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临南洼陷油气藏分布特征与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南洼陷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潜力,但随着油气勘探的逐渐深入,临南洼陷的勘探难度越来越大.为了更好的指导今后的油气勘探工作,在研究临南洼陷油气藏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从烃源岩、储集层、构造特征等多方面入手,总结油气藏分布特征和规律,分析油气富集成藏的主控因素,剖析各要素对油气富集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南洼陷油气藏类型丰富,主要为断块油气藏及与断层有关的复合油气藏,油气藏主要分布在馆陶组、沙二段和沙三段.临南洼陷油气藏平面上主要分布在临商断裂、夏口断裂及其伴生构造带上,呈环状分布;浊积扇、冲积扇及河流沉积是油气藏分布的主要沉积类型;其富集主要受烃源岩、沉积相、断层等因素控制.油气藏受烃源岩控制围绕生油洼陷展布;有利沉积相带在平面上连续展布,纵向上叠置连片,具有良好的储集条件;断层作为油气的运移通道控制油气的运移,并与地层产状、构造等相配合形成圈闭,控制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2.
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前人有关沙四段油源、油气充注期次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盆地模拟技术,分析了渤南洼陷的沉降特征、古温压场的形成与演化.在油气两次充注的背景下,渤南洼陷的沙四段油气成藏经历了三次重要的成藏时期,即东营期第一次充注期、馆陶期第二次充注早期、明化镇期第二次充注晚期.其成藏过程严格受古能量场的控制,特别是明化镇期的快速增压对沙四段晚期成藏具重要影响.渤南洼陷沙四段油气遵循"压浮双力驱动、断砂网状输导、短距就近捕集、晚期复合成藏"的规律.  相似文献   

3.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录井、试油等资料,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物性测试、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方法,对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特征、油气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总结油气富集规律。牛庄洼陷沙三中亚段浊积岩储层主要为岩屑质长石砂岩,以细砂岩为主,主要发育中高孔低渗特低渗透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发育;压实作用中等,碳酸盐胶结为主,硅质胶结较发育,长石溶蚀最为常见。储层含油性与物性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而是受埋深、地层压力和储层物性的综合控制。平面上油层围绕生烃中心和油源断层呈环带式分布,地层压力高值区与油源断层发育区是油气富集的有利场所。油气富集受烃源岩与储层的空间配置和烃源岩热演化与储层物性演化时间上的配置决定,不同埋深浅部储层不含油,深部储层易含油;相同埋深低物性储层不含油,高物性储层易含油;断层和地层超压发育区储层易含油。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临南洼陷沙三段储层样品的系统分析,探讨了不同含油级别样品中成岩矿物的分布特征,建立了含油饱和度和次生孔隙度的定量关系.研究发现,油气充注可能会引起储层成岩环境的变化,能抑制石英和伊利石的胶结作用,加剧碳酸盐矿物的溶蚀作用,缓冲压实作用.当含油级别低于或等于油浸(So=16.93%~19.65%)时,次生孔隙度随含油级别增加而增加,从油浸到富含油级别(So>19.65%)时,次生孔隙度略有降低.  相似文献   

5.
常用的稀疏脉冲、基于模型的井约束地震以及地质岩性随机模拟等储层反演方法,在浊积水道砂体勘探中的储层预测效果不理想.利用相控储层预测技术,结合古地貌分析成果、已开发井区资料,以高精度地震资料为手段对渤南洼陷沙三段浊积水道砂岩进行了储层预测和岩性圈闭评价.结果表明,在单斜构造背景及构造等值线、断层走向线、油水边界线"三线"平行或低角度斜交环境中,渤南洼陷沙三段浊积水道是浊积岩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在同一水道砂体的不同位置,由于断层封堵性的差异,圈闭及成藏条件存在较大变化,可以形成"切香肠"式的构造岩性圈闭油藏.该类油藏高部位含水并不能说明低部位不含油,因此在该类油藏的勘探过程中还需对断层封闭性进行探讨.通过勘探实践,总结出了浊积水道油藏"定位"、"寻源"、"跟踪"、"比对"的勘探经验,同时证明了相控储层预测技术是高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民丰洼陷沙三段孔隙发育特征及储层物性主控因素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通过岩心观察、岩心物性统计和薄片鉴定等方法,对民丰洼陷沙三段储层物性影响因素和孔隙成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民丰洼陷沙三段各亚段储层物性存在一定的差异,具有中一高孔渗的特点,孔隙类型以粒间溶蚀孔隙为主,储层孔隙结构总体以中一细喉为主;岩石分选性控制着储层原始物性发育特征并影响后期成岩作用对储层的改造,分选性的差异是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原始物性好.而远砂坝和近岸水下扇原始物性相对较差的原因;随埋深增加,在早期压实压溶作用和后期强烈钙质胶结作用影响下储层物性具有明显的降低趋势,但发育2个较明显的次生孔隙发育带;次生孔隙的形成主要是斜长石、岩屑等颗粒发生溶解作用的结果,分选好、原始物性好的储层更有利于次生孔隙的发育;分选、粒径、胶结、溶解等是储层发育的主控因素,据此可将研究区的储层划分为6种成因类型.  相似文献   

7.
以构造、层序和沉积研究为基础,从"层序控砂"和"微相控储"的角度预测有利储层分布;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探讨松南长岭地区坳陷层油气富集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层序旋回控制油气富集部位,重点含油层位靠近成熟烃源岩;沉积相控制有利储层发育区带,主要含油区呈环带状分布于三角洲前缘与滨浅湖的交互区域,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微相中的油气显示较多,且含油气性较好,为有利储集相带;基底断裂带和有利油气聚集区紧密相联,含油气带主要受继承性发育的基底断裂控制与影响;油气富集与地层展布形态、圈闭类型密切相关,中部平缓区为低幅度构造圈闭发育带,东部构造反转区为反转上倾尖灭的岩性和构造-岩性复合型圈闭发育带,而西部斜坡区于西掉断层上升盘,可形成低幅度构造和构造-岩性油气藏。  相似文献   

8.
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三段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湖泊陆相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 ,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和地震资料 ,对渤南洼陷沙三段层序地层和层序内体系域类型进行了识别和划分 ,并对层序地层的特征和演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渤南洼陷沙三段储集层主要位于层序Ⅰ的中上部 ,并划分出 1个三级层序 ,3个准层序组 ,13个准层序。体系域类型包括湖侵体系域、高水位体系域和湖泊萎缩体系域。渤南洼陷下第三系沙三段浊积扇扇中辫状沟道和沉积叶状体是今后油气勘探的新领域。  相似文献   

9.
以碎屑岩储层地质学理论与方法为指导,通过岩心观察、铸体薄片鉴定,以岩心物性、孔隙结构等资料分析为基础,研究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砂岩储集层的主要岩性特征、储集空间、孔喉特征、物性特征及其受控因素。研究表明:渤南洼陷沙四上亚段砂岩储集层岩石类型以岩屑长石砂岩为主;储集空间以粒间孔、粒内溶孔、铸模孔等次生孔隙为特征;储集层孔隙结构分为3种类型(Ⅰ类、Ⅱ类、Ⅲ类);储集层物性较差,总体为低孔低渗或低孔特低渗储集层;储集层物性受沉积相、物源体系及成岩作用的控制,其中沉积相是储集层形成的基础,物源体系控制物性平面分布,成岩作用决定次生孔隙发育。  相似文献   

10.
渤南洼陷沙三段浊积水道砂岩油藏相控储层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常用的稀疏脉冲、基于模型的井约束地震以及地质岩性随机模拟等储层反演方法,在浊积水道砂体勘探中的储层预测效果不理想.利用相控储层预测技术,结合古地貌分析成果、已开发井区资料,以高精度地震资料为手段对渤南洼陷沙三段浊积水道砂岩进行了储层预测和岩性圈闭评价.结果表明,在单斜构造背景及构造等值线、断层走向线、油水边界线"三线"平行或低角度斜交环境中,渤南洼陷沙三段浊积水道是浊积岩油气勘探的有利相带.在同一水道砂体的不同位置,由于断层封堵性的差异,圈闭及成藏条件存在较大变化,可以形成"切香肠"式的构造岩性圈闭油藏.该类油藏高部位含水并不能说明低部位不含油,因此在该类油藏的勘探过程中还需对断层封闭性进行探讨.通过勘探实践,总结出了浊积水道油藏"定位"、"寻源"、"跟踪"、"比对"的勘探经验,同时证明了相控储层预测技术是高成熟探区精细勘探中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控制东营凹陷烃源岩排烃的几个关键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东营凹陷钻井取心的观察及不同结构烃源岩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的比较,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对烃源岩排烃的控制因素进行了分析,并且就烃源岩岩性结构对排烃及成藏的控制作用进行了初步研究.认为内因为有机质类型、丰度及成熟度,反映烃源岩中生烃母质的特征,东营凹陷大量样品测试结果显示烃源岩的生烃潜量、排烃量与有机质丰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外部因素包括源岩的结构、源岩内有效的运移通道、压力的分布及外部的构造运动等各种地质作用及内、外部环境.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凹陷主力烃源岩沙四上及沙三下段具有多种岩性结构形式,其中沙四上及沙三下下部主要发育纹层状泥页岩,油气以远距离侧向运移为主;沙三下上部及沙三中主要发育块状泥岩,油气以垂向运移为主.不同的排烃方式造成了油气分布的差异,沙四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外围,沙三型原油分布于凹陷内围,混合型原油分布于中间地带.  相似文献   

12.
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低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探讨惠民凹陷临南洼陷异常压力类型与油气聚集的关系,指导油气勘探。方法 通过大量基础数据,分析了临南洼陷的异常压力特征,以及异常低压对本区油气分布的影响。结果 临南洼陷具有明显的负压型异常压力特征;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结论 临南洼陷的负压异常对该地区油气运聚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异常低压造成深部垂向运移动力较弱,使深部产生的油气不易快速有效地向浅部地层运移,通常只能从洼陷中心向湖盆边缘近距离的侧向和垂向运移,油气主要在中深部地层富集,并在深部形成自生自储式油气藏。  相似文献   

13.
采集东道海子凹陷的烃源岩样品和油气样品,对样品进行有机碳、热解、饱和烃色谱及碳同位素等地球化学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东道海子凹陷烃源岩进行评价,研究认为石炭系烃源岩为一套高—过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二叠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高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好—较好烃源岩,侏罗系烃源岩为一套成熟的有机质类型差的中等烃源岩。该区油气成因复杂,通过油气的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及油气源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既有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的原油和天然气,也有来源于侏罗系的原油,还有来源于石炭系的天然气。油气成因的复杂导致油气成藏期次的多样,油气的成熟度及油气包裹体研究表明,既有一期成藏的油气,也有多期成藏的油气。  相似文献   

14.
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富集的主要控制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与凹陷中北部的油气成藏特点、油气富集规律及主控因素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 ,该区处在凹陷西南边缘的特殊位置 ,其成藏条件不如北部地区 ,纵向上油气主要富集于沙四、沙三层段中 ,平面上主要富集于正向构造带中。油气的富集层位具有东、北部深且相对富油 ,西、南部浅且相对富气的特点 ;天然气主要富集于凹陷边缘外环带。油气藏类型具一定的展布规律。区域构造背景控制了油气运移的指向 ,油气源条件制约着油气的富集程度 ,断层和生储盖配置控制了油气的纵向运移和富集层系。  相似文献   

15.
济阳坳陷广泛分布石炭系和二叠系 ,但是此地层煤成气的成藏问题一直没有获得突破。临南地区曲古 1井产出的天然气证明是源自石炭系和二叠系煤岩。对该地区煤系地层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该煤系具有较大的生烃潜力 ,并经历了 4次生烃过程 ,燕山期和喜山期是主要生烃期。对煤系烃源岩生、排烃期次、构造活动以及煤成气成藏期次的研究认为 ,曲古 1井煤成气藏有两种成因 :①原生气藏在喜山期被破坏后再次聚集而成 ;②埋藏较深的石炭系和二叠系烃源岩在新近纪再次生烃。因此 ,临南地区在燕山期和喜山期形成的圈闭是有利的煤成气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16.
B盆地勘探风险大程度低,一直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2010年在其北部斜坡带首次发现Baobab N岩性油藏,拓展了盆地勘探新领域;其成藏具典型代表性,可为盆地其他凹陷岩性勘探提供指导。通过成藏要素分析,结合油藏和砂体展布特征,探讨了BN岩性油藏的成藏主控要素。研究表明:BN岩性油藏受构造和岩性双重因素控制。洼陷发育优质烃源岩,且与砂体直接接触,具较好的生储盖组合。控制油气沿其周缘分布,具构造背景的砂体利于油气充注,而扇中辨状水道微相控制油气富集,具良好封堵能力的断层与反转构造有机配置为BN洼陷岩性成藏最重要的控制因素。对于强反转裂谷盆地来说,保存条件要求相对苛刻,上覆M组厚层泥岩质纯厚度大;且不同程度地发育超压,为油气藏保存提供优越的条件,控制岩性体最终成藏。  相似文献   

17.
莱州湾凹陷油气成藏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莱州湾凹陷是渤海海域勘探的新区.通过对莱州湾凹陷温压场、应力场、流体势分析,结合该区油气成藏地质条件,莱州湾凹陷明下至沙四段成藏动力学系统可划分为自源高压封闭、混源常压半封闭、他源常压开放3类成藏动力学系统;成藏动力特征决定了莱州湾凹陷油气以断层运移、垂向运聚为主.北部陡坡带和中央构造带自源高压封闭、混源常压半封闭成藏动力学系统为下阶段勘探的主要目的层系,次之为东部走滑带他源常压开放成藏动力学系统.  相似文献   

18.
根据露头、岩心、钻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对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侏罗系层序地层特征、沉积相类型及层序发育的控制因素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乌夏地区侏罗系可划分为1个二级层序(JSS1)、4个三级层序(JSQ1-JSQ4)、11个体系域,沉积相类型包括扇三角洲、曲流河、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和湖泊等;构造运动、物源供给、湖平面升降是乌夏地区侏罗系层序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但在不同位置作用强度有所差异,分别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夏子街、红旗坝地区层序JSQ1低位域形成地层超覆油气藏,哈拉阿拉特山东侧以南的地区层序JSQ4低位域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圈闭油气藏,黄羊泉、乌尔禾地区层序JSQ1低位域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  相似文献   

19.
张树林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6):3965-3968
长春岭沿江地区扶余油层油气成藏条件研究和典型油气藏分析表明,研究区内青山口组烃源岩成熟度低、生烃能力较差;研究区的油气成藏规模受外部油气运移数量的控制。研究区油气主要来源于其西北的三肇凹陷青山口组烃源岩;不规则零散分布的河流相砂体、断层对砂体的强烈分割作用以及多期多成因油气对圈闭的充注作用是造成研究区油气分布复杂现象的主要原因。研究区存在"源岩区高压倒灌—侧向断裂疏导—构造高部位聚集"的成藏模式。研究区油气生成、运移与圈闭的形成期在时空上形成了良好有机的配置关系;其中明水组末期是研究区油气成藏事件的关键时刻。密集断裂带及油源补给程度是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