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辐射杀虫灭菌是一种冷消毒法,它对热敏感的中草药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灭菌方法,已受到各方面的注意。但要应用于生产还需解决两个问题,即辐照后的药品药效是否降低了;有没有生成新的有害物质。本文研究了大黄中主要有效成分蒽醌的辐射分解规律。发现干的大黄辐照后总蒽醌损失极少(G-总蒽醌=0.04)。大黄中总蒽醌辐解量随大黄的含水量上升而增大。果糖对大黄中蒽醌的辐解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我国长江以南各省区为亚热带性气候,终年湿润,年平均气温在18℃以上,适宜库房霉菌和害虫繁殖,严重妨碍档案资料、纺织品、文物等物品的,贮藏保管。在国家档案局支持下,我们从种类繁多的中草药中筛选出药效高的品种提取其有效成分,经交叉组合试验,制成了纯  相似文献   

3.
从中草药茵陈中提取其有效成分黄酮化合物、有机酸化合物,测定了不同浓度的有效成分药液对大肠杆菌代谢作用的热功率-时间曲线,运用Logisitc方程计算出细菌的生长速率常数,建立了生长速率常数与药物浓度间的关系,进而确定了最佳浓度。  相似文献   

4.
液态物质的微波峰值吸收频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微波辅助萃取中草药有效成分是一种新的高效萃取方法,微波加热是其重要的物理机制之一.微波加热具有选择性,当外加微波频率与物质的特定吸收频率相等时,物质对微波产生最强烈的吸收,此频率称为该物质的微波峰值吸收频率.峰值吸收频率决定于物质的结构,在微波辅助萃取中使用微波峰值吸收频率可以极大地提高有效成分的萃取率.将动态氢键引入分子的激活能;基于液体胞腔理论模型建立了液态极性分子问相互作用能的表达式;利用Eyring黏度公式求解了分子的转动弛豫时间;利用介电损耗系数与弛豫时间的关系,建立了液态物质的微波峰值吸收频率与物质分子间结构、分子转动惯量和电偶极矩等参数间的关系式.将得出的理论关系式应用于水和苯的计算,理论计算值较好地符合实验测量值,有利于深化微波与物质作用的理论研究,对微波辅助萃取实验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具有肠道糜烂、肛门突出体外病症的金鲳鱼(Trachinotus ovatus)体内筛选致病菌株,分离纯化获得菌株05A。通过活菌注射金鲳鱼腹腔回归感染试验,确定菌株05A为致病菌株。经单菌落形态特征、生理生化指标以及16S rRNA分子鉴定,确定其为哈维氏弧菌(Vibro harveyi)。中草药的体外抑菌实验表明,大蒜、儿茶、五倍子和石榴皮等4种中草药对病原菌05A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次是仙鹤草、黄连、黄芩、甘草、大黄、五味子和诃子。  相似文献   

6.
肥大细胞受到抗原刺激后释放组胺是过敏反应的重要过程,对组胺释放的抑制能力是评价抗过敏药物的重要因素.选取多种传统中医记载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草药,检测了其在体外对肥大细胞脱颗粒并释放组胺的抑制效果.在具有明显效果的中草药中,土茯苓与芍药对于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最为突出, IC50分别为62.5μg/mL和113.8μg/mL.土茯苓的突出药效(药物浓度为500μg/mL时抑制率达到95.63;)未曾被报道,具有研究与开发价值.对其机理的初步研究表明蛋白激酶A可能是土茯苓抑制肥大细胞脱颗粒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7.
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和概率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中草药有效成分利尿性与其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QSAR模型.概率神经网络分类结果好,训练集、交互检验集和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率均可达到100%.本文所用的概率神经网络结构简单、易于调试,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分子利尿性与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利尿药物的选择与合成.  相似文献   

8.
现代分离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的原理和途径,着重讨论了高速逆流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现代薄层色谱、双水相等现代分离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领域中的进展,并对中草药有效成分分离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5种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蕨类植物木质部管状分子的类型及特点,分别对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 latiusculum)、银粉背蕨(Aleuritopteris argentea)、华北薄鳞蕨(Leptolepidium kuhnii)、荚果蕨(Matteuccia struthiopteris)和耳叶金毛裸蕨(Gymnopteris bipinnata var. auriculata) 5种蕨类的叶柄或根状茎维管束进行离析处理,并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观察和照相.结果显示: 1)5种蕨类植物中都有导管分子存在,耳叶金毛裸蕨除具有导管分子外,还有管胞; 2)导管分子普遍具有多穿孔板,穿孔板以梯状为主,偶有网状,但没有单穿孔板,各种蕨类的管状分子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纹孔膜残余; 3)蕨导管分子的端壁和侧壁分化明显,存在网状穿孔板,并具有纹孔二型性现象,以及多孔性纹孔膜和凹槽结构; 4)银粉背蕨叶柄导管分子的穿孔板有的与纹孔膜完整的壁相邻,根状茎导管分子的侧壁之间以"脊"状结构相隔; 5)华北薄鳞蕨叶柄导管分子中存在不连续穿孔板,根状茎管状分子的端壁和侧壁分化鲜明; 6)荚果蕨叶柄导管分子中存在网状-梯状混合型穿孔板; 7)耳叶金毛裸蕨叶柄中同时具有导管分子和管胞,导管分子的穿孔板有的与纹孔膜完整的壁相邻; 8)与被子植物相比,蕨类植物导管分子的特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其原始性.  相似文献   

10.
确定有机化合物分子的构型对有机立体化学和反应历程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为了确定手性分子的构型,在国内外的许多教材中,一般都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两种方法:(L·D)法和(R·S)法。(L·D)法是选择甘油醛或其它一些物质作为标准,并人为地规定它们的构型,其它旋光物质的构型可以通过化学转变的方法与标准物质进行联系来确定。或者通过其它方法与标准物联系起来而确定其构型。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立体异构知识的大量积累,发现采用(L·D)法来表达构型,不仅有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容易引起混乱,如分子中含有几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进行构型联系时,往往由  相似文献   

11.
利用线性判别分析和概率神经网络,建立了预测中草药有效成分利尿性与其分子结构参数之间的QSAR模型,概率神经网络分类结果好,训练集、交互检验集和测试集的分类正确牢均可达到100%,本文所用的概率神经网络结构简单、易于调试,研究工作进一步明确了分子利尿性与其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利尿药物的选择与合成。  相似文献   

12.
根据Fick第一定律和中草药浸提机制,结合超声对植物细胞的破壁作用,建立了超声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动力学模型.在不同提取时间和不同提取功率条件下,对银杏叶中黄酮成分进行了超声提取实验,实验结果与动力学模型结论一致.结果表明,在一定提取时间范围内,提取液浓度(In c)与提取时间(In t)呈线性关系.提取时间一定时,提取液浓度(In c)与超声提取功率(In P)具有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超临界流体技术是一项用于提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新技术。文中介绍了超临界流体技术在中草药有效成分提取的应用,并对该技术进一步在纳米材料的制备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三唑嘧啶磺酰胺类除草剂是作用于乙酰乳酸合成酶的一类新型除草剂 .本研究利用限制性系统搜索 ,确定了活性构象 ,并用比较分子场方法 ( COMFA)研究了 2 4个化合物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 ,建立了具有较强预测能力的 3D- QSAR模型 .研究结果表明 ,影响其药效的主要因素是空间结构 .  相似文献   

15.
四种枳实中药材柚皮甙、橙皮甙和辛弗林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枳实是一种中药材,为来源于芸香科(Rutaceae)柑桔属(CitrusL.)和枳属(PoncirusRaf.)的部分植物干燥幼果.具有破气消积,化痰散痞的功效.本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了绿衣枳实、鹅眼枳实、柚和酸橙(代代)中主要有效成分柚皮甙、橙皮甙和辛弗林的质量分数.结果表明,这4种枳实中药材在这几种有效成分含量上存在较明显差异.柚皮甙的质量分数以柚最高,可达13.872%;橙皮甙的质量分数以绿衣枳实最高,为0.100%;辛弗林的质量分数以鹅眼枳实最高,为29.128%.由于枳实药材的药性与其有效成分的含量密切相关,所以明确这4种枳实药材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对药材的品质和用量都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择金不换中具有镇痛镇静功效的金钱吊乌龟类生物碱及小檗胺生物碱有效成分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和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从微观角度确定此类生物碱有效成分的低能构象和活性构象.研究结果显示:应用量子化学计算方法,得到了各生物碱有效成分的相应全局低能构象;采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中的半柔性分子对接方法,获得其对接时的活性构象.  相似文献   

17.
人们对液晶的力学、电学、光学性质作过不少研究;在磁光学方面也有许多报导;Schenz等曾对向列相液晶甲氧基苄叉-丁基苯胺(简称MBBA)作过一些磁光法拉第旋转的测定,但他们的工作主要在紫外区进行的。向列相液晶具有双折射效应,说明其分子具有某种定向排列。Hückel最早对向列相液晶作过X光衍射结构分析,由于条件限制,未能给出明确的结构模式。随着测试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8.
采用DFT方法在B3LYP/6-3lG水平上,对1-(2,3,4-三羟基苯亚甲基)-4-羟基氨基脲(THBMHNU)的电子结构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给出了分子的几何构型和原子的净电荷值、键级和前沿分子轨道特征(组成、能级与轨道电子密度)等参数.初步探讨了分子的电子结构与抗癌活性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分子整体呈非平面构型,仅具C1对称性;分子中除有-NHCONHOH药效团外,尚可能有一附加药效团-三羟基苯亚甲基;分子中的所有O原子及C2、C5原子等都很可能是与酶RR发生作用时的活性位点.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了一种苦丁茶含片的制备方法。以苦丁茶为主要原料,薄荷为辅料,探索了苦丁茶含片的制备工艺。该工艺应用常温下保鲜浓缩干燥技术及科学配方确定:将茶叶的浸提液用70%的乙醇将其大分子物质提取出来,取上清液并将其浓缩,然后向其浓缩液中加入一定比例的薄荷浓缩液,并向该混合液中加入一定量的赋形剂,最后造型并(且)放入烘箱中烘烤,取出即是具有润喉效果的苦丁茶含片。该含片不改变苦丁茶药效成分,在水中分布迅速均匀,有效成分便于吸收,药性利用高,质地酥脆,口感舒适,停用方便,兼具固体制剂和液体的特点,在食品行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相似文献   

20.
基于网络药理学理论,采用生物信息学手段对中药黄芪中治疗乳腺癌有效成分及其机制进行探讨.一方面通过TCMSP中草药系统药理学平台筛选出黄芪的有效成分,另一方面通过GeneCards、OMIM、PharmGkb、TTD、DrugBank和DisGeNET等数据库查找与乳腺癌相关靶点.而后,利用筛选出的有效成分和靶点构建"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借助STRING数据库平台探究蛋白质互相作用关系,并进行GO分析和KEGG通路富集分析.采用分子对接技术将黄芪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槲皮素与JUN、RELA、ESR1、MYC、MAPK1、FOS、HIF1A、MAPK14、AKT1、CCND1和IL-2等靶点进行分子对接.最后进行槲皮素(quercetin)对人乳腺癌MCF-7和MDA-MB-435细胞模型进行体外实验验证,结果表明黄芪可能主要是通过其活性成分槲皮素实现其抗乳腺癌的作用.本研究初步探讨黄芪治疗乳腺癌具有的多靶点、多通路的潜在作用机制,可进一步为黄芪抗乳腺癌有效成分的筛选验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