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梁洪志 《科技信息》2011,(18):I0327-I0328
本文运用国家生态足迹账户计算方法,计算和分析2008年辽宁省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辽宁省生态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08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5.307hm^2人,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O.636hm^2/人,出现生态赤字4.671hm^2/人,与2007年相生态赤字4.088hm^2/人比略有增加。同时提出有利于实现区域可持续开发利用和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生态足迹的可持续发展度量及其预测--以广西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足迹是一种评估区域可持续发展程度和量度维持人类的自然资源消费量的帐户工具.该文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西2002年生态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广西人均占用生态足迹为1.3369hm^2,扣除12%生物多样性保护面积后人均生物生产土地面积为0.3901hm^2,人均生态赤字0.9468hm^2.将生态足迹模型与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耦合,构造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学模型,按目前社会经济发展及人口增长的状态,对广西2003-2020年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状况进行模拟预测.广西生态足迹处于强势增长时期,到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将会达到2.139hm^2,而当年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预测值为0.4322hm^2,人均生态赤字增加至1.7068hm^2,生态经济系统承载状况处于超载状态.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肇庆市生态足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的引入,阐明肇庆市生态足迹研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并以肇庆市2003生态足迹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1990-2003年间肇庆市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肇庆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区域生态环境目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山东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的数据为依据。对山东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863544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O.61865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44893hm^2,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远远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表明山东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相似文献   

5.
陈余珍  聂华 《科技信息》2010,(9):171-172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2000年、2003年、2005年、2007年和2008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判断福建省生态承载力的可持续性。结果显示,福建省的生态供需不平衡,各年的生态赤字分别为0.859061hm^2/cap、0.931544hm^2/cap、1.347875hm^2/cap、1.472446hm^2/cap和1.570878hm^2/cap。说明福建省近十年的发展超过了生态承载力,难以可持续发展。因此应该科技兴农,降低能耗,提高生态承载力.减少赤宇。  相似文献   

6.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通用的指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3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结果表明,2009—2013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大,由2009年的1.930hm~2上升到2013年的2.35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小,由2009年的0.501hm~2减小到2013年的0.39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9年的-1.429hm~2增大到2013年的-1.961hm~2。并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预测,表明福建省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7.
在提出生态足迹概念及其模型的基础上,以宿迁市为例,对其在1999~2005年的生态足迹及供给进行了计算和动态分析,结果表明:宿迁市在1999~2005年的平均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529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0.5489hm^2降为0.5141hm^2,下降幅度为6.34%;7年间的平均人均生态足迹为1.29421hm^2.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1.28566hm^2变为2005年的1.06692hm^2,总体上表现为上升的趋势但升中有降;几年均出现生态赤字,反映了宿迁市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宿迁市的生态系统处于人们的过度开发利用之下;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为了实现宿迁市的可持续发展,应该采取有效措施,使其生态系统和淌费系统向稳定性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8.
应用生态足迹理论及模型,根据嘉陵江流域2002年的统计数据,对嘉陵江流域2001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计算结果表明:嘉陵江流域2001年总生态足迹高达64654135hm^2,人均生态足迹为1.4395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流域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6198hm^2,仅相当于入均生态足迹的43.06%,入均生态赤字0.8197hm^2.嘉陵江流域属于全球尺度可持续而地方尺度不可持续的发展类型,应从减少人均生态足迹、提高土地产出率和控制人口三方面入手,减小生态赤字,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助能值理论与生态足迹模型,对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进行定量分析.2014年贵州省耕地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63hm2/人,耕地人均生态足迹为0.331hm2/人,出现生态赤字,说明贵州省耕地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从贵州省耕地利用可持续性的动态趋势来看,贵州省2007年以来,耕地生态足迹增加速度较快,生态赤字不断扩大.该文提出要从增加耕地面积,优化农业生态环境入手,保障贵州耕地利用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为了解广州市生态可持续问题,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广州市2003—2013年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进行了模拟和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ARIMA模型预测了2014—2020年的生态足迹变化趋势. 结果表明:2003—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增幅达到6.7%,人均生态承载力呈下降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远远小于人均生态足迹,导致生态赤字状态,广州市处于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2014—2020年人均生态足迹呈上升趋势,2020年达到4.201 8 hm2/人,是2013年的1.02倍,人均生态承载力基本保持不变,人均生态赤字不断增大. 针对广州市严重不可持续发展的现状,提出加大环境生态保护力度、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实现广州市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生态承载力定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瑜英 《河南科学》2006,24(3):453-456
生态足迹分析法通过对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的测度,来确定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力范围之内,是近年来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评估新方法.采用生态足迹模型,选择1995、2000和2003年作为代表年,对河南省生态足迹进行实证计算;并对河南省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对比分析,揭示河南省可持续发展制约因子;分析不同土地类型足迹的变化对河南省生态环境的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定量研究干旱区典型绿洲乌苏市生态足迹演变及可持续发展进程。方法采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结果乌苏市从1990年到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该地区13a间人均生态足迹供需经历了盈余、赤字、逐年恶化的变化;资源利用效益、生态足迹多样性、发展能力等稳步提高;当前乌苏市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结论乌苏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动态变化在西北干旱区较为典型,西北干旱区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多年以来,基本经历了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却不断减少、人均生态足迹供需由盈余到出现赤字且逐年恶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
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的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状况的定量测度,反映了人类对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文章以山西省2003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计算分析了山西省2002年生态足迹.结果表明,2002年山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为3.14hm^2,而人均生态承栽力仅为0.87hm^2,则人均生态赤字2.27hm^2,表明人类对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已经远远超过了区域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处于过度开发利用的重压之下,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模型将特定区域的资源、能源消费同自己所拥有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状况,是近年来较为流行的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方法。本文运用该方法对来宾市2013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856 7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959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897 6hm2。同时与广西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水平进行比较,得出来宾市自然生态系统承载力不足以持续维持本地区人们的经济社会活动,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足迹方法计算了1997—2007年福建省纵向时间序列的能源生态足迹,结果发现:福建省1997—2007年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波动性较大,199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292 ghm2,而2007年人均能源生态足迹为0.878 ghm2,能源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趋势;199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2 168.82万t标准煤,2007年能源消费总量为7 774.52万t标准煤,年平均增长23.50%;福建省1997—2007年的能源足迹产值(VEF)和能源足迹压力强度(EFI)变化幅度不大,人均林地生态承载力从1998年的盈余0.058 hm2到2007年的赤字0.408 hm2,说明福建省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问题日益严重,急需转变能源使用方式,加大节能减排力度.  相似文献   

16.
上海市2003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以上海市2004年统计年鉴数据为依据,使用发展重定义组织最新编制的《Household Ecological Footprint Calculator》中的参数,对上海市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人均生态足迹为2.64hm^2,生态承载力为0.26hm^2,生态赤字高达2.38hm^2,属于人均水平亏缺较高的区域.此外,上海市万元GDP生态足迹值相对较低,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良性转变.  相似文献   

17.
阐述了旅游生态足迹的概念、测算依据和计算方法.结合旅游者的生态消费及结构特征,构建了旅游餐饮、住宿、交通、游览、购物和娱乐6个旅游生态足迹计算的子模型.以海口市为研究对象,计算分析了2006 年海口市的旅游生态足迹和本底生态足迹.研究结果表明:2006年海口市的旅游生态足迹为865727.37hm^2,本底生态足迹为4O833301.69hm^2,生态承载力为520544.85hm^2,并由此计算出海口市的人均旅游生态赤字为0.064337hm^2,总人均生态赤字为0.731890hm^2.旅游生态足迹对海口市生态足迹的贡献率是15.19%,旅游生态赤字对海口市总生态赤字的贡献率是8.79%,反映出海口市的旅游业发展给当地带来-定的生态赤字,造成了环境资源消耗、亏缺和可持续发展压力.  相似文献   

18.
运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方法对广西柳江县2006年生态足迹进行了实证计算和分析,从供需平衡状况、供需结构和资源利用效率三方面定量分析了柳江县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状况.结果表明:1)2006年柳江县人均生态赤字人0.095hm2/人,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影响巳超出了其生态承载力的阈值,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亟需调整;2)柳江县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其生态足迹以耕地为主,生态承载力以耕地和化石燃料用地为主,可用于人类消费的生态承载力结构较为单一;3)万元GDP生态足迹的区域对比表明,当前柳江县资源利用效率还较高.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是分析和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在生态足迹模型的基础上,计算了福建2005—2014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并首次创新性的将人均GDP增长系数引入到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的计算中,算出修正的发展能力指数。计算结果表明:2005—2014年福建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高,福建2005—2014年的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总体呈下降趋势,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数则总体上升,福建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0.
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勤  祝志辉 《江西科学》2006,24(5):292-296,310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应用M ath is W 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对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以此来衡量江西省区域生态供给是否能满足开发和消费的需要,并定量化地研究了江西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1949-2004年,江西省生态足迹逐步上升,生态承载力逐渐下降,目前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出现表明当前江西省处在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探讨了江西省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全文对维护江西生态安全、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构建“和谐平安江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