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洪湖湿地变化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并结合全球定位系统对洪湖地区进行宏观监测和湿地资源调查。利用遥感资料进行动态分析,研究洪湖湿地类型的转型。引申出湿地变化动态度和湿地类型变化量的概念。以此将洪湖湿地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变化分为四个阶段,进行动态变化原因分析,指出人类活动是造成该湿地变化的主要原因。并对洪湖湿地的保护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湿地是全球重要的陆地碳库之一,对于全球变化的响应十分敏感。根据有关调查资料,对山东省河流湿地植被构成、河流湿地植物生长型及其植物区系地理成分等进行了分析,阐述了它们与植物之间的关系。山东省河流湿地面积257 795.20 hm2,占全省湿地面积的14.84%。山东省河流湿地内分布植物82科、216属、301种。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上,包括15个类型和12个变型。温带性质和热带性质的分布型和变型的属为145个,占总属数的67.13%,体现了植物属分布的温带和热带特点。  相似文献   

3.
陕西省有湿地413474hm^3,包括河口湿地、河流湿地、水库湿地、沼泽和草甸湿地等,主要分布在各河流流域、湖泊和水库及其周围地区。陕西湿地有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其中动物500多种,植物1230多种,植被类型70我个群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陕西省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4.
采用定点、选取典型样线和样地的植物调查方法对额尔齐斯河河谷的湿地植被进行了实地的调查。2010年植被调查样点106处,2011年共选的典型样线5个、植被调查样点94处。利用野外采样数据并结合2010年该区遥感影像对额尔齐斯河河谷的湿地植被进行区系划分;对研究区湿地自然植被的类型特征及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归纳影响研究区湿地植被分布的影响因素,同时提出研究区湿地植被保护的相关措施。结果表明:额尔齐斯河河谷沿岸湿地的植被可分为4个植被类型,10个植被亚型,20个群系。  相似文献   

5.
郑州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植被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调查的68个样方中,共统计到61种维管植物,可划分为7个分布区类型。分布于水域中的植被群落丰富度高于陆地上植被群落丰富度。群系生境差异是黄河湿地植被多样性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野鸭湖湿地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野外调查对野鸭湖湿地的植物种类进行了统计 ,表明该区域内共有高等植物 35 7种 ,隶属 71科 2 13属 ,同时通过对野鸭湖植物区系的地理成分分析表明 ,野鸭湖地区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有 14个 ,分布具有广域性 ,且以温带成分为主 ,热带性质的属起补充成分的作用 .  相似文献   

7.
南大港湿地是河北省面积较大的湿地之一,调查研究表明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分析了该地区的植物群落的结构及特征,简述了该区的植物资源,为了解、开发、利用和保护该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提供一些重要的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8.
在对安徽省八里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样方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对该湿地野生维管植物的种类、群落类型、区系成分进行了分析,对保护植物、外来植物和杂草等植物的分布状况也做了说明.保护区共有维管植物41科106种,其中蕨类植物2科2种;被子植物中菊科(Compositae)和禾本科(Gramineae)数量最多,但湿地的表征科为浮萍科...  相似文献   

9.
广西玉林湿地植物区系与群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和查证相关文献,对广西玉林湿地植物的种类、生活型、区系成分和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玉林湿地植物有44科82属119种,其中湿生植物32种,沉水植物8种,浮水植物11种,挺水植物68种。湿地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分为11个类型和2个亚型,以热带成分为主。湿地植被分为4个植被亚型和29个群系。外来入侵种、人为干扰和水体污染是影响湿地植被生长和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0.
贵州汇川喇叭河国家湿地公园位于贵州省北部、遵义市中部,是以喀斯特河流湿地为载体形成的以库塘湿地为主体的湿地生态系统,有人工库塘湿地、永久性河流湿地以及稻田湿地3类湿地型。采用常规群落生态调查样地方法,结果显示:(1)国家湿地公园受到一定程度的人为干扰,表现出较强的次生性;(2)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是中亚热带的一个天然物种资源基因库,有维管束植物119科240属298种;(3)植被类型多样,共有5个植被型组、11个植被型、34个群系。  相似文献   

11.
通过研究北京市湿地植物群落的结构,群落植物物种的组成、分布等情况,对湿地植物物种的重要值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主要湿地的物种组成和群落结构存在很大的差异,湿地内主要物种的重要值有季节性的变化。决定湿地群落中植物组成的主要因素是:旱生植物入侵、人为活动的干扰强度和湿地的水资源状况。因为连年降雨的减少导致了北京市湿地面积的下降和旱生植物的入侵问题日益加重。如汉石桥湿地保护区,捧草等入侵植物的群落盖度达到90%以上,有些形成单优势的群落,抑制了芦苇等湿地植物的生长。使湿地在整体上呈退化的趋势,湿地的景观价值、生态价值、湿地功能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均严重损坏。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北京市湿地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减少人类活动干扰,以恢复北京市郊县湿地和城市建成区湿地的活力,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2.
河北省湿地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河北省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湿地类型有:河岸湿地、河流湿地、湖泊湿地、沼泽及沼泽化草甸湿地等.由于自然与人类行为相互作用的结果,现在的湿地的生态环境呈现了明显的退化趋势,主要表现为:湿地水量减少,面积逐渐萎缩;生物资源呈现衰减趋势;湿地调蓄功能逐年下降.笔者分析了河北省湿地资源现状、主要功能特征及湿地退化的状况,提出了河北省湿地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将农田中坑塘湿地改建用于储存降雨径流和农田灌溉排水进行回用的水循环系统构建方法,在提出水循环调蓄湿地体积估算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调蓄湿地水循环利用系统,分析了高效净污载体、微生物筛选与附着、水生植物群落配置和水动力微循环交换系统等水质净化技术,指出区域降水量和降雨历时是影响水循环调蓄湿地体积和循环水利用量的重要因素。对上海崇明水稻田循环调蓄湿地系统进行了设计与构建,循环调蓄湿地运行后共节约灌溉水量6 239.9~9 359.9 m3。  相似文献   

14.
以洪泽湖湿地为研究区,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最优调节土壤植被指数(OSAVI) 和缨帽变换后的亮度指数(BVI)、绿度植被指数(GVI)、湿度指数(WVI),基于知识规则对洪泽湖湿地进行分类试验。通过建立洪泽湖湿地分类的分类模型,以区分不同湿地类型,并利用1973年、1984年和2006年3个时相多波段MSS/TM数据对洪泽湖淡水湖泊湿地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基于知识规则的分类方法简单易行,且易于剔除提取地物时的干扰信息;多种指数参与到分类中能够提高分类的总体精度;在1973—2006年这33年间,洪泽湖敞水区和湿地植被急剧减少,亟待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人工湿地种植的3种植物凋落物分解特征,采用网袋法,通过1 a的凋落物分解实验,研究了人工湿地3种植物(美人蕉、狭叶香蒲和梭鱼草)凋落物储量、凋落物分解动态及其对水位降低的响应.结果表明:美人蕉、狭叶香蒲和梭鱼草3种植物凋落物储量分别为1 887.83、1 073.25、2 358.86 g·m-2;分解1 a后,3种凋落物年分解率各自为63.5%、46.5%、61.1%,且它们之间存在差异显著(p<0.05).通过Olson 经典指数模型拟合的3种凋落物分解方程,表明了美人蕉凋落物分解速率最高(k=0.063),其次为梭鱼草(k=0.047),最小为狭叶香蒲(k=0.032);湿地植物立枯期间,模拟3种植物美人蕉、狭叶香蒲、梭鱼草的枯落物(叶)在立枯期间的分解速率比枯落物死亡后放置地表的分解速率各自减少6.9%、8.6%和6.9%.人工湿地岸带,水位降低,美人蕉、狭叶香蒲、梭鱼草3种植物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分别较水淹条件下增加了33.8%、42.5%和69.6%.这些结果表明气候变暖,可能降低湿地岸带水位,进而增强湿地碳释放.  相似文献   

16.
湖泊湿地是我国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碳减排和缓解全球气候变暖具有重要作用,当前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干扰导致的湖泊湿地退化等限制了其碳汇功能的发挥。笔者梳理了我国湖泊湿地的退化现状与成因,分析了土地利用方式改变、生物多样性降低和环境污染对湖泊湿地碳汇功能的影响,总结了湖泊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及增汇途径:①通过水环境修复技术去除内源和外源污染物、提升湖泊湿地水质、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等途径提高湿地植物和土壤碳储量;②生物修复可直接提高植物碳储量,进而通过植源碳的输入和微生物作用等过程提高土壤/沉积物碳储量。水文修复和生境修复技术可为生物修复营造有利的水位和生境条件。未来应强化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与其碳库的协同关系及机理、水质特征对湖泊湿地碳演化规律的影响、湖泊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饱和度和碳汇计量核准系统的研究等,为实现我国“双碳”目标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广州市为数不多的天然红树林湿地之一,南沙开发区内珠江火电厂下游珠江狮子洋河段西南岸以及槽船村内河道水闸下游两个区域的天然红树林湿地沿途的溶解性磷酸盐含量变化的实测数据为依据,研究天然红树林湿地对磷的净化作用。河道内红树林不同覆盖宽度区之间和不同河道之间溶解性磷酸盐含量的对比分析显示红树林湿地对水体中的溶解性磷酸盐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河岸红树林湿地的过滤作用的大小与河岸红树林占据河道面积的大小有关,同等河宽条件下,红树林植物覆盖宽度越大其净化能力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三江平原湿地水文因子与湿地植被群落类型的关系以及水位梯度与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耦合关系,分析水文情势对湿地植被群落的影响,为湿地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方法】以东北三江平原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为研究区,基于野外调查选取水位梯度明显的9条样线共90个样点数据,建立以物种为横坐标、样点为纵坐标的21×90的矩阵。采用PC-ORD 5对矩阵数据进行双向指示种分析(TWINSPAN),对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进行数量分类并分析群落类型与水位梯度的关系,使用CANOCO 5对矩阵数据进行除趋势对应分析(DCA),探究湿地植被群落分布与水位梯度的关系。最后利用Origin 2018对典型湿地植被的株高及生物量与水位数据进行高斯拟合,探究水文梯度变化对湿地植被生态特征的影响。【结果】TWINSPAN结果显示,洪河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可划分为12个群落类型,群丛类型沿水文梯度的变化体现了植被类型由湿生植被向旱生植被演替的变化趋势,表明水位变化对湿地植被群落的演替与分布具有重要作用。样地DCA分析结果表明,湿地植被群丛的分布呈现一定的规律,植被群落类型及分布主要受水位梯度的影响。物种DCA排序结果显示,湿生植被、湿中生植被、旱生植被在排序图上均有明显的分布范围和界限,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位梯度。高斯拟合结果表明,3种典型湿地植被的高度和生物量随水位的变化趋势均为先增加后减少。小叶章(Calamagrostis angustifolia)、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漂筏苔草(Carex pseudocuraica)的最适水位生态幅分别为:[4.46 cm,20.04 cm]、[8.30 cm,28.40 cm]和[40.87 cm,48.71 cm],3种湿地植被的高度及生物量对应最大水位排序均为:小叶章<毛果苔草<漂筏苔草,此结果与分类和排序结果相符合。小叶章的高度及生物量对水位梯度的变化最敏感。【结论】水位梯度为洪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植被群落类型与分布的首要环境因子,优势种的分布体现了所属植被群落的分布特征,并且具有指示生境的作用。水位梯度对湿地植被的生态特征有极显著影响,不同湿地植被对淹水水位适应性的差异导致其最适水位生态幅的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