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跖趾关节的运动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长期以来,我们的运动解剖学教学,教科书以及一些国外资料,在叙述下肢运动时,一般都只描述髋、膝、踝三个关节产生各种运动的原动肌,对于足的运动、也只谈距上(踝)关节和距下关节的运动,而且多以足跖屈为主。笔者认为,在下肢运动中,尤其是走、跑、跳运动的蹬离地面的动作中,由于各运动环节是被原动肌在运固定条件下牵拉而运动的,这样足也必须作为一个运动环节参与下肢运动。所以光谈踝关节的运动是不够的。跖趾关节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跖趾关节的背屈及其背屈肌的作用很有必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研究并比较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超声表现差异,旨在为临床诊疗提供有效参考。选取甘肃省人民医院超声科2018年2月-2019年2月接收的痛风患者126例及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患者156例进行对比分析。对所有患者双肘及双膝、双踝及双足第1跖趾关节进行超声检查,分析两组患者超声表现下双轨征、痛风石、骨侵蚀等发生率的差异及各组病变关节分布特点。采用t检验、x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痛风组各项超声特征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症状HU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中,最易受累关节均为MTP1,最少受累关节均为肘关节。高频超声不仅对痛风患者关节病情评估及治疗随访中具有重要作用,尤其对无症状高尿酸血症关节病变的早期筛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应该将第一跖趾关节作为重点检查部位。  相似文献   

3.
人体跖趾关节弯曲对行走步态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该文就正常情况和跖趾关节运动受到约束时的自然步态特征从实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 ,这对于康复训练、假肢设计以及拟人机器人的控制规划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果表明 :在跖趾关节运动受到约束后 ,人体其它关节角位移峰 -峰值和角速度峰 -峰值均有明显变化。为实现由于跖趾关节受到约束后的协调行走 ,人体其它关节会有相应的补偿运动。由实验可知 ,运动补偿主要发生在踝关节和膝关节 ,同时上躯干也加入到补偿之中。由于多关节协调运动补偿 ,人体在跖趾关节运动受到约束后 ,其自然行走步态的平均步速和步长可达到正常情况的 94 .8%和 95 .5 %。  相似文献   

4.
<正> 例1、男73岁,干部、因双(足母)趾交替发作剧痛20余年于1983年12月5日入院,住院号015423,患者于20余年前夜间熟睡时突然发作(足母)趾剧痛而惊醒、痛如刀割样、不能接触被单,继之局部红肿、痛、热、患足不能着地,经卧床和服镇痛药症状可好转,开始每隔1—2年发一次、两足交替发作,因间歇较长故未介意及求医。近二年来,特别为寒冷或劳累及饮酒后发作频繁,每隔1—2月发作一次,有时发生在踝关节,近3天因左(足母)趾剧痛再发入院治疗。  相似文献   

5.
对麻痹性仰趾足畸形的治疗一般认为困难,且疗效不理想,笔者总结了1397例小儿麻痹症后遗肢体畸形中的73例仰趾足畸形的治疗经验,列出了仰趾足畸形的骨关节改变的典型特点。设计并运用了6种术式来纠正骨关节畸形,限制踝关节的过度背伸与加强跖屈肌力。认为通过个案研究与分析病人情况,了解影响疗效的因素,寻找新的方法并合理地计划手术程序,可以达到更大的改进与更好的效果。列出了疗效标准。73例中的48例经半年随访(最长914天)。43例疗效优等,3例良好,2例一般。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一种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疾病,其临床特征为高尿酸血症,伴痛风性急性关节炎反复发作,痛风面沉积等症状。痛风为我国少见的疾病,容易与急性风湿性关节炎相混淆,所以容易误诊,现将原发性痛风一例报告如下。 患者:任某某。男性37岁。病案号:6241。因右足母趾急剧疼痛、红肿、突发于夜间。曾于市内大医院多次求医,诊断:右足母趾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腱鞘炎、风湿性肌膜炎等,于我院多次住院。 查体:体型发胖,BP18/12kpa,p75次/分,R18次/分,T36.4℃。全身无皮下结节,右足母趾关节红肿,呈暗红色,局部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跟痛症的临床特征与手术治疗的近期疗效。方法分析46例患者的临床特征。46例患者接受骨赘切除、跖腱膜止点部分切断、滑囊切除手术,观察跖腱膜与足纵弓及跖趾关节的关系,术后以跟痛症状缓解及患足行走功能情况为评价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本组4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行走困难,多具有起步痛的特点,以晨起负重时特别明显。主要是足跟底部疼痛,常于劳累后出现。疼痛呈持续性,足跟着地时加重疼痛。20例患者表现有夜间痛、休息痛,足跟部有明显压痛点;跟骨底面有局限性压痛。严重者足跟软组织可发红及肿胀,压痛范围扩大。9例有骨刺者无症状,11例有症状者无骨刺,26例患者既有症状也有骨刺。骨刺大小与临床表现不成比例。32例患者有跟骨骨质疏松。本组46例患者随访6月-42月,平均随访(13.2±2.1)月,40例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影响。46例患者中优30例,良10例,可4例,差2例,优良率86.96%。结论跖腱膜长期受到牵拉刺激,形成滑囊炎,久之骨赘形成是导致跟痛症的重要原因,手术切除滑囊及骨赘治疗对跟痛症的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譺外翻(haltux valgus deformity,HVD)是一种常见的足部畸形,治疗方法较多,但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介绍小切口微创治疗HVD患者的手术操作方法、临床效果及优缺点。对采用微创治疗的患者术前和术后外翻角(HVA)、恢复时间及功能进行比较,发现微创治疗轻中度譺外翻患者,术后可在短期内愈合,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人体受到扰动后的平衡模式。利用Kane方法建立了人体5刚体4自由度站立受扰平衡的动力学模型。4个年轻受试者进行了不同强度的20次扰动实验。结果表明,人体受扰后肢体绕跖趾关节的翻转动量矩可用来表示扰动强度。不同扰动强度,平衡模式不同,如身体摆动、单跨步和双跨步。而且平衡过程是多关节协调运动,各关节均参与平衡恢复,其中跖趾关节和髋关节对于平衡恢复起主要作用,膝关节的贡献较小。上述研究对于平衡机能的康复训练和拟人机器人的平衡控制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傣药大籽筋骨草乙酸乙酯萃取部位(AMEA)的抗炎镇痛作用,采用角叉菜胶致小鼠足跖肿胀模型,以足跖肿胀度、足跖肿胀抑制率为指标,考察AMEA的抗炎作用;采用ELISA法测定足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初步探讨AMEA抗炎作用机制;采用热板法和醋酸扭体法,考察镇痛作用.与模型组比较,致炎后5 h, AMEA低、中、高3个剂量组均对角叉菜胶所致小鼠足跖肿胀有显著抑制作用(P<0.01);各剂量组均能显著降低致炎足组织中TNF-α和IL-1β水平(P<0.05),并能明显减少冰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1).结果发现,AMEA具有较好的抗炎和外周镇痛作用,其抗炎机制可能与TNF-α和IL-1β水平的下调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作者研究了拉萨郊区250例藏族的跖纹,结果如下:1.拇趾球纹依次为L〉W〉A。2.趾间区真实花纹频率为Ⅲ〉Ⅱ〉Ⅳ。3.足小鱼际远侧区真实花纹较多,其他跖区较少。4.在性别、民族和人种间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藏族有自己的跖纹特点,又呈现蒙古人种的一般特征。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壮药痛风康颗粒对实验性痛风的治疗作用,为其在临床上应用提供药理学依据。【方法】采用次黄嘌呤诱导高尿酸血症模型、尿酸钠(MSU)诱导大鼠足跖肿胀模型,分别观察痛风康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对MSU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影响;采用小鼠热板法、醋酸致小鼠扭体法观察痛风康颗粒的镇痛作用;观察灌胃给药的LD50,评价其药物安全性。【结果】痛风康颗粒对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具有显著降低作用(P0.05,P0.01);对MSU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程度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P0.01);灌胃给予痛风康颗粒60min后,痛风康颗粒可显著提高小鼠热板痛阈,降低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反应次数(P0.05);经灌胃给药的LD50为116.30g药材/kg。【结论】痛风康颗粒可降低高尿酸血症小鼠血清尿酸、抑制大鼠足跖肿胀,且具有镇痛作用,具有一定的抗痛风作用,口服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3.
该课题通过动脉内灌注乳胶的方法,对胫前-足背血管在足内侧,第一跖背及足外侧区的分支及与邻近组织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而全面的显微解剖研究,并在临床应用获得成功.临床应用具有病程短、痛苦少、一次手术完成、效果好的特点,为临床修复多指皮肤缺损及多指脱套伤提供了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4.
对普通级Wistar大鼠突发的一种不明原因的脚肿病(暂定名)进行了研究,该病以掌(跖)、指(趾)部水肿、部分指(趾)坏疽脱落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5.
分析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在足背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2016年5月~2017年11月收治的52例足背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26例施以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治疗。观察组26例施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治疗。对比两组术后恢复情况。观察组26例患者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无静脉危象发生。对照组26例患者中,22例皮瓣远端处于跖趾关节以内者顺利成活,其他4例中2例皮瓣远端存在局部坏死,2例通过吻合小隐静脉和足背大隐静脉吻合而使皮瓣远端得以成活;随访8~12个月发现,观察组皮瓣移植区域外形较好,足部功能恢复良好。对照组中有3例皮瓣血液运行欠佳,行二次手术后愈合良好,足部功能均得到良好恢复。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术对足背软组织缺损进行治疗,术后患者皮瓣成活良好,远期预后效果较佳,不失为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雷公藤双层片对大鼠急性炎症的影响。方法 :制备琼脂所致大鼠足跖肿胀的急性炎症模型 ,观察雷公藤双层片的抗炎效果。结果 :雷公藤双层片对大鼠足跖肿胀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P <0 .0 1) ,且高剂量组较原剂型组的抑制肿胀作用强 (P <0 .0 5 )。结论 :雷公藤双层片对大鼠急性炎症有显著抑制作用 ,且效果强于原剂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来分析髋臼股骨头成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机制。方法从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三科采用髋臼股骨头成形术结合通络生骨胶囊治疗的89例(122髋)成人髋臼发育不良患者。对髋关节骨关节炎的X线分期(Tǒnnis法)。用髋关节百分法进行临床评估。测量X片上的关节间隙作为评估骨关节炎进展的指标,并比较术前和术后的股骨头覆盖率、Sharp角、CE角、股骨头中心高度和水平距离。结果经平均3.8年随访,按百分疗效评价标准评定,122髋中优35髋(28.7%),良51髋(41.8%),可27髋(22.1%),差9髋(7.4%)。AHI由术前平均63%提高到术后100%,Sharp角由术前平均46.64°改善为术后平均26.73°,CE角由术前平均8.27°提高到术后平均58.82°。股骨头中心与理想旋转中心的水平距离术后明显减少。本组病例全部造盖,无重要血管神经损伤。结论髋臼股骨头成形术治疗成人CroweⅠ型和Ⅱ型髋臼发育不良伴中晚期骨关节炎的近期临床效果较好,是一种能替代或延迟人工关节置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耳内镜辅助下完壁式乳突根治鼓室成形术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效果和相关的经验教训。方法对56例(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实施耳内镜辅助下的完壁式乳突根治-鼓膜内植法修复鼓室成形术,术后进行言语频率(250~2000 Hz)气骨导差、声阻抗检查及临床效果观察。结果 56例(耳)患者均成功进行了手术,听力提高达91.8%;鼓膜有效达96.4%;干耳达94.6%。术后1年纯音测听示言语频率气骨导差:(17.5±8.1)d B H L;术后1年声阻抗:As型曲线29例,C型曲线10例,B型曲线17例。结论施行耳内镜辅助下完壁式乳突根治-鼓膜内植法修复鼓室成形术,既可以清除隐蔽部位病变组织,又可以有效保留原中耳乳突解剖结构和改善听力,更好地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常规手术加用耳内镜辅助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椎管后路单开门扩大成形术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5例作为研究对象,通过JOA评分、JOA改善率、叩足试验评价神经功能改善状况,同时评价患者轴性症状和颈椎曲度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术后影像学显示:内植物固定确实,未见内植物松动、折断及再关门征象.术前、术后J0A平均评分为(8.1±1.9)分,(14.6±2.2)分,改变明显(P0.05),改善率为(73.1±6.5)%.术前、术后叩足试验FTT平均值为24.1±6.7,29.3±6.3,改变明显(P0.05).结论颈椎后路单开门微型钛板固定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一种简便、安全的方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法(又称小鱼际)加关节松动术对Colles骨折患者愈合后腕关节疼痛和腕关节活动度(ROM)的影响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确诊的Colles骨折愈合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关节松动术组)32例,治疗组(法+腕关节松动术组)34例,持续治疗4个疗程,5 d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腕关节ROM测量两种方法进行评分,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VAS评分、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1.35±1.28)明显低于对照组(3.39±1.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治疗组患者掌屈、背伸、尺偏、桡偏ROM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法加关节松动术治疗Colles骨折后腕部疼痛及功能障碍,能有效减少疼痛程度,改善腕关节活动功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