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正>2015年10月5日,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本土科学家。中国人多年来有强烈的诺贝尔奖情结,屠呦呦的获奖终于让国人松了口气。作为常年生活在瑞典的人,我也想谈谈我的诺贝尔奖"情结"和认识。1诺贝尔奖与对人类的贡献最近网络上流传一则笑话:"话说屠呦呦得了诺贝尔奖,瑞典人用不太标准的英文读获奖者名字时,全世界都晕了:The winner is you,you,too!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道到底这个奖是要颁给谁的……"笑过之后,更有顿  相似文献   

2.
寻找青蒿素     
<正>2015年10月5日,瑞典斯德哥尔摩。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卡罗琳医学院盛大揭晓,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其在研发抗疟疾新药青蒿素中的贡献,与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一同,分享了这一大奖。85岁高龄的屠呦呦,由此成为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科学类奖项得主。非洲"科泰新"得知屠呦呦获奖,李怀强感叹:"我终于知道了应该感谢的名字。"李怀强供职于山东外经集团,十  相似文献   

3.
声音     
《华东科技》2011,(12):12-12
科学研究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带着盛满荣誉和争议的拉斯克奖杯,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11月15日出现在中国中医科学院科技工作大会现场。屠呦呦谈到:“希望我的获奖带来新的激励机制,激励科技工作者以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传统中医药,更好地为世界人民造福。”  相似文献   

4.
市县动态     
<正>宁波科学家屠呦呦获诺贝尔奖瑞典斯德哥尔摩当地时间10月5日,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学者大村智以及宁波籍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荣获了该奖项。屠呦呦系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宁波,药学家,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是抗疟新药青蒿素的第一发明人。  相似文献   

5.
 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大陆第一次将科学类诺贝尔奖收入囊中,这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骄傲,是中国科学家的骄傲。20世纪60-70年代,在非常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60多家科研单位、500多名科研人员合作开展研究,开创了疟疾治疗新途径。屠呦呦从系统整理中国古代医籍入手,查阅经典医书、地方药志,四处走访老中医,整理出《抗疟单验方集》。其中,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的几句话引起了屠呦呦的注意:“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最终,屠呦呦结合现代科学技术,获得抗疟效果明显的青蒿提取物。  相似文献   

6.
<正>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7.
刘娜 《科技导报(北京)》2015,33(20):113-114
 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随即激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议。作为一个性别研究领域的工作者,笔者关注更多的是屠呦呦作为科学家的女性身份。  相似文献   

8.
<正>屠呦呦领取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2月10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领取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成为中国首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来自瑞典王室、政府内阁、诺贝尔评奖机构、各国驻瑞使团和社会各界人士1500多人出席颁奖典礼。图为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过2015年诺贝尔生理  相似文献   

9.
热点排行     
<正>(新闻时段2001155-12-01至2001155-12-15)1屠呦呦获颁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核心媒体报道频次:30/30]10日,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中国科学家屠屠呦呦呦呦从瑞典国王手中接过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当天,包括屠呦呦在内的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以及经济学奖得主共10人获颁各自奖项。  相似文献   

10.
笑话     
与老师并存“上自习课的时候,你们教室里有多少人?”“如果老师在的话,一共有41人。”“那么,老师不在的话,就有40人啦?”“不,如果老师不在的话,教室里连一个人也没有了。”褒优贬劣班主任正在给同学们发试卷,他的方式很特别:分数最高的卷子放在学生头上,分数中等的放到课桌上;分数较差的放到学生膝盖上;其余的则放在地板上。接着,他补充道:“还有三四张卷子要晚上到地下发掘,埋藏地点,个别通知……”笑话  相似文献   

11.
 10月5日,屠呦呦先生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研究的一个历史性突破,是中国科技界的一件大喜事。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对此十分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贺信表示热烈祝贺,并号召广大科技工作者向屠呦呦先生学习。10月5日晚,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家副主席李源潮同志委托我专程前往屠先生家,对屠先生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热烈祝贺,并代为致以诚挚的敬意。  相似文献   

12.
<正>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及爱尔兰科学家William C.Campbell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屠呦呦的获奖理由是"有关疟疾新疗法的发现"。这是中国科学家因为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是诺贝尔医学奖的第12位女性得主。20世纪六七十年  相似文献   

13.
 2015 年国庆节期间,令中国科技界最为激动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她在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在世界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获奖可谓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也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意味着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和纪念屠呦呦进行青蒿素药物研发的丰功伟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14.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同时,中国本土首位自然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不仅是屠呦呦本人的成功,更是中国重大科技首创从专业领域走向世界的标志.全面总结其深刻的启示,对提升当代中国薄弱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可或缺.该文尝试从经验与理论、民间与专家、需求与学科等三个方面探讨屠呦呦的创新的文化背景、社会需要、知识结构及独创方法,或对屠呦呦获奖启示的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5.
快乐是什么     
一群年轻人到处寻找快乐,但是,却遇到许多烦恼、忧愁和痛苦。他们向老师苏格拉底询问,快乐到底在哪里?苏格拉底说:"你们还是先帮我造一条船吧!’"年轻人们暂时把寻找快乐的事儿放到一边,找来造船的工具,用了七七四十九天,锯倒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树;挖空树心,造成了一条独木船。独木船下水了,年轻人们把老师请上船,一边合力荡桨,一边齐声唱起歌来。苏格拉底问:"孩子们,你们快乐吗?"  相似文献   

16.
<正>10月5日下午,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这是中国科学家因在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获诺贝尔科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屠呦呦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  相似文献   

17.
正放假了,爸爸和我一起玩扑克游戏。爸爸让我找出1到10这十张扑克,让我算出它们的和。我连忙在纸上列出了算式1+2+3+4+5+6+7+8+9+10=(),我老老实实地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起来,得数是55。爸爸说我算得太慢了,差不多用了一分钟,建议我用简便些的方法算。我想到了胡老师说的凑整的方法,于是把扑克中能凑整的两张放到一起,对爸爸说:"1和9,2和8,3和7,4和6都可以分别凑  相似文献   

18.
<正>给屠呦呦的授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20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  相似文献   

19.
正前不久,2015年度中国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国家最高科技奖空缺。人们好奇,为何获得诺贝尔奖的屠呦呦未获最高科技奖?官方给出的答案是:没人推荐她。联想到之前屠呦呦获得诺奖时的争议,这一答案可能并不能让人满意。现在,就让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此前围绕在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身上的争议,了解下我们的记者是如何看待事件本身的。  相似文献   

20.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庆贺的喜事。10月11日,笔者以“屠呦呦”为检索词在网上搜寻时,发现相关信息接近10万条。在这个举国同庆、万众同欢的时刻,作为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30年的笔者,在喜庆之余的反思中,试图探寻屠呦呦获奖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