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戏的产生,标志着我国完整戏曲艺术形式的形成。南戏在我国戏曲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我国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有密切关系和深远的影响。在中国古代,由于士大夭文人的伦理观念和文艺上的偏见,戏曲、小说等被列入不登大雅之堂的本技,致使深受厂一大群众喜爱与欢迎的南戏,长期遭到压抑与摧残。现知来元时期的南戏剧目有238本,有传本的只有18本,而其中大部分经明朝人修改过,保持宋元南戏基本面目的仅存《张协状元》、《小孙屠》、《宦门子弟错立身》、《琵琶记》、明成化本《白兔记》等5本,可知侠亡损失之大。从南戏在温州产生至…  相似文献   

2.
南戏是宋元时期在民间产生和形成的一种戏曲形式,它发展到元末明初便分为民间南戏和文人南戏两途。虽然民间南戏代表着南戏的主流方向,但文人南戏的出现在中国戏曲史上有英特殊的意义和不可替代性,客观上对于明清传奇文学体制的规范和音乐体制的规范均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研究南戏与俗文学的关系来探索南戏的形成与发展。南戏反映人民大众的生活思想,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这些大都出于无名氏之手的作品,在表现方式与艺术体制等方面,都对俗文学有所继承和吸收。作者通过大量的资料考证、对比研究,认定南戏是接受了宋元俗文学和多种民间表演技艺而创造的一种艺术新体制。  相似文献   

4.
《贩马记》是李健吾进行话剧民族化改革的一个成功尝试,它巧妙地将南戏的一些重要特征吸收进话剧,创造出传奇剧这种新类型。李健吾在使用“南戏”与“传奇”两个概念时,并不严格加以区分。他把自己的戏叫作“传奇”,并试图吸取南戏的精神:在形式、时空背景、人物设置、情节构造、意境以及语言等方面继承南戏。  相似文献   

5.
四百年一梦到今宵——从青春版《牡丹亭》到轰动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岩 《科技智囊》2010,(1):70-77
昆曲(昆山腔),是我国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它产生于江苏昆山一带,与起源于浙江的海盐腔、余姚腔和起源于江西的弋阳腔,被称为明代四大声腔,同属南戏系统。  相似文献   

6.
在明代众多的戏曲论著中,徐渭《南词叙录》是唯一一部专门研究南戏的著作。《南词叙录》融资料性与概论性于一体,内容既丰富,创获亦甚多。分别从"勾勒南戏发展史"、"倡导南戏本色语"、"蒐集南戏之文献"三个方面,对其成就与特点进行梳理与论析。认为在戏曲史上"尊北鄙南"的有明一代,徐渭以一己之力而独推南戏的举措,对于南戏在当时的繁荣和发展显然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7.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戏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南戏大概产生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其发源地是宋时两浙路所辖的温州一带。那么,南戏为何产生于东南沿海一带?它的产生与当地其时的经济究竟有何联系?从经济史的角度,探讨南戏形成的原因及文化内蕴,无疑是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产生于南宋的《张协状元》是目前唯一留存的南戏剧本,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从中可以窥见对中国戏曲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南戏发展到明代,出现了创作上的分化--重伎艺性的民间南戏和重文学性的文人南戏.历史上,"南戏"("戏文")这一称名包含了文人阶层对艺人们伎艺性扮演行为的习惯认识,它不足以体现文人的文学性剧作的价值和品格,故明代文人阶层意图以"传奇"称名来体现其剧作的文学内涵,以区别于艺人们的伎艺性南戏.这一改称反映出文人阶层对文人南戏价值品格的认定,而选用"传奇"称名也有其文学渊源和戏剧观念背景.  相似文献   

10.
南戏声腔主要流派“海盐腔”的伴奏,是我国戏曲史上一个历来有争论的问题。戏曲史研究者中,如叶德均先生认为“海盐”的伴奏仅备“鼓”、“板”等打击乐器。叶氏在他撰著《戏曲小说丛考》(下略称“丛考”)中甚至说,初期南戏——温州杂剧的声腔是“干唱”的。另外一些学者也曾提出过“没有”、“有”或“可能有”管弦乐伴奏论说。各抒所见,未臻一是。本文试图通过追溯南宋“诸宫调”、“唱赚”的活动情况,来阐明这一问题,并申述初步看法,以供研究和爱好南戏的同志们参考和商榷。  相似文献   

11.
宋元南戏为最早成熟的戏曲样式之一,是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宏大的结构、丰富的内容以及别具情趣的表演艺术,完善着古代戏曲的形态,至今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推论“戏文的发生,应远在宣和(1119-1125)之前。”辨析各家观点,从南曲戏文所用曲调、海盐腔的产生年代、南戏的流播以及祝允明《猥谈》中的一段记载四个方面,验证钱南扬的观点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早期南戏的“温州腔”,由于材料的缺乏,研究者往往避而不谈,从而在客观上造成研究南戏声腔源流问题上的一些迷误和困难。所以,南戏“温州腔”是否存在?特点如何?以及与后来的“四大声腔”的关系等等,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说,南曲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肯定了宋词对南曲形成中的作用以及两者的相互关系。具体探索宋词及说唱音乐与南戏曲调的关系,对于南戏的产生可以提供历史的借鉴。因为戏曲声腔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戏曲剧种的性质和特色,可以说每一种戏曲声腔,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剧种。同时对南戏曲牌和联套的继承、沿变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梨园戏是流行于泉州、厦门、龙溪等闽南语系地区的一些古老戏曲剧种的统称。它是中国最古老的戏曲南戏的重要剧种之一,发祥于以福建泉州为中心的广大闽南语地区,孕育于唐五代,形成于宋元、发展至今已有千年历史。其与浙江的南戏并称为"搬演南宋戏文唱念声腔"的"闽浙之音",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梨园戏在发展进程中,有大梨园(过去成年演员的班社)和小梨园(儿童演员的班社)之分,大  相似文献   

15.
杂剧在有元一代获得蓬勃发展,迅即进入峰巅状态。但是随着杂剧中心的南移,杂剧也由兴盛走向了衰落,在同南戏的竞争中,终于为南戏所压倒,元代杂剧的兴盛繁荣是由于元代统治者对歌舞、戏曲的特殊爱好,也有赖于元代社会经济特别是城市经济的繁荣,还有赖于思想文化政策的宽松开放及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而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低下和科举制度较长时间的废止使很多文人走向勾栏瓦肆也对元杂剧的繁荣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元杂剧在后期逐步趋向衰落是因为元蒙统治者在政权得到巩固之后加强了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民族矛盾的相对缓和及科举制度的恢复又使文人对统治阶级产生了幻想而致力科举进身,加上杂剧中心的南移失去赖以生长的土壤,同时元杂剧一本四折的有限体制及一个角色主唱到底、其他角色只有说白的表演模式不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戏剧矛盾的展开,最终就被不限折数、角色都能唱的南戏取代了其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16.
晚明清初,南戏《琵琶记》的针线与关目受到了戏曲界的批评与诟病,其中对其批评最严厉的无过于李渔。而毛声山则以评点的方法对这种批评做出了回答。从“极情尽致”与“合情合理”两个角度,可以寻找到南戏创作在早期阶段的特点与疏漏,也可以看出戏曲来自于民间又无法完全脱离民间的俗文化品格。对《琵琶记》针线关目的批评揭示了戏曲由社会批评向艺术批评的必然转变。  相似文献   

17.
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編的《中国文学史》《元代文学》第九章“南戏”部分,曾提到:“到了元朝,南戏仍然盛行……也有不少作家撰写南戏剧本,这些作家大都是书会中人,如武林书会的蕭德祥、敬先书会的柯丹丘、九山书会的史九敬先、刘一捧等。”錢南揚在《談本省的戏剧文献》(“浙江日报”一九五七年三月十七日)一文中,也曾談及“九山书会編的戏文除《張协状元》之外;还有一种叫《董秀英花月东墙記》。”赵景琛在《元代南戏剧目和佚曲的新发現》(“复旦”一九五九年第六期)(下称赵文)一文中,根据《寒山堂新定九宮十三摄南曲譜》  相似文献   

18.
《张协状元》作为南戏早期的作品,是研究宋元一代语言较可靠的第一手资料,本文通过对其中的口语副词的历时考察和新词新义的分析,比较深入而具体地探讨了戏文在反映一代语言面貌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古剧脚色体制和后世戏曲的脚色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一方面,古剧孕育了早期南戏的"副末"和"副净"两个基本脚色,另一方面,它还促进了后世南戏脚色体制的成熟.虽然以宋金杂剧等为代表的古剧仍然以"副末"、"副净"二色为主,但其"旦"色的间或出现,却对早期南戏的进一步发展以及成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种决定性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它对早期南戏的脚色体制的影响上,还体现在它为后世戏曲的剧本体制和舞台演出体制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南戏中的“义公”虽身处社会底层,但一个个古道热肠、疏财仗义,他们身上寄托了文人的道德理想,同时也体现着市井的世俗趣味。就谋篇布局来看,“义公”对作品结构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