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本工作研究了锑电极在0.9V(VS. Hg/Hg_2SO_4)分别于4.5mol/LH _2SO_4和0.05mol/LH_2SO_4+0.5mol/LNa_2SO_4溶液中,恒电位阳极成膜3小时后膜的主要组成及其生长规律以及膜的半导体性质。x射线衍射分析、线性电位扫描证实锑在上述两种溶液中阳极膜的组成不同,前者主要由Sb_2O_3和Sb_2(SO_4)_3组成,后者是Sb_2O_3。交流阻抗测量和白光电流分析,前者是一种无定形n-型半导体,后者是晶形半导体且平带电位和载流子密度分别为-0.31V(VS. Hg/Hg_2SO_4/0.05mol/LH_2SO_4)和4.0×10~(19)cm~(-3)。  相似文献   

2.
用化学发光法间接测定血清中Na^+含量的传感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设计了测定血清中Na+含量的新型传感器。该传感器是基于Luminol-Fe(II)-O2体系的化学发光反应偶联离子再生反应原理来间接测定Na+含量。方法检出限2×10-7mol*dm-3,校准曲线的线性范围5×10-7~1×10-5mol*dm-3,相对标准偏差2.9%(5×10-6mol*dm-3Na+,n=11)。样品分析效率120次/h,传感器使用寿命三天。  相似文献   

3.
在0.02mol.dm~(-3)醋酸铵(pH=4.7)的底液中,邻苯二酚紫可产生良好的示波极谱波,其峰值电位V_(p1)=-0.66 V(VS,SCE),当加入AL~(3+)后,波峰降低,在稍负的电位上产生一新的尖峰波V_(p2)=-0.85V(VS,SCE),峰电流与铝的浓度在1.0×10~(-6)~1.2×10~(-5)mol.dm~(-3)范围内呈线性关系(r=0.9997)检出限为0.8×10~(-6)mol.dm~(-3),该方法可用于铝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4.
在 p H4.74的 HAc-Na Ac缓冲介质中 ,铜 ( )与 4-(2 -噻唑偶氮 ) -间苯二酚 (TAR)生成的配合物在线性单扫示波极谱仪上于 -0 .3 5 V(vs.SCE)出现一灵敏的配合物吸附波。铜( )含量较高时 ,用滴汞电极测定 ,在 1 .4× 1 0 - 7~ 1 .7× 1 0 - 6 mol dm- 3范围内峰高与浓度呈线性关系 ;含量低时 ,用悬汞电极在 -0 .1 0 V(vs.SCE)富集 1 0 0 s,静止 3 0 s,阴极扫描溶出伏安法测定 ,线性范围为 7.9× 1 0 - 9~ 2 .4× 1 0 - 7mol dm- 3,检测限为 1 .0× 1 0 - 9moldm- 3。方法简单、灵敏 ,峰形稳定 ,用于水环境沉积物及水果中微量铜的测定 ,取得满意结果。同时研究了 Cu-TAR配合物组成和电极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5.
谷胱甘肽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用于Cr(Ⅵ)离子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谷胱甘肽(GSH)自组装膜修饰电极用于Cr(Ⅵ)的测定.实验表明,在0.02mol/LH2SO4+0.1 mol/L NaNO3溶液中,在+1.00~-0.40V电位范围内进行循环伏安扫描,于+0.29V(Vs.SCE)处获得铬的还原峰信号、+0.65 V(Vs,SCE)处获得铬的氧化峰信号.Cr(Ⅵ)在GSH/Au修饰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比裸金电极有明显的改善,峰电流更为灵敏,且还原峰电流随着Cr(Ⅵ)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选择+0.29V的还原峰作为分析信号,运用1.5次微分线性扫描伏安法对铬进行了定量分析,线性范围为1.0×10-8~1.0×10-6mol/L,检测限为1.0×10-9 mol/L.将所建立的方法应用于湖水样品中铬含量的测定,以ICP进行对照实验,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采用控制电位电解法,在玻碳电极((GCE)上进行石墨烯(GN)/壳聚糖(CS)修饰膜的电沉积,将制得的膜修饰电极GN/CS/GCE在0.1 mol·L-1的HAc-NaAc电解液(pH=4.2)于-0.5 V(vs.SCE)电位下富集Cu2+,并用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结果表明,该膜修饰电极对Cu2+的富集作用明显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维生素B2在玻碳电极表面吸附的电化学行为及定量分析方法.方法玻碳电极在8.0 mol/L HNO3介质中,于+0.6~+2.O V(vs.SCE)的电位范围内进行循环扫描电活化后,维生素B2在电极表面具有很强的吸附性,在底液为0.05mol/L柠檬酸+0.1 mol/L Na2HPO4(pH=4.9)的介质中,吸附电位-0.3 V,在0~-0.7 V的范围内,以90mV/s的速度进行循环伏安扫描.结果实验表明VB2在电极表面具有可逆吸附波的特征,VB2浓度与峰电流在6.O x 10-~7.0×10-6 mol/L之间成线性关系,检测限为1 0×10-8 mol/L.结论建立了维生素B2在玻碳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分析方法,将该法运用于实际样品药片中VB2含量的测定,获得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槲皮素的阳极伏安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槲皮素在玻碳电极上的阳极伏安行为 .在pH =5 .8的Na2 B4O7(0 .0 5mol L) -NaH2 PO4(0 .1mol L)缓冲溶液中 ,槲皮素于 +0 .2 0V(vs .SCE)左右产生一个灵敏的阳极氧化峰 ,其浓度与峰电流在 8.0× 10 - 8- 1.0× 10 - 4 mol 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 ,检测限为 2 .6× 10 - 8mol L .用本法不需分离直接测定了模拟血清中的槲皮素 ,相对标准偏差为 2 .1%,回收率为 98.5 %.  相似文献   

9.
利用Zn2+对硫胺素(VB1)的指示作用,建立一种用方波极谱法测定VB1的新方法.在NH3-NH4Cl缓冲溶液中,Zn2+在-1.330 V(vs.SCE)处出现一个还原峰,再加入VB1,在-0.360 V(vs.SCE)处出现一个新的还原峰,根据此还原峰峰高的变化可测定在NH3-NH4Cl缓冲溶液中不出峰的VB1的浓度.其线形范围为2μmol/L -4 mmol/L.利用此方法对活肤胶囊中的VB1的含量进行测定,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利用Zn2+对硫胺素(VB1)的指示作用,建立一种用方波极谱法测定VB1的新方法。在NH3 NH4Cl缓冲溶液中,Zn2+在-1 330V(vs.SCE)处出现一个还原峰,再加入VB1,在-0 360V(vs.SCE)处出现一个新的还原峰,根据此还原峰峰高的变化可测定在NH3 NH4Cl缓冲溶液中不出峰的VB1的浓度。其线形范围为2μmol/L-4mmol/L。利用此方法对活肤胶囊中的VB1的含量进行测定,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1.
图集的统一协调,对图集质量有很大影响。本文是作者在编制北京市农业区划地图集的实践基础上,根据地图信息传输论的观点,对农业区划地图集的统一协调的内容及方法进行了探讨。试图总结编制这类图集的统一协调模式,以供读者编图时参考。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认为西方国家法的抽象正义观与东方民间法的情理正义观存在实质的不同,原因在于思维方式、超验与经验传统、政治结构的差别。在现代法治理念下,传统民间法所代表的正义观将向混合正义观转型,西方法治所代表的国家法抽象正义观是其骨架。  相似文献   

13.
给出了一维非自治时滞系统点态退化的一个例子,拓宽了该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利用对位异构体的对称性由核磁共振氢谱测定了工业十二烷基苯在硝硫混酸中的硝化选择性,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为75% ̄80%。以月桂酸和苯为原料,经氯化、酰化和还原合成了正十二烷基苯。在同样条件下研究了正十二烷基苯的硝化,由核磁共振氢谱和气相色谱分析,发现一硝化产物中对位异构体的比例仅为60%。根据空间位阻效应,对结果进行了讨论,并与甲苯,乙苯,异丙苯等短链烷基苯的硝化结果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5.
YBCO掺杂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YBCO掺杂的基础知识,总结了YBCO各个位置采用典型元素掺杂而导致的超导电性和结构的变化,阐述了掺杂对YBCO的重要影响,并简介了当前YBCO掺杂效应研究中的几个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6.
由于有限群的Lagrange定理的逆不成立,因此,n较大时要确定n次交代群An的所有子群或对An阶数的每一个正因数,确定是否存在这个阶数的子群是较困难的问题.文章通过对5-循环置换各次方幂的计算及其研究,构造出了A5的5个12阶子集,并证明了每一个子集都是A5的12阶子群,最后对A5的部分阶的子群做了总结.  相似文献   

17.
18.
为了找出诱发高频机组基础不良振动的原因,从基础计算模型方面对基础激励与响应进行了分析,以两个高频机组基础为动测实例,经模态分析得出钢筋混凝土构架式基础竖向1阶振动与电机产生共振;应用功率谱法对动力机组及基础平台进行动测,得出平台异常响应频率66Hz为水泵工作频率,调整机器的工作频率可避开不良振源影响,达到明显的减振效果。由此而知,动力机器基础出现不良振动时,不可盲目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应在机器不同工况比如:停机、起机及正常转速下,对机器及基础进行动测并对振动信号进行比较分析,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减振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许多科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都预言,真空是未来物理学的一个重要研究对象.十七世纪的伽利略时代人们曾讨论过"真空"是否存在的问题.当时的学术界分成两派,一派以帕斯卡为代表,认为真空存在,另一派以笛卡尔为代表,认为真空不存在,最后实验证明"真空存在派"正确.现代研究表明,真空并非一无所有,这样就产生了一个新的问题"排除了真空物质后的空间",即"真空的真空"是否存在.本文探讨了与"真真空"有关的问题,提出了一些观测实验方法,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最终解答"真真空"的存在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基于“前沿分支”的观点研究了圈幂补图的树宽,首先确定了它的树宽下界,又给出了达到此下界的标号,从而得到了它的树宽表达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