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到唐代,在诗歌形式上发生了一个重大的突破,即出现了具有严密格律的诗体——律诗。律诗体制的定型,标志着中国古典诗歌形式由非格律体正式进入了格律体的时代。在它的影响下,唐以前早已流行的绝句很快地格律化了。而此后产生的两种新诗  相似文献   

2.
诗歌必须有格律。格律是规矩、方法,是有规律性的自由。诗歌的韵律要素和造型要囊是民族语言文化的凝结物。新诗的规范化也就是总结、创新和发展。对新诗“规范格式”的总体要求:利用传统、立足民间、适应现代,面向未来,新诗“规范格式”的具体设想和若干例证。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英诗格律特征出发,从而引出英诗汉译的翻译策略,尤其是如何保持原诗的韵律特点而又不失原义。众所周知,音乐美是体现诗歌艺术的一个重要手段。所以如何将原诗的节奏音韵更好地体现在译文中常常是诗歌翻译的难点。本文先是对英诗的格律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如何划分诗歌格律,最后升华到如何保留原诗格律,并提出译者不能刻意追求诗歌翻译中的音乐美而改变原诗意义,即不能因韵害义。  相似文献   

4.
《潍坊学院学报》2014,(1):62-64
本文就诗歌发展中古代诗歌与现代诗歌所表现出来的共性以及在格律形式上的差异进行了阐述,凸显了作为重要文学样式诗歌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吴芳吉的"白屋体"诗歌"以新内容注入旧格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诗歌形式,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6.
诗是最凝练、最富有表现力的艺术形式,是语言的精华,诗的格律是由无数诗人的长期创作实践而形成的一套诗创作声律方面的格式和规则。格律的各种要素,使人们在听觉上,视觉上和意念上对诗歌产生综合的美感。平仄及音步的程式能使诗产生抑扬之美,用韵规则可使诗具有回环之美。  相似文献   

7.
对于一些新诗人古板地追求格律化而导致的弊端,戴望舒在他的诗论与创作中表现出了一位真正诗人的探索与思考.他去掉了古典诗歌的"格律"形式的束缚,以及新格律派诗歌过分注重的外在音乐美,提出了中国新诗的第三种节奏.这是新诗创作中音乐性不同方面的转变,是新诗音乐性的"内化".  相似文献   

8.
诗歌作为一种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除了在形式上具有特定的声韵、节奏、格律等要求外,好的诗歌还必然表现出其艺术思维和艺术语言的高度创造性的特征.正是这些特征,它非常适宜作为现代人个性、情感的涵养和智力的培育.相应地,现代诗教必然要改变过去单调乏味的教学方法,创造出诗教的现代形式--审美化教学.  相似文献   

9.
诗歌是语言的精髓,是最古老、最具文学特质的文学形式。英语诗歌以其特有的格律与韵律向世人突显了其独特的音乐美。  相似文献   

10.
新格律诗派的产生是继宗白华、陆志韦等对初期白话诗极端散文化的散漫倾向的校正之后的一次集中的艺术冲击。他们提出了著名的诗歌应有建筑美、音乐美和绘画美的“三美”主张。这些“格律”是不同于旧诗“格律”的.是一种在继承中国古诗、西洋诗格基础之上,运用现代白话语言的创造而形成的“新格律”,因而他们又被称为“新格律诗派”。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新格律诗派逐渐为现代派所替代.但是却在许多诗人的创作中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我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在唐朝不同的时期,诗歌呈现出形态各异的面貌。晚唐时期,诗歌开始出现明显的派别集中。本文从人物背景、审美、文本、格律、意境五个方面对比郑谷与姚贾诗风,从中找出二者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戴望舒早期作品的音乐精神主要体现在对格律的追求上,后期戴望舒所追求的内在音乐精神,是一种基于生命体验而产生细微的诗歌情绪,并通过意象象征化和现代口语入诗的方法来达到这种音乐精神.  相似文献   

13.
杨晓霓 《科技信息》2008,(6):142-142
诗歌以其语言形式的独特性在文学史上独树一帜,格律、音韵、节奏、意象等的结合丰富了蕴藏其中的意义。图像诗作为诗歌的一个特殊类型,在诗歌原本形式的基础上融合了绘画艺术,把文字镶嵌在图像当中,使我们在理解意义的同时,得到形象的视觉享受,加深对诗歌意象的理解;同时这种图像也更加升华了诗歌的意义,将其推向更高的意境。  相似文献   

14.
诗至唐代有古、今之分,近体诗是严格讲究格律体式的一种诗歌,其格律之所以能在唐代形成完整体系,既得益于吟诗之风的内在动力,也有赖于诗赋取士制度的外在影响。在这两方面因素的推动下,唐代诗人在继承南北朝声律成就的基础上去粗提精,顺势定式,构成了格律精美的近体诗。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卞之琳是一位具有独特诗风的诗人。他的诗短小精悍又哲思深远,并且在新诗的格律化方面有颇有建树。他将诗歌规律与诗歌所反映的主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诗歌的形式和韵律都为主题服务,同时,又通过诗歌的形式和韵律使主题可观可感,强化了读者对主题的印象。  相似文献   

16.
从诗体发展的意义上讲,“初期白话诗”是以对传统格律诗体的否定确立了自己的文学史意义的。否定的根据在于建立在文言基础上的传统格律形式特别是节奏形式并不适于口语时代的诗学要求,这也就注定了“初期白话诗”在否定之后必然面临一个“白话诗”即现代口语诗的形式建设问题。否则,“白话诗”就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诗”。 实际上,无论是胡适还是“白话诗派”的其他诗人(如沈尹默、康白情、周氏兄弟与刘大白、刘半农)都曾试图寻求一种新的语体诗歌节奏,因为即使是自由诗(Free Verse)也并不排除对节奏的要求,只是这种节奏有别于传统诗律中的节奏形式罢了。比如康白情一方面表示“最戕贼人性的是格律,那么首先要打破的就是格律”,另一方面在谈到诗的创作时却又说:“写好了,最后还要读。……读着有不顺口的地方,就是音节不好,可以把他改了。”  相似文献   

17.
臧振华  韩峰 《科技信息》2007,(12):116-116,165
弗罗斯特认为“诗歌是通过喉咙表达生活的一种方式”,诗歌的意义蕴藏在句子的“声音”之中。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句子声音理论,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以弗罗斯特的诗歌《雪夜林边驻足》为例,分别从诗歌的格律、音韵两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弗罗斯特的诗歌理论,即句子声音观,进而探索弗罗斯特诗歌独特的语言特色。  相似文献   

18.
古诗演进为律诗,不仅是表层语言形式上的格律化,更是情感对象化和形式化.诗歌是心与物的复合体,诗歌的乐感来自情感的宣泄、心灵的律动,画意来自物象的自我呈现.从心物关系角度看古诗到律诗的审美趣味转变过程可知,先秦汉魏诗富于乐感,六朝诗胜于画意,唐律诗将二者合流,达到心物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唐律诗意象的精深正有赖于六朝之际对物象的普遍关注.  相似文献   

19.
闻一多倡导新诗的格律化,标志着新诗开始整合与古典诗词的关系,走向了诗艺的自觉.闻一多从浪漫主义的直抒胸臆转向通过意象来间接地抒情,使诗趋向凝炼.在浪漫主义诗风经过格律化运动再向现代派诗艺前进的过程中,闻一多广泛吸收了西方诗歌艺术的营养,超越了他自己大力推动的格律诗派,而且他是整个这一过程中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人物.  相似文献   

20.
搠思吉斡节儿是元代高僧,被元廷尊为国师,是对蒙古文化传承做出卓越贡献的文化泰斗。他整理并规范了蒙古文书写系统,编写的语法著作是后世蒙古语语法研究的奠基作品。他继承蒙古文传统诗歌格律,同时吸收梵、藏诗歌的某些结构形式,使蒙古书面语诗歌格律趋于定型。古今中外学者常把搠思吉斡节儿同其他人相混淆,但这些人的生活年代与搠思吉斡节儿相距较远,可见不是他本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