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白观智 《科技信息》2010,(18):I0072-I0073
胡锦涛精辟概括的以"八荣八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深刻总结,旗帜鲜明地回答了当前广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和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明确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是非问题,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很强的时代气息。要将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落到实处,首先必须要准确把握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2.
中小学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我认为要实现“五化”。[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吸收、借鉴了中国传统荣辱观、西方荣辱观的优秀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我党三代领导人荣辱观的基本思想,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一系列理论创新的继续,是社会转型时期实践基础上的重大理论突破。  相似文献   

4.
浅析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十六大以来党的又一理论创新成果。在形式上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在内容上,新荣辱观(指“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又一次凝聚和提升了时代精神,是市场经济道德诉求的产儿。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论述,概括精辟,寓意深刻,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在新的形势下,在高校中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古人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之灭亡。知耻而后勇,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不能混淆,否则社会就和谐不起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汲取了时代的精华,精辟地揭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深刻内涵。“八荣八耻”是时代赋予我们新的课题,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我们要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四个统一”,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的道德规范根植于学生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高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以“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作用,培养学生自我修养、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要加强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还必须要提高教师素质,才能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几辈人的呵护和娇惯,因此很多学生养成了不良习惯。他们有的自私自利,有的漠然冷淡,尤其是部分学生个人主义极强,思想性格叛逆,缺乏集体意识,缺乏协作精神,不能明辨是非,荣辱观念淡薄,致使人格不够健全。胡锦涛总书记高屋建瓴,提出了振聋发聩的“八荣八耻”道德观,奏响了道德建设的最强音,为教育工作明确了正确的荣辱观。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荣辱道德观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9.
“八荣八耻”切中了社会的时弊,在现实生活中,社会道德冈气不尽如人意,颠倒的荣辱观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社会。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对美丑区分、是非的判断立足中国国情,着眼现代发展要求,体现了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相似文献   

10.
从三个方面进行探讨,论述了"八荣八耻"荣辱观的丰富内涵,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意义及应如何加强树立"八荣八耻"荣辱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1.
在经济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首先就要搞清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邓小平在总结20世纪社会主义运动和我国几十年来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社会主义本质、建设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等方面发展了列宁的社会主义观,标志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成熟。  相似文献   

12.
十年"文化大革命"是新中国历史上特殊的历史时期,而作为"75整顿"的领导人邓小平为扭转"文化大革命"造成的混乱局面,制止这场史无前例的灾难,从哲学的角度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了不斐的成就,为最终结束"文化大革命"打开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大力推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我们应站在重新构建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一战略高度对如何践行荣辱观加以定位。建设社会功能群体有利于唤起人们的主人翁意识,这是实现社会道德重构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功探索。它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规律,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并对“发展”的多方面内容和其相互关系以及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提出了一系列远见卓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重要的实践价值,是新时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15.
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努力建构适应新的现代化进程和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需要的政治文化,倡扬社会主义的人民权力观,并在社会主义本质、民主政治、法制建设、政党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国家统一等一系列问题上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政治理念和价值取向,科学地指导了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建设,推进了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其实质就是以发展生产力而达到共同富裕.在由社会主义本质论和七个重要观点构成的新社会主义观的完整体系中,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是出发点并居于核心的地位.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关于科技的社会价值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一直重视科技的社会价值,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思想,并在此理论基础上,从现代化、高科技、社会主义命运的视角认识科技的社会价值。这些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并推动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相似文献   

18.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邓小平同志的一贯主张。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地位、战略目标、教育内容、教育对象、教育原则和方法等提出了系统的思想和观点,这些理论对于新时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考察中国发展的视角是多维度的。首先,提出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从政治角度强调了发展对当今中国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其次,针对各种盲目发展的观点,强调要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相结合、系统辩证思维等辩证思维方式考察和分析中国的发展问题,形成了系统的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理论;再者,强调要用唯物史观站在现代科学思维的角度考察和分析中国怎样发展的问题,指出要顺应历史潮流,抓住历史机遇,以加快中国发展。了解这些视角,有助于深入理解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旗帜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