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考虑薄层连接单元的桩-土-结构动力有限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考虑土和结构物的动力相互作用时,两者之间的接触状态必然对基础和结构反应产生影响.通过假定桩土接触面薄层单元本构关系特征,人为地在两种不同材料交界面上引入一种位移间断面,并采用有限元方法将其位移及刚度反应到桩土子结构中.文中给出了桩-土-上部结构动力有限元平衡方程.计算分析表明,考虑薄层单元接触效应与假定桩土位移一致协调条件下所得的动力反应结果是有一定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动力边界单元法及其在土一结构动力耦合效应分析中的应用。文中利用Helmholtz势函数定理详细地推导了动力边界单元法的基本解,并且通过Laplace积分变换,应用直接列法建立了弹性动力的边界积分方程以及相应的数值求解公式。编制了动力边界单元法的计算机程序DYBEMI。最后对于不同激振频率和不同埋置深度的基础振动动力响应等算例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动力边界单元法在土一结构动力耦合效应问题中的分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群桩-土软支撑模型,建立了土-结构相互作用有限元简化分析模型.针对不同地震激励,不同桩-土条件下对模型进行了动力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在某些地震动和土-基础条件下,上部结构非线性作用动力反应结果可能大于固基假定情形,且下部桩-土软支撑会对上部结构柔弱层位置产生影响,分析结果与现有的试验成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以简化非线性弹-阻单元的形式等代桩-土实体单元接触面,能有效和快速地进行复杂的SSI动力时程分析及抗震评估.  相似文献   

4.
土-箱形基础-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模态试验分析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进行了野外大比例(1:2)土-箱形基础-框架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模型的试验研究.在假定环境激励是有限带宽白噪声的前提下,用NEXT法测试并分析了该7层框架结构模型脉动响应信号及其动力特性.借助在Matlab环境下编制的程序计算各点响应的功率谱,得到了模型前5阶自振频率.通过现场实测值与底部固结假定下结构三维有限元计算理论值的比较发现,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SSI)时的自振频率比不考虑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时结柏第一阶自振频率最大降低8.5%.  相似文献   

5.
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建设发展迅速,高层建筑群逐渐增多,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问题日益突出。提出了场地-结构群动力相互作用概念,介绍了土-结构和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研究历史;从试验研究、力学模型、研究方法及研究成果等方面,综述了相邻建筑物结构-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非线性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高效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引入等效一致粘弹性人工边界单元及其输入方法,提出了广义坐标变换方法解决非线性结构-地基动力问题分析的高效方法.基于结构非线性动力反应问题算例与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系统整体算例,探讨了高效算法用于非线性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问题的可行性,为实现大型结构-地基系统非线性动力反应问题的快速分析奠定了基础.算例表明,作为一种快速数值计算方法,引入广义坐标变换解决强震作用下的结构-地基动力问题十分有效.  相似文献   

7.
建筑结构动力分析有限元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正确处理结构—地基动力相互作用 ,改善以往固定边界模型将地震能量全部陷入结构计算模型的不合理状况 ,以框架结构为例提出了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及其透射边界。模型中采用四结点平面应力等参单元模拟上部框架结构的梁柱构件。地基采用平面应变四结点等参单元离散 ,在地基有限元网格中设置底部透射边界和侧面捆绑边界以考虑结构—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算例表明上述建筑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的有限元模型给出了合理的结构地震反应 ,可进一步应用于地震时结构几何与材料非线性响应直至结构破坏时的计算机仿真。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对独塔自锚式悬索桥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的影响规律,利用有限元软件Midas/Civil建立了2个空间有限元成桥状态模型,分别采用J.Penzien集中质量模型模拟的桩土边界和承台底部固结边界,并对结构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和不同地震工况下的非线性时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土-桩-结构相互作用延长了结构自振周期,且对主塔参与的振型影响很大.与基础固结模型相比,考虑土-桩-结构相互作用的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响应减小20%左右,而桥塔位移响应增大约50%,主梁位移响应增大约3%.因此,此类结构抗震设计时需基于不同控制目标选择不同的基础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子结构法,建立了频域内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下的橡胶支座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及相应的运动方程,通过数值仿真2个具有埋置刚性基础的剪切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并选用多种地基土,较为系统地分析计算了不同地基土参数组合下结构的隔震效果和地震响应.结果表明,设置橡胶支座隔震层可以削弱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结构动力特性的影响,减小结构相对于场地运动的楼层位移和基底位移.同时,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使橡胶支座隔震效果有所降低,且影响程度与上部结构刚度成正比,与地基土刚度成反比.  相似文献   

10.
结构-地基有限模型中传统的固定(或自由)边界错误地将地震能量全都陷入结构的计算模型,严重影响了结构地震反应的计算精度.为了改善这一不合理状况,该文提出周期分布结构-地基系统在竖向传播地震作用下的透射边界模型,用于处理结构-地基的动力相互作用。在地基有限模型的底面使用阻尼或改进的阻尼透射边界,侧边使用捆绑边界。文中算例表明该透射边界模型不仅有效,而且还能应用于一般结构-地基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反应分析。  相似文献   

11.
该文讨论了采用非线性迭代法在时域中辨识测量系统的动态参数,将计算方法归结为一个求最小值的问题,并列举了用该方法实际计算的例子。结果表明,对于低阶测量系统,它比常用的方法求得的动态参数更加准确,该方法同样适合于求解高阶测量系统的动态参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简化为悬臀柱体的近海结构为例,用Airy 线性波理论和Morison 方程分析了它的动力响应.Morison 方程中的流固耦合项用三种不同方法处理,详细比较了其耦合项在不同条件下对结构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用不同的方法处理Morison 方程可能会导致结果的较大差别.这对于工程应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本文研究混凝土压弯曲构年的振动特性与静力特性的对应关系和混凝土结构破损评估的振动测试方法,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端带弹簧的试验柱简化计算模型,并构造了简化模型边界支承刚度的识别方法;以实测频率为依据,提出了试验柱刚度识别的单参数法,并同时以静力数据和动力数据为依据,对试验柱的损伤进行了评估,得到了较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首先建立起负荷传感全液压转向系统的静动态数学模型,据此进行静动态特性分析和数字仿真,在专门设计的液压CAT系统上,测出了转向系统的动态响应曲线,实测了转向死区的大小。  相似文献   

15.
根据分布参数、参数间定量耦合及动态的观点,用微元法探讨了毛细管节流制冷装置中内藏式冷凝器的动态特性数学模型,并对该类冷凝器的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提出了该类冷凝器优化及强化设计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天气变化是由热力原因和动力原因两者引起的。但在以往天气预报的理论中,仅用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因而不能将两者很好结合起来(参看文献[1])。我们用耗散结构理论,从熵洗场的分析来做天气预报,得到天气系统熵流场变化率方程:■将热力因素和动力因素溶在一起,在实际应用中,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以秋季连阴雨为例,来说明熵流场在天气预报中应用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7.
大跨度斜拉桥三维有限元动力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针对大跨度斜拉桥动力分析的现有桥面系模型的不足,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叠合梁桥面系的新型双主梁模型。该模型既保证了桥面系刚度系统和质量系统的等效性,也使模型的节点数和单元数维持在一个较少的水平。提高了计算效率。采用文中提出的双主梁模型和传统的三主梁模型对广州鹤洞大桥进行了动力特性分析,结果显示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静态和动态离子交换两种方法,对全氟磺酸树脂中空纤维膜的离子交换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静态离子交换过程中,膜的交换能力随着时间增加而增加,最后趋于一平衡值;金属离子的种类对膜的交换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在动态离子交换过程中,膜的交换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加。并测定了静态和动态交换过程中的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9.
以激光束矩量分析理论为基础,给出了有效积分区域的概念,讨论了系统动态范围与有效积分区域的关系,给出了大有铲积分区域的方法,分析了在基模斯光束和是厄米-高斯光束测量中,系统动态范围对光束宽度测量精度的影响,通过具体的数据,得出了实际测量中对系统动态的一般要求。  相似文献   

20.
汽轮发电机组转子-轴承系统动力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采用固定界面模态综合法及解实一般阵广义特征值问题的组合 QZ方法,对国产200MW 汽轮发电机组的转子-轴承系统进行了动力稳定性计算.结合理论计算与现场实验结果,对系统的振动特性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