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人工授精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不同年龄黄腹角雉的射精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3~8岁为其繁殖壮年期;同一年龄的黄腹角雉在繁殖的不同时期,射精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3月下旬至5月上旬为笼养下黄腹角雉的精子生成的高峰时期.从保证角雉安全和获取更多的精子等方面考虑,较为适宜的采精频率为1次*(3d)-1.利用稀释的精液和用原精液输精,黄腹角雉卵的受精率没有显著差异.黄腹角雉精子在雌体内的最长贮存时间为23d.通过对黄腹角雉产精的特点以及对精液的系统分析后,所建立的人工授精技术使卵受精率可达85%以上,解决了长期笼养下的黄腹角雉卵受精率低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1998-2002年在江西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确证有7个分布点,另有2个可能分布点.黄腹角雉在江西的栖息生境主要有低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中山草甸与山顶矮林3种类型.栖息环境承载量小,种群增长慢,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宣传不力是黄腹角雉濒危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开展驯养繁殖、加强禁止偷猎的法制宣传以及加强基础研究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3.
1998-2002年在江西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确证有7个分布点,另有2个可能分布点.黄腹角雉在江西的栖息生境主要有低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中山草甸与山顶矮林3种类型.栖息环境承载量小,种群增长慢,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宣传不力是黄腹角雉濒危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开展驯养繁殖、加强禁止偷猎的法制宣传以及加强基础研究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
笼养下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粪便中性激素的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粪样中性激素的分析发现,雄性黄腹角雉的许多繁殖行为如求偶炫耀,领域行为(鸣叫和侧炫耀)、走动等的发生频次与粪便中睾酮质量分数显著相关;雄性黄腹角雉的射精量与其粪便中睾酮质量分数的变化相一致,这些表明可以利用测定粪样中的激素以监测黄腹角雉的繁殖状况,研究还表明,黄腹角雉两性个体粪样中雌二醇和睾酮质量分数之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在野外研究中,利用粪样内雌雄激素的比值进行性别鉴定,了解种群结构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黄腹角雉是我国的特产动物,仅分布在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和广西.由于数量稀少,被列为国家一类保护动物.黄腹角雉体形较家鸡稍大,雄鸟具冠羽,并于两眼上方各具一肉质角状突,故获得“角雉”的名称.雄鸟上体羽毛大都呈栗红色而杂有皮黄  相似文献   

6.
条纹叶甲不同发育时期卵巢解剖表明,卵巢发育可分5级:乳白透明期、卵黄沉积期、成熟待产期、产卵盛期、产卵末期.本文描述了卵巢不同发育时期的识别特征,为预测发生期与发生量提供依据.同时对条纹叶甲的羽化节律作一研究:(1)在室外自然暗条件下,成虫的羽化高峰为11—17时;(2)在室内自然温度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两种处理的羽化高峰均为11—17时;(3)在25℃恒温下进行连续光照与连续黑暗处理,黑暗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8—14小时;光照条件下羽化高峰期为14—20时,在2—5时羽化率最低.这表明成虫羽化受光周期和温度的影响且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7.
黄腹角雉的繁殖期行为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对2对笼养黄腹角雉繁殖期行为的观察研究表明,雌、雄鸟进入繁殖期后,活动强度都明显提高,每天存在2个活动高峰.雄鸟求偶炫耀(包括完全和不完全炫耀)在3月中、下旬达到高潮,并随着雌鸟产卵发生周期性变化.每天有2个求偶炫耀高峰.雌鸟于3月下旬进入发情产卵期.雄鸟用嘴衔住雌鸟头顶或颈、肩部的羽毛完成交配.对同笼异性和不同笼同性角雉繁殖期行为发生的频次和持续时间等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8.
黄腹角雉的栖息地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样方法对黄腹角雉栖息地的地理特征、植被组成、乔木层、灌木层以及地被植物的特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以相似性指数分析、多样性分析、重要性分析等方法对冬、春、夏3季栖息地植被的特点作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腹角雉对栖息地坡度及坡向具有明显的选择性;栖息地植被层次结构明显,以壳斗科植物为优势的乔木层对决定栖息地植被的外貌和内部环境起着主导作用;冬、春、夏3季栖息地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同时又各具特点.  相似文献   

9.
2001~2003年在郑州市动物园对笼养红腹锦鸡的繁殖习性与人工孵化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求偶炫耀可见于每年的11月上旬至翌年7月中旬,产卵时间为4月上旬开始,6月中下旬结束,鸡群持续产卵时间约57~76天.产卵盛期是4月上旬至5月上旬.平均产卵数为7.09枚/鸡.年.平均产卵数最多的为2龄鸡,达到17.75枚/鸡.年,平均卵重29.97±3.35(21.2~44.5)克,受精率为60.37%,电孵化器孵化,孵化率为93.28%,孵化期为24(22~25)天.  相似文献   

10.
1998-2002年在江西对黄腹角雉(Tragopancaboti)的分布及栖息生境进行了调查,确证有7个分布点,另有2个可能分布点。黄腹角雉在江西的栖息生境主要有低山常绿阔叶林、常绿与落叶阔叶混交林、亚中山草甸与山顶矮林3种类型。栖息环境承载量小,种群增长慢,人类活动干扰以及宣传不力是黄腹角雉濒危的主要因素,据此提出开展驯养繁殖、加强禁止偷猎的法制宣传以及加强基础研究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鸡形目鸟类多样性及冰冻灾害对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7年1月至2008年5月对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鸡形目鸟类资源及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6种鸡形目鸟类,其中,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和白额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多分布于较高海拔(>1300m),灰胸竹鸡(Bambusicola thoracica)的分布海拔相对较低(<1000m),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的分布海拔范围最广(800~1900m).对2008年1月至2月的罕见冰冻灾害对物种影响的分析表明,保护区内海拔700~1200m的植被受冻灾影响最为严重,几乎所有的鸡形目鸟类都受到其不同程度的影响,种群数量受影响最为严重的是白鹇;其他物种受影响的表现为推迟了繁殖时间(如白额山鹧鸪)或者繁殖地的海拔高度增加(如灰胸竹鸡).  相似文献   

12.
笼养下红胸角雉(Tragopan satyra)繁殖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笼养下的红胸角雉(Tragopan satyra)雌鸟在繁殖期的活动比雌鸟强,在早晚存在2个高峰,但雌鸟和雄鸟在中午都存在1个休息的高峰.雌鸟的取食行为在繁殖期较雄性强.繁殖期的雄鸟具有较强的领域行为.雄鸟的求偶炫耀过程可以分为6个步骤.各步所需时间及肉裙特征与黄腹角雉和红腹角雉不同.  相似文献   

13.
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夏季鸟类群落的生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夏季在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共遇见鸟类66种,隶属于11目25科。其中,东洋界鸟类占82%,古北界鸟类占12%,广布种类占6%。留鸟占86%,夏侯鸟占14%。黄腹角雉(Trapopan caboti)、白鹇(Lophura nycthemera)、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等珍稀鸟类主要生活于远离人居的常绿阔叶林中,因此,减少人为干扰和保护常绿阔叶林植被对珍稀鸟类的生存尤为重要。文章还讨论了不同海拔对鸟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爱因斯坦原著及有关文献资源为依据,论述了光量子概念与维恩的平衡辐射理论的密切联系,以及爱因斯坦提出光量子概念的思想方法和过程。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干涉的附加条件“两束光的振幅不能相差太大”,讨论了两束光捱振动方向的取值范围及振幅比值取值范围,并指出只要满足上述条件不能实现较明显的干涉现象。  相似文献   

16.
探讨了单色线偏振光源的形状、尺寸和取向对检偏棱镜光强透射比的影响.由于检偏棱镜结构误差的存在,使得棱镜空气隙间光的干涉条件发生了改变,引起透射光强分布的变化,入射光束尺寸越大,光强透射比变化就越稳定,圆形光源入射时,光强透射比对空间入射角和入射点的变化比线光源稳定,偏振线光源入射时,光强透射比随其取向的不同敏感性不一样.  相似文献   

17.
本文根据光压和光量子理论,给出了光子的质能关系式的另一推导方法。  相似文献   

18.
利用反射式随机表面的光散射实验测量系统,采用接收屏接收散射图样,用透镜对呈现在接收屏上的散射图样进行成像,并用CCD采集图样,测量了各向异性粗糙硅片在入射角40°-80°之间不同值时的光散射轮廓.根据散射理论可知,各向异性随机表面光散射的各种特征需在波矢量空间来研究,而在实验中只能测得实际空间的光散射轮廓,这需要将光散射轮廓由时间空间向波矢空间变换.笔者在理论上推导了它们之间的变换关系,并对所测得光散射轮廓的实际空间向波矢量空间进行具体变换,研究了各向异性随机表面在二维波矢空间的光散射轮廓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