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多进口中空纤维膜吸收器的流动特性与传质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壳程进口聚丙烯中空纤维膜器测定了在吸收剂分布式进料操作条件下,中空纤维膜器壳程流体停留时间分布,据此分析了吸收剂壳程分布式进料时的壳程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中空纤维膜器壳程存在返混等非理想流动。同时,针对酸性气体膜吸收传质实验,分析了吸收剂分布式进料操作时中空纤维膜酸性气体吸收过程的传质特性,并与单一进口进料操作时的传质特性作了比较,证明了壳程非理想流动会造成传质效率的下降。  相似文献   

2.
中空纤维膜萃取器内流动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中空纤维膜器内流动特性的研究是膜器设计和放大的基础。该文通过测量装填因子不同的 3个聚丙烯中空纤维膜萃取器壳程和管程的停留时间分布曲线 ,研究了不同流速下膜器的流动状况 ,并用轴向扩散模型描述了流动的非理想性。结果表明 ,中空纤维膜萃取器的管程和壳程流动与理想平推流和理想全混流相差较大 ,装填因子与流速对二者均有较大影响。采用轴向扩散模型得到的响应曲线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 ,且中空纤维膜萃取器中轴向返混的影响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3.
装填分率对中空纤维膜组件壳程传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中测定了不同装填分率中空纤维膜组件壳程的流体力学性能,并对其传质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及实验研究,获得了传质准数关联式。结果表明:在相同Re下,当装填分率小于60%时,传质系数随装填分率的增大而增大;当装填分率大于60%时,传质系数则随装填分率的增大而减小。将传质系数的理论计算值与实测值进行比较,二者基本吻合,表明该理论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中空纤维膜组件壳程的传质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乙醇-水体系的精馏分离为研究对象,选用不同装填分率的中空纤维膜组件,研究了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气液传质性能。结果表明:不同装填分率的中空纤维膜接触器,随着装填分率的减小,壳程膜丝分布更加均匀、传质阻力减小、传质性能提高;乙醇-水体系的精馏传质过程为液膜控制,可通过控制液相传质来改善总传质效果;当装填分率一定时,随着气相速度的增加,总传质系数增大、传质性能增强,且其实际值与理论值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丁醇-水-辛醇体系研究了中空纤维膜萃取器中的传质性能,并对各传质分系数进行了关联。  相似文献   

6.
针对以溴化锂水溶液为工质的水平管吸收器,考虑润湿比、变膜厚和横向对流作用,建立了描述管表面的降膜流动和管间滴状吸收传热传质耦合过程的数学模型,采用涡量一流函数法进行数学模型求解。根据数值计算结果,分析了溶液温度、浓度和吸收速率沿管排不同位置和水平管管问的变化,以及溶液喷淋密度和进口浓度对吸收器整体传热传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喷淋密度可以改善吸收器传热性能,提高溶液进口浓度可改善传质性能,滴状吸收过程约占总吸收量的20%。与实验数据的对比说明建立的数学模型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7.
采用自制的聚-4-甲基-1-戊烯中空纤维膜组装成中空纤维膜式人工肺组件,以去离子水、生理盐水、甘油水溶液和Na2SO3水溶液来模拟血液,按照中空纤维膜内通氧气、中空纤维膜外走模拟液的方式进行体外性能测试,测定膜式人工肺组件在不同的液体流速、气体压力、中空纤维膜根数和模拟液种类下的氧气传输速率.实验表明:随着液体流速的加快、气体压力的变大和中空纤维膜根数的增多,膜式人工肺组件在四种模拟液下的氧气传质性能均对应不同幅度的强化.同时,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和双膜理论建立了一种膜式人工肺组件的氧气传质数学模型,为中空纤维膜传质性能研究和人工肺组件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田秀莲  王中平 《河南科学》1996,14(4):405-408
根据物料衡算提出了气体置换的理想搅拌釜多釜串联流动模型,推导出了它的一般数学表达式,并通过用氩气置换空气的实验找出了不同长径比的容器在不同气体流动状态下所适用的釜数N  相似文献   

9.
在一直径为70mm,高为2630mm的有机玻璃纤维液膜萃取分离器冷态实验装置上考察了操作参数及结构参数对其传质性能和流动特征的影响。通过考察体积传质系数,确定了纤维液膜萃取分离器的最佳填充密度和最佳流量比。建立了流动模型,提出了以无量纲准则数雷诺数为设计纤维液膜萃取分离器的准则。实验结果表明,其最佳填充密度为2.8%~3%,最佳操作流量比为5。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制的聚丙烯中空纤维膜接触器脱除水中溶解氧,分别考察了水在中空纤维膜接触器的管程和壳程流动时,真空度、温度、进水流速以及中空纤维膜的有效长度对溶解氧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溶解氧脱除率随着系统真空度的增大而显著提高,在真空度为0.09MPa时,溶解氧脱除率可以达到80%以上;溶解氧脱除率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当流速达到一定数值之后,溶解氧脱除率保持不变;此外,溶解氧脱除率与中空纤维膜的有效长度密切相关.膜的有效长度越长.溶解氧脱除率越高,但其受进水温度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分别在中空纤维膜和平板膜中考察了L-赖氨酸超滤动力学,结果表明:中空纤维膜的过滤通量大于平板膜,总过滤时间正相反;L-赖氨酸超滤动力学可以拟合为浓差极化-凝胶层模型,中空纤维膜较平板膜更符合此模型。  相似文献   

12.
垂直管内降膜吸收过程热—质传递数值计算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垂直管内降膜氨-水吸收过程中热-质传递现象的研究,阐述了非绝热吸收过程中传热和传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建立了吸收过程热质传递的数学模型,并对垂直管内降膜氨-水吸收过程进行数值计算。其研究结果为降膜吸收器的设计提供一种新的、考虑到热-质传递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按文题,对吸收机理和影响传质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数学模型。关联得到的吸收速率系数为k_(BV)=133.03(1-f_C)~(0.8324) exp(-(5981/1.987T)。适用范围为:温度T:60—80℃;转化度f_C:0.1—0.6。本文提出了假一级快反应吸收的临界液膜厚度的概念,从而有效地解释了湿壁塔和工业填料塔在传质方面的差异,这对传质过程的理解,对传质设备的强化,提供了较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在连续串联搅拌釜反应器(m-CSTR)中对铁复合氧化物催化剂作用下苯酚过氧化氢羟化制苯二酚体系中催化剂活性及其分布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催化剂使用过程中,催化剂活性衰减较快,得到催化剂活性与时间的关系式。为使m-CSTR中催化反应稳定进行,采用部分回用的方式进行操作,利用活性方程对m-CSTR中催化剂活性分布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回用比和回用次数的增加,催化剂的平均活性下降,回用比小于0.6时,催化剂的活性为开始活性的85%,可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产物组成也保持原有水平。串联釜级数对催化剂的活性及其分布、产物组成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5.
溴化锂溶液降膜吸收过程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溴化锂溶液竖板降膜吸收器进行了传热传质实验研究,实验内容包括不同吸收压力、不同溶液流量、不同溶液进口温度及不同冷却条件对吸收过程传热传质的影响,这种响应关系反映了吸收器与这些关键因变因素之间的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于海水的膜式、自然式和鼓泡式增氧方法的比较,发现膜式增氧法具有氧气传递效率和馥利用率高等特点,在此基础上,本文还研究了影响氧在海水中透过膜进行传递的效率的因素,通过对增氧机核心部件-膜式氧合器的优选,选择出经济上可行、传质效率较高的华滤中空纤维膜,为以后设计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甲苯-TNT-水体系膜萃取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甲苯-TNT-水体系为对象,对膜萃取模型进行了研究,求取了该体系膜萃取过程的传质方程,并通过实验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所得的传质方程可信、有效,相对偏差在10%以内。比较和分析膜萃取过程中各部分传质阻力,可以看出,对于该体系选取疏水膜器,可以有效地减小膜阻,强化传质。  相似文献   

18.
:利用清水吸收空气中的CO2,在实验室内考察了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性能,并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鼓泡式吸收器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撞击流吸收器的吸收率和体积传质系数明显高于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和鼓泡式吸收器。对吸收器用于有固体产物生成的吸收过程进行的初步实验表明,撞击流吸收器对H2S的吸收率比具有内循环的喷射式吸收器高,且在吸收过程中,无固体产物堵塞喷嘴现象出现。这一结果对进一步将撞击流吸收器用于有固体产物生成的化学吸收过程的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汽车悬架液压减振器建立了由路面不平度激励模型、非线性悬架振动模型、考虑温度影响的减振器阻尼力试验数据模型、减振器热动力学模型子模型组成的耦合动力学效应的理论分析模型.通过减振器阻尼力特性试验数据建立了考虑温度影响的非线性阻尼力试验模型,利用减振器发热特性试验数据辨识了减振器热动力学模型参数.利用所建立的耦合动力学理论模型预测了减振器温度上升动态过程,并进行了影响因素的仿真分析.研究表明,减振器的热机耦合效应在高速行驶和较差路面条件下表现突出,而在低速或者良好路面条件下不明显;行驶车速、路面等级、环境温度与减振器周围空气流动速度、悬架非簧载质量、减振器壳体换热面积对减振器发热平衡温度高低具有很大影响,而悬架等效刚度、簧载质量和减振器壳体比热容参数对之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