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纽约时报》不久前揭露,在未经法庭批准的情况下,美国情报机构三年来一直遵照布什总统的命令,窃听数百名被怀疑同国外恐怖组织有联系的美国公民的电话。该报道在美国国内引起争论:总统布什下令采取的这一行动是否符合美国法律?争论涉及1978年《情报机构监督美国公民法》和9.11事件后通过的《爱国者法》。前者对美国情报机构在国内展开间谍活动设置了严格规定,特别要求情报机构在采取这类监视行动之前必须得到法庭的批准。而后者赋予美国总统在采取针对有关国家、组织和个人的反恐行动中以特殊权利。布什总统正是利用这一点为他下达电话窃听…  相似文献   

2.
3.11与9.11也许有太多的机缘巧合。3.11发生在9.11后的第911天,它对欧洲的震撼丝毫不亚于9.11之于美国。9.11之后在反恐问题上出现了新老欧洲之说,9.11成了欧洲分裂的起爆剂。而3.11之后新老欧洲又在反恐中重新聚合,3.11反倒成了欧洲的粘合剂9.11之后,虽然欧洲各国喊出了“我们都是美国人”的口号,但是欧洲人只是把恐怖袭击视为“潜在威胁”,一些国家甚至抱着“隔岸观火”的心态。美国主导的伊拉克战争进一步加剧了欧洲的“分裂”,形成了以法国、德国和比利时为代表的“老欧洲”反战派和以英国、西班牙、意大利和东欧国家为代表的“新欧洲”…  相似文献   

3.
温宪 《世界知识》2012,(11):40-41
据美国媒体近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已创建一个名为"国防秘密行动司"的新情报机构。一位美国军方高官说,随着国防秘密行动司的建立,美国军方情报机构人员"将在现有数百人的基础上再增数百人"。在把注意力集中到伊拉克、阿富汗战场整整十年之后,五角大楼正在加强其间谍系统,准备把数百名特工派往海外热点地区。  相似文献   

4.
奇异的巧合     
美国曾计划在"9.11"袭击前进行飞机撞楼演习美国一个情报机构——国家侦察局曾经在"9·11"袭击发生前准备进行一次飞机撞大楼的演习,以检验下属对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5.
发布行政命令,制定新的法律;联络有关国家,联合国通过1373号决议;处境艰难的美国开辟——美国司法和情报机构10月2日对一则报告进行调查。报告说在9.11前两天,三名涉嫌的劫机犯阿塔、马尔万和瓦德利,每人电汇5000美元给一名在阿联酋的沙特阿拉伯人,此人收到钱以后就迅速前往巴基斯坦了。美国司法部指出,这笔钱显然是准备9.11袭击剩下的经费。同日,布什总统说,追踪恐怖分子活动经费的调查人员成功地“冻结了卡伊达(即本·拉登的‘基地’组织)在美国的至少30个账户,以及20个海外账户。”  相似文献   

6.
唐志超 《世界知识》2010,(22):42-43
<正>本次军售在一定程度上象征着美沙关系在经历9.11冲击之后已重新复位,但并非是走回旧轨。沙特是全球最大的武器进口国之一,美国是世界最大武器出口国,沙特花巨款从美国购买武器,并非什么新  相似文献   

7.
于由美 《世界知识》2011,(14):67-67
《被折腾的世界》所描述的是自9.11之后了不得的这十年。这十年,世界处在一团乱糟糟的季节更替里。本书是张国庆先生继《话语权》后的又一力作。他向世人揭秘了世界穿越沸腾的闹腾,和在闹腾背后的折腾,以及这一切背后闪动着的那三个清晰的幻影:美国、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2001年的9.11事件揭开了新世纪恐怖主义袭击的序幕、2004年的3.11事件是对亲美国家赤裸裸的警告,那么7月7日发生在伦敦的爆炸案则是恐怖主义的又一次力量显示。选择美国最亲密的盟友、“无论是警察、安全还是情报机构,其能力和做法已经远远超过美国的CIA、FBI和其他国家相关部门(兰德公司的评价)”的英国下手,昭示恐怖主义在经过短暂休整后再次出击。  相似文献   

9.
正时光荏苒,"剧情"波折、震惊世界的"棱镜门"事件已历经三载多,但这一事件对美国造成的影响依然清晰而深刻。前不久,苹果公司和美国联邦调查局还因手机解锁问题激烈对峙甚至对簿公堂,引发美国高科技公司对苹果公司一边倒的支持。这一事件的本质是"棱镜门"所引发的美国情报机构与商业公司的关系问题。后"棱镜门"时代,美国情报机构迫于国内外压力作出了一些改革与调整。"棱镜门"触发新反思  相似文献   

10.
贸易政策与外交的结合在9.11后被进一步强化,贸易作为维护国家安全和推行美式民主的重要一环,其作用大大加强了。事实上,9.11之后,在一定程度上,美国是在按照安全和经济结合的重要性排列其贸易日程。  相似文献   

11.
毛吉康 《世界知识》2011,(11):24-25
本·拉登之死是美国十年反恐战争的"重大成果",却将9.11之后一直在帮助美国反恐的巴基斯坦抛进了国际舆论的漩涡,扎尔达里政府因此备受内外压力。  相似文献   

12.
一位住在英吉利海峡西岸的51岁的妇女,决意嫁给比她小24岁的青年——本·拉登的“四少爷”,这样她就有可能有机会当面质问她的公公——恐怖大亨拉登9.11惨祸是不是他干的;而作为9.11事件的直接受害国的美国抓捕拉登数年无果后,再把悬赏金翻倍,已达到5000万美金。  相似文献   

13.
曾因《历史的终结》一书而名噪一时的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8月8日的一次讲演中指出,美国的单边主义造成了美国和欧洲联盟之间的罅隙,两者对于世界看法的差异越来越大。他甚至认为,在21世纪的最初10年,所谓“西方”这一概念有可能不复存在,代替它的将可能是全球化造成的美国与世界其余地区的断裂,而不是西方与世界其余地区的断裂。美国与欧盟之间在重要的原则问题上的分歧并不是有关自由主义全球化视角下的9.11□民主原则的分歧,而是有关自由主义民主合法性的终极源泉的分歧。美国人认为9.11之后世界变得更加危险了,拥有核生化武器的…  相似文献   

14.
追风人物     
导师眼中的赖斯赖斯是美国历史上最年轻、也是第一位女性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她对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具有重要影响,在美国推行的反恐战和对伊动武决策过程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近日,美国丹佛大学国际研究生院教授艾伦·吉尔伯特在英国《新非洲人》杂志上,发表题为《一个你从来不曾熟悉的赖斯》的文章,向人们介绍身为导师的他对昔日女弟子的看法:近期表现令人失望。文章中说:虽然赖斯是我一手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是位杰出的女性,但综观其近期表现,她已让美国人感到失望,因为她忘了比出色表现更崇高的职责:还事实真相。当我观察赖斯在9.11调…  相似文献   

15.
冷战之后,美国继续争夺关键地缘要地。美国利用9.11后的反恐形势将美国的影响扩大到了中亚地区,在东欧形成了同俄罗斯的争夺之势,并在太空部署全方位的导弹防御系统。这说明,地缘政治依然是冷战后美国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9.11后一年间     
9.11事件过去一年了,此次事件对美国和世界造成的影响众说纷纭,研究美国领域的两位青年学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一场对话。  相似文献   

17.
新型战争有新游戏规则吗?不对称威胁超过了传统威胁吗?导弹防御系统还有用吗?是“对自由的攻击”还是“对美国的攻击”? 9.11事件对美国所产生的震憾和冲击是空前的,其影响也是重大而深远的。美国国内就美国究竟应当如何在世界上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等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新秩序”与“帝国”美国如何看待当前的国际秩序?如何看待自己在世界上的地位?今天的世界是更有秩序还是更无秩序?9.11事件为什么发生?10月初,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以“汲取外交政策教训”为题,请了三位专家就9.11事件的教训展开辩论。他们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梅拉尼·麦卡利斯特、华盛顿防务信息中心的斯蒂芬·贝克和密歇根大学的理查德·埃伯琳。他们对美国对外政策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一致认为,美国应当认真反思,对其外交政策进行彻底检讨。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四代机歼-20试飞之后,系列报道潮涌而至,图文并茂,迅即在国外惹起热议。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在启程访华前表示,美国情报机构对中国研制隐形战机进度的研判显然落后于现实了。  相似文献   

19.
刺激经济增长、削减财政赤字、改革医疗保健制度。克林顿执政头100天怎么烧这三把火,将是对其能力的一个重要考验。有道是,新官上任三把火。一位新上任的美国总统入主白宫后头100天里的建树  相似文献   

20.
重访纽约时的遐想天高云淡,清风送爽,金秋时节我重访纽约。18年前,我曾在纽约工作过三年。这三年的经历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此后我一直无缘重访。此番重访,乃为出席一国际会议。说来凑巧,与会时机竟恰好是9.11事件两周年刚过了没几天。两年前,纽约发生了震惊全球的9.11恐怖袭击事件。一个月后,我赴华盛顿开会,在那里度过了触目惊心的一周。只见美国人惶惶不可终日,CNN新闻的通栏大标题是“美国的新战争”,布什总统一再告诫美国人民要准备面对一场前所未有的反恐考验。“炭疽热”又施虐一时,街道上很冷清,餐饮、游览场所更是门可罗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