特的“五色土”,经过紫砂人聪明的智慧.灵巧的双手.再经过熊熊窑火的炽烈.将美丽的梦想化为诗一般的柔美。壶、瓶、花器以及神像、生灵、河流、山脉等均出于窑火,以满足人们精神、物质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陶都宜兴丁蜀镇,有数以千计的陶坊、艺斋和陶艺工作室,他们都在为弘扬和发展紫砂艺术文化而设计、创作和生产各种紫砂茶具和艺品,以满足中外茶人和壶艺爱好者的需求。在当今宜兴众多陶艺工作室中,双和陶艺工作室是近几年来中外闻名的著名工作室之一。在"双和陶艺"的精品室里,吴利群先生的壶艺作品不仅功力深厚、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充满艺术魅力,而且又是那么朴实无华,没有任何虚浮和矫饰,呈现了一片纯真浑厚之气。年仅33岁的吴利群,竟能做到如此上好的紫砂壶,不禁让老工艺师油然而生一种后生可畏、后生可敬之情。  相似文献   

15.
正海南省哈方言、润方言、赛方言、美孚方言等黎族地区的制陶技术是黎族人民长时间段的生活实践中留下来的文明印痕,是海南岛黎族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黎族制陶技术历史久远,海南三亚、陵水一带即有拍印几何印纹的陶器遗存,从目前考古发掘材料来看,海南的陶器至少有长达六千多年的历史。目前留存至今日的黎族原始制陶技艺,堪称中国古代原始制陶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6.
广西宾阳县邹圩镇下窑村制陶技艺历史悠久,其制陶原料包括采自本地的黄白色和红色陶土、天然土釉红珠土以及白色化妆土;成型方法有拉坯成型和模制成型两种,使用的主要工具有陶轮、泥弓、抵手和陶拍等;烧制陶器的窑炉分为龙窑和阶梯窑两种,阶梯窑烧成温度超过1200℃,最高可达1300℃以上。调查认为,宾阳下窑村制陶技艺具有原始性、多样性和民族性等文化特性,应加强对其制陶历史、工艺和文化的挖掘与整理,助力非遗传承与保护,促进当地经济、文化发展。  相似文献   

17.
沉闷了很长时间的宜兴紫砂艺坛,最近又掀起阵阵波澜。这个推动助澜者,不是如雷贯耳的老一辈艺术大师,也不是初出茅庐的艺坛新星,而是在宜兴紫砂王国默默耕耘30余年的艺术大师,宜兴陶瓷博物馆紫砂艺术研究所所长顾治培先生。对于宜兴紫砂艺术缺乏深入了解的人来说,顾治培的名字可能有点生疏,因为他是个只求奉献不求回报的人,更不喜欢抛头露面,因而社会对他有点陌生,也在情理之中。但金子总是会闪光的,宜兴紫砂收藏家早就盯上了顾治培先生,他的一些作品早已被博物馆收藏。  相似文献   

18.
唐伯琴 《科技信息》2003,(11M):66-67
宜兴紫砂是我国陶瓷百花园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溯其源远,初创于宋,盛于明清,古代相传,至今仍长盛不衰,我出生于宜兴丁蜀镇川坪上袁村的一个紫砂世空,我的伯父唐凤芝(1912-1969)初时与同村王寅春,顾景舟等相戏玩耍,学艺时常在一起切磋紫砂壶艺。他善制风卷葵,鱼龙,一捆  相似文献   

19.
《科技信息》2007,(10):F0003-F0003
名家简介:董广鲲,山东济南市人。出生于医药世家,是宫廷御医董选勇之后人。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现为中国中药画画院院长、香港科学院特聘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董广鲲的作品先后在国家级多种媒体发表,先后载入全国28家名人大辞典。他经常参加全国性大展赛,作品曾多次荣获大奖。  相似文献   

20.
宋伟光 《科技信息》2003,(11M):14-17
固然说对紫砂壶功用标准的评判是评价壶艺优劣的一种尺度,但是对于一个紫砂陶艺家来说,如果对其作用喋喋不休地论道泥、土、功等制作常理,似显多余,因为之所以称得上是陶艺家,其作品的选料之精和制作技术的纯熟精湛似乎已不在话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