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聂云霞  王评  牟华 《科技信息》2013,(17):6-6,10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也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旅游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和协调发展趋势,针对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
聂云霞  王评  牟华 《科技信息》2013,(9):496-496,487
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旅游业也迎来了重要发展机遇。"旅游要发展,交通要先行"。交通运输业与旅游业存在互动发展关系和协调发展趋势,针对蓝色经济区旅游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现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协调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世界海洋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海洋认识的深化,以海洋经济为主体的"蓝色经济"正日益成为各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领域,蓝色经济和蓝色经济区建设已经成为广受关注的热点。本文从区域经济理论和海洋经济理论的视角进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研究,从经济学角度提出了蓝色经济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科学内涵,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乃至全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基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2000~2011年间7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半参数可加模型,实证分析了这一区域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与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7城市人力资本水平所涵盖的五个方面:创新能力、教育规模、文化环境、生活质量和医疗保健对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影响,但不同指标的影响强度以及线性与非线性影响特征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在世界各国发展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海洋经济是国民经济中最有潜力的增长领域已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山东是海洋经济大省,尤其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使海洋经济已成为21世纪山东经济的一大特色。文章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优势及知识产权保护等问题的分析,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前瞻性的知识产权保护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山东省17个地级市2001~2012年面板数据,三系统耦合模型,实证分析了山东省金融主体、金融环境与经济增长三系统之间耦合协调关系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三系统的耦合度具有显著的协调演进态势,但耦合水平并不高;三系统的耦合水平与金融主体—金融环境、金融主体—经济增长和金融环境—经济增长三类二元系统的耦合发展程度密切相关。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非半岛蓝色经济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一定差异,但两区域三系统耦合水平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王鑫 《潍坊学院学报》2013,(2):40-43,55
通过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物流产业近似度分析,发现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区域物流局部与整体的发展策略;通过量化分析山东省现代物流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联关系,验证了山东省现代物流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双向因果关系,物流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推动和拉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构建城市发展指标评价体系,结合断裂点模型,测度青岛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其他6大城市的辐射力。研究结果表明,虽然青岛城市发展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具备一定的辐射力,但区域经济中心城市的作用体现不足,需要进一步加强其区域经济辐射力。  相似文献   

9.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而协调区域发展也成为强国兴邦的重要战略,这为提升和发展烟台经济竞争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烟台地处山东半岛海滨,地理位置优越,海洋资源丰富,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紧随青岛海洋发展的步伐,加强与日韩交流合作,建设蓝色经济先行区,成为连接日韩,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的桥头堡.本文主要根据"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背景,运用SWOT方法,对发展烟台蓝色经济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统筹分析并加以比较,在此条件上针对烟台市蓝色经济的发展前景,提出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10.
以2001年—2011年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7市的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非参数可加模型对金融生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总体上半岛经济区的金融生态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但各市域呈现较为明显的差异。此外,从金融生态的各分因素看,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也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人力资本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两个重要因素.以2005—2015年我国28个省的面板数据构建个体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与验证产业结构变迁、人力资本水平以及两者交互项对我国不同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1)相比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经济增长效应更大.2)产业结构合理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均表现为正效应;产业结构高级化对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对中、西部地区则表现出抑制性.3)总体上,在东、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有助于经济增长;在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变迁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提出政府在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时,要特别注重产业结构的合理性,积极突破制约结构红利的限制条件,实现人力资本及其构成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2009年-2018年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在此基础上利用空间探索性分析与空间面板模型对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动力因素进行分析,发现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与创新环境建设在不同区域间耦合协调发展存在不平衡、不匹配的现象.长江经济带发展“马太效应”明显,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创新基础等对地区耦合协调发展影响较大,而市场配置要素对两者影响能力较弱.最后分析得出,长江经济带各省市可通过完善各地创新环境,加大高技术产业扶持,提升区域创新协同能力等方式,有效推动长江经济带高技术产业与创新环境协调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人类的发展史和当代的社会实践都已证实,最基本的生产力是人,最重要的资源是人力资源。21世纪的经济竞争,将是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所起的作用日益明显。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业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关注的焦点。本文在对人力资本投资进行一定分析的基础上,来探讨它与现代经济增长的密切关系,并对中国的人力资本投资与现代经济增长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了"新常态"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到来以及抚养比上升导致人口红利的消失,增大了经济的下行压力。在此基础上,通过从教育投入的发展、劳动力素质的提高等视角分析了中国人力资本红利形成的基础,中国已经可以从传统的依赖于人口红利的粗放发展方式,逐步转向依赖于人力资本的效率驱动、创新驱动发展模式。此外,本文采用中国248个城市的地市级数据,应用效率工资方法测算了不同规模城市之间人力资本的差异,结果显示,大城市人力资本丰裕的特征十分明显。人力资本在经济发展中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政府应加大教育和养老机制的改革来应对老龄化现象、提升人力资本。  相似文献   

15.
区域人力资本提升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人力资本投资对于地区经济发展的贡献存在很大的差异性。重庆面对"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的目标,加快区域人力资本开发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关键。基于经济增长理论,通过对重庆六区的数据来拟合生产函数,得出人力资本对经济的贡献仅有不足5%,对于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人力资本理论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新学派,其作为一种体现在人身上、以人的知识与技能表现的资本,在一国经济增长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否定的。介绍了人力资本的概念,并从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增进健康、人员流动3个方面探讨了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运用经济增长理论,选取资本、劳动、技术、制度等相关变量数据,应用时间序列模型和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分析1981-2010年福建省九地市要素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始终是促进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而科技与教育是支撑福建省经济增长的重要保障。此外,福建省要素投入增长率和要素贡献率呈现明显的地区间不平衡,主要存在4种要素驱动类型。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层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对2004年~2010年首都经济圈河北六市的发展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首先,根据相应的评价指标对2010年六市的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依据发展能力的高低划分为较高发展能力、中等发展能力和较低发展能力三大类.其次,对2004年~2010年六市的发展能力进行了分析,表明各市的发展能力有明显的分异现象和不同的发展态势.最后,给出了提高各市发展能力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ESDA的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了1996—2008年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分异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安徽省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自相关性明显,但空间格局较为分散,各市区对周边县域经济的带动力不强,存在极化效应,主要体现在"皖江城市带"空间集聚.而劳动力、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政府支出、农业化和农民生活水平是导致安徽省县域经济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在构建资源型城市“三生系统”耦合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通过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回归分析等,对中国104个资源型城市2001—2017年耦合协调发展时空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发现:1)中国资源型城市“三生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是发展速率仍较慢;2)在空间变化上呈现“西南地区波动幅度较小、西北地区上升较快、华东地区零散波动、华北和东北起伏最大”的分布特征;3)经济增长、实际利用外资、科技、社会保障、教育与节能环保等要素投入增加对耦合协调起到明显促进作用,工业发展、空间扩张与单位GDP能耗上升对耦合协调起到显著制约.资源型城市今后应该:加快打破传统资源产业的路径依赖,培育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替代产业,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加强社会保障、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体系的建设;选择高效和集约的发展方式进行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土地开发;从技术层面改变经济发展方式和人民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减弱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