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2.
元高明《琵琶记》的本事来源,以往均以南戏戏文《赵贞女蔡二郎》为是。新近发现与元明"叙述体"说唱词话相同的清写刻本《戏孝琵琶》曲本,笔者通过其所含有的《赵贞女蔡二郎》"雷诛"语言因素、赵五娘"孝"思想等因素,发现《琵琶记》较其增加了大量的故事情节因素,既包含南戏"代言体",也包含说唱词话"叙述体",其写刻所依之原始唱本当属于早期元代说唱词话与南戏相衔接范畴,这对于《琵琶记》本事的来源研究,以及元代说唱词话向南戏、元杂剧的过渡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坤 《阴山学刊(自然科学版)》2005,18(1):24-28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4.
徐大军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1(3):66-71
对于<琵琶记>的情节纰漏问题,明清以来多有批评和辩护,但未对其成因予以深入的探析,且所据例证并不详尽,这有碍于对此问题作出合理的分析和恰当的评判.在以陆抄本为中心梳理<琵琶记>各版本的情节纰漏基础上加以判析,可发现造成这些情节纰漏的原因有三:民间戏文<赵贞女蔡二郎>的遗留;高则诚改创过程所致;明人抄改过程所致.<琵琶记>的情节纰漏问题反映出民间南戏向文人南戏过渡、发展过程中带有的一些普遍性问题、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元末高明创作的南戏<琵琶记>是一部代表着南戏艺术最高成就的剧目,也是一部较为复杂的古代戏曲作品.不同版本的文学史对其的分析不尽相同.针对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中对<琵琶记>的两段描述展开讨论,发现撰写人由于没有深入到文本的底部发掘出它更深层的文化意蕴和话语权力来,因而这些描述就难免流于表层. 相似文献
6.
论《琵琶记》中的伦理纲常矛盾及其缘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琵琶记》将“孝道”作为颂扬的主体。但剧本的主人公在反“孝道”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道德判断和行为规范,并依据当时社会的伦理纲常准则去距行时,却在经受着一种孝的愿望与行为相悖逆的痛苦煎熬,终极结果是走向欲孝而不能的“三不孝”。文章认为产生这种结果的深层原因是由存在于封建伦理纲常系统内部,即“三纲”与“五常”之间无法调解的内在矛盾所导致。 相似文献
7.
根植于自已特有的文化土壤之中的中国古典戏曲与西方古典戏剧特别是古希腊的戏剧相比照,(本文的西方古典戏剧着重以古希腊戏剧为例)它们不但在各自发生和发展道路上存在差异,其审美形态也是迥然不同的.本文试图以<琵琶记>与<美狄亚>例,在分析与挖掘它们异同点的同时,联系其他作品,对中西古典戏剧的审美形态作一简单的论述,并试图思考形成这种差异性的民族性根源. 相似文献
8.
汤显祖创作于南京时期的<紫钗记>,堪称临川四梦第一梦.<紫钗记>较好地继承了唐人蒋防传奇小说<霍小玉传>的现实主义精神,也体现了汤显祖的情至观,鞭挞了封建权责,歌颂了理想的爱情.综合评价临川四梦,可以说<紫钗记>是希望的春天之梦. 相似文献
9.
大多评论者指出《琵琶记》的内容是复杂的,有突出的价值、精华,也有明显的不足,甚至糟粕。其实,这是高明《琵琶记》二重内涵的外在体现。该剧内涵二重性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社会角色意识与个人自我感受的矛盾并存;悲喜因子的交融并存;人物定位的褒贬并存。内涵的多重性,正是《琵琶记》与众不同的艺术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0.
《琵琶记》中的牛小姐,历来不进入人们的视线,她贵为牛相之女,却又恪守妇道且委曲求全,成为蔡伯喈和赵贞女得以团圆的推手,并甘愿做小,其蕴含的儒家文化、文人文化以及平民审芙文化心态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1.
李占鹏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2):47-52
明成化刻本《白兔记》是1967年在上海嘉定县城东公社澄桥大队宣家生产队西北的一处墓葬群发现的.它的发现在中国戏曲史上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关于它的整理和研究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2.
夏秀丽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27(5):44-47
《大业拾遗记》与《隋炀三记》(《海山记》、《开河记》、《迷楼记》)是晚唐时出现的四篇历史题材的传奇小说。这几篇小说以隋炀帝事迹为叙述重点,意在探寻隋朝灭亡的根源。小说不但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合之处,而且在思想上艺术上也有很多相通之处。这四篇传奇小说以其在艺术上的别有特色和成就,在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应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3.
康清莲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3)
许贵文先生的《小窗幽记译注》具有三个方面的鲜明特色:一是揭示条目原文之出处数量最多,遥遥领先;二是自出新注,典故和名物制度释文确当详明;三是辩正诸版本之讹误,潜心考证信而有征。 相似文献
14.
15.
16.
陈增杰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26(1):83-83
8“三格四品”:4693,“吴中诗风”:4648,皎然:4603,创作风格:2619,吴中诗派:2265,中唐诗歌:1772,中国诗歌:1613,盛唐诗歌:1531,诗创作:1437,诗式:1384,张志和:1195,理论总结:1143,顾况:1129,诗歌理论:1121,自适:1088,诙谐幽默:1070,地域风情:1011,地域文化:942,诗歌创作:904,江 相似文献
17.
纪君祥的杂剧《赵氏孤儿》是元代四大悲剧之一,被认为是“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杰作。这个充满强烈复仇思想的历史剧,围绕着存赵与灭赵、救孤与灭弧这一焦点,歌颂了为正义而前仆后继的牺牲精神。剧本结构严谨完整,以赵氏孤儿及存孤救孤的斗争为纵线,巧妙地安排了戏剧冲突相对集中的横断面,既有深度又有广度。《赵氏孤儿》是我国第一部被译成外文并广为流传的元杂剧作品。 相似文献
18.
戏剧独白 (soliloquy)是作家用来揭示人物心理活动和思维活动的一种心理描写技巧。艾米莉·勃朗特在《呼啸山庄》中运用了戏剧独白这一特定的艺术手法。本文试图用心理分析的方法 ,探索《呼啸山庄》中男女主人公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的强烈的感情 ,挖掘人物的无意识的精神世界 ,并演绎他们的生死之恋。 相似文献
19.
顾瑞雪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3,(2):43-47,54
晚明清初,南戏《琵琶记》的针线与关目受到了戏曲界的批评与诟病,其中对其批评最严厉的无过于李渔。而毛声山则以评点的方法对这种批评做出了回答。从“极情尽致”与“合情合理”两个角度,可以寻找到南戏创作在早期阶段的特点与疏漏,也可以看出戏曲来自于民间又无法完全脱离民间的俗文化品格。对《琵琶记》针线关目的批评揭示了戏曲由社会批评向艺术批评的必然转变。 相似文献
20.
都刘平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14,(3):15-17
《白兔记》为明人称为"四大传奇"之一,在南戏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关于它的创作年代,学界一般认为是元代,然也有学者认为它或成书于宋。经考证,《白兔记》不可能早于元灭南宋、统一南北,即公元1279年。一是《白兔记》的情节内容完全承袭《刘知远诸宫调》而来;二是"刘知远故事"自北宋始一直在北方流行;三是《白兔记》中的爱情套路与《拜月亭》《琵琶记》等如出一辙;四是《寒山堂曲谱》《白兔记》中的"刘唐卿改过"的小注,恰暴露了南戏改编者借鉴了刘氏的同题材杂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