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广泛而深重,这从每年10月份诺贝尔科学奖公布之后,报章上充斥诸如“中国人为什么拿不到诺贝尔奖”之类的话题也能窥见一斑。中国科学院一位有海外留学背景的专家几年前曾直言:国人对诺贝尔奖如此挥之不去的持久的寄托和期盼,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希望逃脱现实的幻觉意识。“好像一旦获奖,什么难题都解决了,什么假设都证明了,我们的国力就强大了——这既不合逻辑,更不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3.
刘洋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134-136
建国五十五年来,中国本土没有产生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这不能不说明中国的科技发展依然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差距.这一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密切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查明原因.文章从三个根本因素出发来剖析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时光荏苒,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在今年的十月,又一次献出了几顶桂冠。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诺贝尔奖离我们尤其近——文学奖的得主,正是中国的作家莫言。这无疑给我们打了一剂振奋而自豪的强心针。在欢呼和激动的掌声中,另一个蕴藏已久的问题再次被提出:既然我们已经摘得了诺贝尔文学奖,那何时才能将诺贝尔的科学类奖项也纳入囊中呢? 相似文献
5.
刘洋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10)
建国五十五年来,中国本土没有产生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科学家,这不能不说明中国的科技发展依然落后,与世界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差距。这一问题引起了科学界的密切关注,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要查明原因。文章从三个根本因素出发来剖析中国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从10月6日开始,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德国人和两名法国人分享;物理学奖被三名日本人拿走,其中一人是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永健除有美籍华裔的身份外,还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相似文献
7.
诺贝尔奖得主在理论发现、技术突破和创新发明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通过科学共同体的引用,推动了科学知识的传播。文献计量学研究人员通过大量分析诺贝尔奖得主的论文及其引用情况,总结出了各种特征的知识传播曲线,但并不能以此为依据来预测诺贝尔奖。2015 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屠呦呦的文献计量学指标并不突出,成果也主要发表在中文期刊上,但其作为发现青蒿素的主要贡献者,对于医疗健康工作的影响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肯定。 相似文献
8.
9.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看,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良好的求异求新传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直观、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思维缺乏逻辑和数学的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且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不够注重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导致科学缺少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我国科学文化传统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也许是我国至今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在几年来世界战争的中间,科学家都是埋头苦干,由于战时机密不能洩露,科学家的工作尤其不能给敌人知道,许多科学家虽然有了重大的贡献,他们本身还是默默无闻的。 相似文献
15.
《科技导报(北京)》2008,26(20)
10月12日,诺贝尔奖得主李政道、Riccardo Giacconi和邵逸夫天文学奖得主Geoff Marcy在人民大会堂就望远镜发明400年后天文学和宇宙观的重大问题发表精彩演讲。 相似文献
16.
屠呦呦因40 多年前发现了青蒿素而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本土中国科学家。青蒿素的发现及屠呦呦本人的研究经历给科研人员以深刻启示:扎实从事科学研究,让科学回归科学。我国科研管理要符合科技发展自身规律,不要本末倒置,过于注重外在因素,致使经费、论文、职称成了最重要的目标,而探寻真理与揭示规律反倒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科研经费投入日益增加,然而投入与产出并不成正比,这与我国科研人员创造力不强有很大关系。本文试从分析人类进行创造性活动的机制入手,从科研人员动机不足的角度探讨其创造力不强的原因,并给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以期对提高我国科研人员的创造力起到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诺贝尔奖与科学的未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先让我从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开始说起。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生于瑞典的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变得富有,是因为他发明了炸药。如果仅仅因为他发明了炸药而变得富有,那么没有人会记住他。记住诺贝尔源于他所设立的全部诺贝尔奖项,这也正是我今天所要讲述的。 相似文献
19.
2012年10月8日,举世瞩目的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因在细胞核重编程研究领域作出重大贡献,英国剑桥大学格登研究所所长约翰.格登(John Gurdon)和日本京都大学教授山中伸弥(Shinya Yamanaka)共同分享了这一奖项。爱好生物,中学成绩倒数第一1933年10月2日,约翰.格登出生在英国汉普郡迪本霍尔小镇的一个富裕家庭。少年时代,格登被自然界的各种生物深深吸引,甚至在学校养过上千只毛毛虫。尽管格登喜爱生物,但他的生物科成绩却十分糟糕。15岁时,格登在英国著名的贵族 相似文献
20.
本文针对网络语言这一崭新的语言现象,通过对不同年龄的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网络语言的认可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