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启动,开启了闽台旅游合作新篇章。福建作为对台开放前沿,对台湾旅游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重要影响。在对福建居民赴台旅游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对福建省居民赴台旅游意向进行实证分析,归纳总结出福建居民赴台旅游意向特征,为闽台旅游发展提供简化手续、创建安全保障体系、提升产品层次及加强旅游宣传等参考。  相似文献   

2.
连宋“登陆”,在两岸掀起了“大陆热”和“台湾热”。祖国大陆送给台湾人民的一连串“大礼”,不仅让台湾同胞感受到善意和亲情,也让大陆人民充满憧憬。就像台湾的孩子们希望早日见到来自大陆的大熊猫一样,我们也期待着能够早日品尝到久负盛名的台湾水果,早日徜徉在宝岛的美丽风光中……5月20日,国家旅游局就大陆居民赴台湾旅游的相关事宜作出说明。国家旅游局提出,希望台湾方面尽快改变其对大陆居民赴台观光进行分类的做法,尽快授权台湾方面民间旅游机构就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与大陆方面进行磋商。同日,台湾“行政院长”谢长廷表示,对大陆居民来台观光“基本欢迎,但要做好配套措施”。真正实现台湾游,我们还有多长的路要走?为吃到丰富而便宜台湾水果,我们还要等多久?我们还面临着哪些障碍,还要克服哪些困难?一句话,两岸花开,尚需多少时日?……  相似文献   

3.
<正>问题的提出目前厦门市高职院校学生赴台学习的人数日益增加,赴台进行为期一年学习的学生数目也在迅速增加,短期交流更是广泛。这些学生在台湾学习与生活状况如何,政府、院校及学生家长非常关注,也是职业教育赴台学生项目可持续发展中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情。作为两岸职业教育交流的先行者,厦门市有必要在全国率先开展此项调查,为  相似文献   

4.
为学习和借鉴台湾地区发展农业的经验,按照四川省委李崇禧副书记“台湾精细农业做得很好,望在攀枝花有所突破”的指示精神,攀枝花市农业考察团赴台对台湾现代农业,特别是精细农业发展进行了考察,近距离接触了台湾农业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5.
申请赴台历经了一番“磨难”,台湾之行收获颇多,在岛内感受了其交通的便利,留下了对其大学的印象,进行了难忘的研讨会,领略了其学者们的风采,与台湾亲密接触了一回。  相似文献   

6.
闽西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一脉相承,台湾民间信仰中诸多神灵都是早期赴台的闽西客家人从原乡携去的.但在其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也发生明显的变异.本文试图探讨闽西和台湾客家民间信仰的传承关系及其发生变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台湾最近在审查农产品赴大陆投资时宣布,将农业赴大陆投资禁止类项目由原有的13项大幅度扩增为436项。他们解释禁止这些农产品赴大陆投资的理由是台湾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台湾在大陆投资,其产品回销台湾会冲击到岛内民众的利益。针对台湾这一消极、封闭的举措,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苏振环所长和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经济研究室张冠华主任。  相似文献   

8.
正浮光掠影看宝岛暂住证、台湾通行证、至少五万块的财产证明、入台许可证……当花费至少一个月的时间把这些证件准备齐全,当然,再买上两张往返机票,你的台湾自由行终于可以启程了。这比起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还是显得很麻烦,但比起过去只能在旅行团的指挥下看景点加购物来说已经自由很多。特别是2011年6月28日首批开放北京、上海、厦门大陆居民开放台湾自由行,到2012年分阶段开放10个大陆城市,至今赴台"陆客"人数超过72万人次,这不得不让人惊讶两岸开放交流的神速。年底,趁着这股开放的风到台湾旅行了一  相似文献   

9.
在台湾现代生活中,节庆习俗是全台湾历史民俗文化遗产民间行为传承保护得比较完好的文化事象。但近十余年,台湾少数民族节俗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与参与下,经过商业开发,许多节俗原真性的文化内涵逐步消失或正在消失。相反,自古至今一直由民间行为传承的台湾汉人民俗节日,却一直红红火火进行,且有声势浩大、形式多样的走势。作者带领“闽台历史民俗文化资源调查”课题组两年中多次赴台考察获得田野资料,据此对台湾少数民族和汉人的民俗节庆进行对比研究,将台湾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最盛大的丰年祭与包括客家人、闽南人、光复后入台的汉族在内的汉人节庆习俗进行比较,分析台湾政府在民间民俗节庆中的定位与责任问题,探讨海峡两岸在历史民俗节庆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中共同存在并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福建地方本科院校不断拓展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领域,充分利用台湾先进的教育资源来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然而,在交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学历不能互认、经费紧张、赴台手续繁杂等问题,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路径,对闽台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探讨了清代前期推行藏传佛教治策的形成、发展和影响,着重论述了“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对这一治策的运用,清初推行这一治策,主要是通过打蒙藏上层的牌取得成果的,清代册封达赖喇嘛的策略,即体现出清朝政府有效管理西藏的一项重要制度“。兴黄教以安众蒙古也!”清初藏传佛教治策对于怀柔蒙古产生了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乡村在我国传统社会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以光绪《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光绪《南阳县志》等志史文献为主要依据,重点探讨晚清南阳县乡村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研究发现,晚清南阳县乡村多数为中小规模,部分村落修筑寨墙自卫。乡村人口多操农业,从事商业、手工业者甚少,乡村集市数量较之嘉庆年间有较大增长,但集市经济并无质的飞跃,其分布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和自身交通区位因素的影响制约。  相似文献   

13.
指出妈祖天上圣母之称,乾隆末年已在福建出现,稍后台湾亦见此称。嘉庆九年闽商将之传到锦州,道光时该称谓在福建已流布较广。关于敕封妈祖天上圣母诸说乃民间叙事,经不起学理上的深究。  相似文献   

14.
理初学派,是清代嘉道时期思想领域颇具影响的一个学术流派,该派的创始人为皖派著名学者俞正燮。理初学派以俞正燮、程恩泽为首,其他核心成员有汪文台、汤球、程鸿诏等。该派在历史地理研究上既承续乾嘉学派,又独具特色。他们所采用的方法主要是考据,但又能将考据学与“经世致用”相结合,在边疆地理学和地名学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成绩,为清代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叙述了清雍正间的文字狱大案——曾静吕留良案的来龙去脉,着重分析了雍正帝和乾隆帝对案件的处理,指出孔孟程朱的思想义理是一把双刃剑,可以用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也可以作为反对清朝的理论武器。雍正帝勇于在天下人面前与吕留良辩论,说明清帝对汉族文伯的深入掌握;乾隆帝回避对清政权合法性问题的讨论,则体现出清帝更为成熟、理性的统治策略。文章最后推测曾吕案可能对乾隆帝不喜欢理学、讲学有重大的影响,乾隆帝的这种态度促进了考据学的成长。  相似文献   

16.
章太炎是乾嘉汉学的殿军。乾嘉学者以“字”训“名”,将正名问题视为语言文字的训诂考据。章太炎承继乾嘉汉学的“正名”思想,并对其作系统地综合。他的正名思想一方面肯定了语言与实在的关联性,承认语言建构实在的积极作用,但反对以名为实,表现出唯名论的理论立场;另一方面他敏感地觉察出了语言所带来的思想魅惑,肯定辨析名相对于澄清思想的作用。章氏正名论内含的哲学洞见对现代中国哲学的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清代乾嘉时期,士人人格走向孱弱低靡,当时的人已对此有所指摘,稍后的批判则更为激烈。至嘉道之际,随着政局险象环生,士人人格开始发生转化,逐渐从委顿中挺立起来。  相似文献   

18.
清代嘉道时期处在历史巨变的前夜,绵延两千年的传统学术发生着裂变重组,诗学思想也随之悄然变化。与学术精神的经世致用相联系,嘉道诗学突出诗歌的社会现实性;同学术的兼容、开放相一致,嘉道诗学不仅是对古代诗学思想的多元继承和总结,而且为诗学的近代化打开了疆界;和追求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相一致,嘉道诗学在士人人格崛起的基础上,强调“诗与人为一”的本质论;和创新的学术追求相一致,嘉道诗学倡导求变开新。  相似文献   

19.
传教士想利用科技达到其传教的目的,清延对基督教传播的容忍却有限度。有清一朝发生在钦天监的教案共有三次。咸丰三年(1853)钦天监教案的发生不仅仅因为钦天监是西方传教士与清廷角逐的主要场所,还因为咸丰帝上台后内忧外患相交迭起。这次教案仅历经短短三天,并以较为温和的方式草草结案,其原因在于:无证据;钦天监不再是双方角逐的主要阵地;咸丰帝担心从严惩治会得罪西方传教士,不利于自己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试论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中央王朝,在治理西藏的过程中,根据西藏局势的变化,不断调整政策。清朝末年,54名驻藏大臣在如何反对外国侵略的问题上,由于清朝中央政府确定的对外“妥协退让”的政治策略,使驻藏大臣在执行中央“妥协退让”政策上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坚决抗英出现了严重裂痕,这不仅给英、俄帝国主义挑拨离间,培养民族分裂势力提供了历史契机,而且也使坚决抵制外国侵略的西藏地方政府一度产生过向外寻求政治依靠的倾向。后来,由于清朝中央政府为抵制帝国主义侵略,挽救危局,让驻藏大臣在西藏推行了一系列近代化改革,这种改革又影响和威胁到达赖喇嘛的统治地位。在这个过程中,驻藏大臣在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反对民族分裂方面,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文章从清朝末期帝国主义入侵的角度入手,分析和阐述清末驻藏大臣对近代西藏政局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