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吏为师”是泰国暴政的手段之一,这种畸形教育制度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尊皋法家反对儒家是导致“以吏为师”的根本原因,分封与郡县制之争导致了“焚书坑儒”与“以吏为师”,“坑儒”事故使“以吏为师”的畸形制度进一步巩固。究其实质,“以吏为师”在于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破坏了秦朝的文化教育,对先秦时期行之有效的“官”、“私”学之教育制度,也是一次致命的破坏。  相似文献   

2.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老师和家长常常用来鞭策我们的两个常用的成语。其出自末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一钱斩吏》。张乖崖为崇阳令,一吏自库出,巾下有一钱。乖崖杖之。吏曰:一钱何足道,  相似文献   

3.
“吏隐”是中唐士人重要的生存方式,包括“兼吏隐”和“隐于吏中”两种具体的心态。白居易出刺杭州、苏州时持“吏隐”心态,他的思想随着环境变化不断由“兼吏隐”向“隐于吏中”倾斜。白居易“吏隐”思想受到魏晋以来的“大隐”观的影响,也是中唐现实环境的产物。禅宗的世俗化,庶族地主的人生趣味,儒家济世情怀,中唐后期复杂的政治环境等均是白居易“吏隐”思想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文翁,名党,字仲翁(前156—前101年),庐江舒人也。”“为蜀郡守”之时,“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以教育吏民,使蜀地“大化”。死后,“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  相似文献   

5.
“三吏”“三别”是杜诗中现实主义的名篇。这六首诗的基本思想和诗中的妇女形象,众说纷纭,很不一致。举其要者,大致如下:一说“这六首诗也有一个总的基本思想,这就是爱国主义。”①一说“这一组诗所以动人,最重要的还是因为它艺术地发挥了爱人民的思想。”②还有一说,认为“‘劝其死王命’,这就是杜甫的基本态度,也就是这《三吏》和《三别》的基本精神。”③以上三种意见可用“爱国”“爱民”和“忠君”六字概括。论及诗中的妇女形象,特别是对《石壕吏》中老妪的分析和评价,历来的看法  相似文献   

6.
《石壕吏》是杜甫著名叙事组诗《三吏》中的一首.写于唐肃宗乾元二年三月。这首诗通过“有吏夜捉人”反映了“安史之乱”唐军溃败.官吏为保大唐江山任意抓人补充兵员给人民带来苦难,酿成无数悲剧的现实;从“妇啼一何苦”的悲剧中,揭示了封建统治者对真的、善的、美的毁灭,表达了诗人对饱经战乱之苦的人民的深切同情。  相似文献   

7.
实施“以德治国”的方略,首先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道德规范体系,其次要正视道德冲突的现实,再次要正确认识“以德治吏,以德教吏是以以德治国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8.
德育过程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一个发展化的过程,是教育者用社会要求的品德规范影响受教育者,启发他们自觉接受教育,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过程。这就决定了在德育过程中必须做到“知”、“情”、“行”的统一,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消防部门经常到社区中散发各种宣传资料,为了便于记忆,连报警电话都改成“000”。每个社区内都有“消防教育处”,负责咨询和提供安全保障。他们还开展一种“亲身经历教育法”,让每一个前来接受教育的人“身临其境”,处于“真实”的火灾发生现场,直面险情,自主选择灭火手段、自救方式以及逃生路径,以锻炼临机处置能力。  相似文献   

10.
探索鲁迅小说的先锋性必须首先解读“先锋”这个词的基本内涵。这个词的法文原意是军事上的“先头部队”。文艺上是指这样一批作家、艺术家:他们以突破一切传统,不断“创新”为己认。他们认为,当一种艺术形式被认识、被接受之时就已经陈旧、僵化,就应当反对并与之决裂,去创造“一种新风格”,终有一天,这种新的形式会被接受,而且接受了,先锋派的任务即告结束。  相似文献   

11.
关于吏人阶层的起源问题,现有的几种解释都不是很周全,特别是从官制角度把吏人视为人为压制的结果,这与唐宋之际身份解放的大潮流相违背,显然不合情理。有种种证据显示,吏人的前身应该是官府贱民,这些人在隋唐时期开始加入日渐卑冗的吏职,并可能通过流外制度升入官员行列。唐宋之际,这些人的身份也一样得到很大解放,宋朝对吏人的种种压制措施实际上并没有压低他们的地位,只是取消了他们通过流品制度升入士流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90后”大学生是指出生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并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2008年9月以来,各高校迎来了大一新生,“90后”在大一新生中占据着相当大的比重,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新生力量。“90后”大学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研究和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点,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这对于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的吏役制,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有了新的发展。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官员的俸禄基本上是由钱物、土地和人力三项构成,其中人力一项有给吏、给干、给兵、荫客等。给干,到北齐时发展成食干制;给吏则成为这个时期所特有的“吏  相似文献   

14.
说起接受学习,人们很自然地就想到与之相对应的言语讲授教学法。教育理论家声称这样的教学是教师惯于“填鸭式”灌输,使学生流于“鹦鹉式”学习,被动机械。自从60年代布鲁纳(J.B.Bruner)大力提倡“发现学习”以来,发现式教学一度成为一种教育思潮,它冲击着传统教学方法,以致通过言语传授的接受学习被贬为“一种丧失了信誉,毋需多事考虑的旧教育传统的残余。”可是,学校教学实践却表明,教师用言语讲解,学生以接受方式学习的这种  相似文献   

15.
陶短房 《世界博览》2014,(10):43-47,42
许多中国人在决定移民时,常常把“为了孩子”当作最重要的理由挂在嘴边。照他们的说法,国内应试教育负担太重,孩子太过辛苦,移民可以让孩子接受更轻松的“快乐教育”,为了孩子的现在和未来,做父母的哪怕牺牲些许个人前途和“钱途”,也终究是值得的。  相似文献   

16.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存在一种“教育疲劳”现象,这是一种让学生身心处于不接受或假接受状态的不良现象,对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一直以来是教师十分棘手的问题。它是一项漫长的、艰苦的工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对他们有信心,用自己的爱心去关怀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发现他们身上的发光点,并且持之以恒,及时鼓励他们,常抓不懈,才能做好“学困生”的教育与转化工作。  相似文献   

18.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学习的主体,他们学习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与学习的效果有直接关系。正如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所说:“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学生感兴趣的,就容易接受,不感兴趣的,就接受困难。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知识本身的内在兴趣。  相似文献   

19.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中小学教育质量的高低对国民素质有重要影响。中小学教育中,初中教育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农村初中教育。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制义务教育,对于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毕业之后的流向有三:一是升入高一级普通学校,接受深造。二是进入职业学校,接受职业培训。三是结束学校教育生涯,成为现实的劳动力。从以上三种流向看,初中时期所打下的基础对于他们今后的发展极具影响力。因此,研究农村初中学生的学习,通过学习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全…  相似文献   

20.
“食不可赏”一语出自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篇中,在随后出现的岳麓书院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及北京大学藏秦简《从政之经》中,也有相同或类似的语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前人多只从饮食角度加以关注,未从其他角度深入.基于《为吏之道》中蕴含着浓厚的儒家思想,那么“食不可赏”所反映的正是儒家“孝”的伦理思想,告诫官吏要有孝敬之心,尊养父母,不可忤逆亲上,有踳悖之行.在这里,“孝”更多地是在伦理道德的基础上发挥政治作用,这也是秦朝统治者重视“孝”并将其作为官吏的品德要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