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正>强强联手,共创国际一流大刊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CAST)与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于2018年共同创办的国际化高水平综合性学术期刊,在《Science》平台上运作,是《Science》自1880年创刊以来的第一本合作期刊。《Research》致力于打造成具有国际一流学术水平的大型科技期刊,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重要窗口,搭建促进中外高水平科学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2.
 国家一级学术期刊《自然辩证法通讯》辟有一个“人物评传”栏目,专门刊登科学家评传文章。《科学精英:求解斯芬克斯之谜的人们》就是从《自然辩证法通讯》人物评传栏目中精选的44篇文章汇集而成的。这些文章在科技史研究的基础上,不仅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和贡献,还通过代表性科学家的个体故事去反映其所在时代的社会环境和价值取向,反映科学家与时代背景的互动。这44篇文章,按主题分为“科学体制化的贡献者”“丰富多彩的科学生活”“为理解自然和自我而奋斗”“艰难时世的跋涉”“浮士德式的科学家”“女性与科学世界”“东西交汇的激荡”“中国科学家的家国情怀”8个部分,为读者展示了44位科学家的人生轨迹,通过他们的选择、担当、奉献甚至牺牲,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科学画卷,展现出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的争论与创新、梦想与奋斗、苦难与辉煌。  相似文献   

3.
《工程控制论》一书是钱学森于1954年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CIT)喷气推进中心(JPL)任教时用英文发表的一本专著.这本专著被国内外有识之士公认为是自动控制与系统科学领域的经典著作之一,50多年来,也是该领域中国内外引用率最高的文献之一.1990年,《一个科学新领域——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及其方法论》[1]的发表开创了我国科学家在系统科学和系统复杂性研究的新领域,其前瞻性为10年后蓬勃发展的国际信息网络( Interne)和在中国大地上兴起的数字城市所证实.1992年,综合集成研讨体系提出,经过我国两代科学家的努力,通过智能科学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建成了信息空间的综合集成研讨体系,从而使我国走在国际系统复杂性研究的前列.  相似文献   

4.
主编寄语     
与台湾科普界结缘始于《科学月刊》,迄今已有16年了. 1996年,我在《学会》杂志社资料架上发现了几本很有特色的科普期刊《科学月刊》,那是1993-1994年的几期.我在阅读之后,觉得它与当时大陆的科普杂志有不同之处,这些不同之处最明显的特点是,《科学月刊》作者中的许多人本身就是科技或教育工作者,他们写的是本专业的事,资讯新、视野广.而当时大陆因为科普期刊多,每个省都有,因此作者群的学术成分比较杂,跨专业写作者比较多.《科学月刊》当时的总编辑是程树德先生,于是我就与程主编联系,互寄刊物,当然我所供职的《学会》杂志并非科普刊物,而是一本有关NGO理论研究的杂志,但程总编显然对NGO有兴趣,因此我们有了长达16多年的联络与交流. 这十多年来,蒙程树德先生赠阅《科学月刊》,不曾有断.我喜欢阅读《科学月刊》前几页的数篇札记与短评.作为一个同业深感每期杂志都能有这么多篇的评论是十分不易的事.因为它拥有一批热心而固定的作者,这是一本杂志的魅力之所在.同时我还喜欢阅读有关台湾本土科研开发的综述性文章以及对台湾自然环境保育的一些介绍,前些年刊出的一些科学家小史,对了解一些知名的华人科学家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5.
 《科学》杂志概况与英国的《自然》(Natrue)杂志一样 ,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是世界上最为着名的两份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杂志是在1880年由世界着名科学家、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masAlvaEdison)创办的 ,现在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1]主办。这个组织是世界上最大、最负盛名的科学团体 ,它通过《科学》杂志和其他发展与教育项目增进科学的国际交流。  相似文献   

6.
读者之声     
<正>自1980年创刊以来,《科技导报》"三十而立",搭建起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成为连接院士、科学家、青年科技工作者的纽带和桥梁,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及关心科技发展的民众的关注与好评。我与《科技导报》结缘,说来还有一  相似文献   

7.
<正>20多年来,刘国纬先生在《水科学进展》"水科学家"栏目中写下了40位已故水科学家的小传,如今终于整理成册,取名《江河之子》,并于2014年12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江河之子》承载了对已故科学家的怀念,记录了这些科学家们的生平趣事、治学风范以及他们为水科学事业做出的重要贡献。同时,这是一部以人物为载  相似文献   

8.
熊姣 《前沿科学》2014,(3):87-88
<正>这项发表在《科学》上的研究为从分子层面探讨植物交流方式打开了一个新的科学窗口,也使科学家能够以新的视角来考虑如何消除严重危害粮食作物产量的寄生杂草。据美国每日科学网8月14日报道,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一名科学家发现,植物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新的交流方式,使它们能彼此共享数量惊人的遗传信息。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8月15日的《科学》杂志  相似文献   

9.
 解读了有关科研诚信与科研伦理及科学家核心价值观的 3本原著, 借鉴 《科研诚信: 营造一个负责任的科研行为环境》《科学家的伦理和生物安全工具包》《真理的本能: 好奇心和科学品德》 的一些观点, 从科学家的核心价值观切入, 谈谈科研伦理与学术诚信及价值观之间的关系以及科学伦理的双重性及困境。  相似文献   

10.
 2015年5月,在广州举行的第17届中国科协年会“国际科学大师论坛”邀请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这些报告或涉及某一重要科学问题的发展、或涉及科学家的某一段科研心路历程,也不乏科学家的研究心得。《科技导报》整理了其中的4篇报告,自本期开始在“科技纵横”栏目刊载,每期1篇,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科技界声音     
科学并不是比赛,而是一个高度协作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名科学家的研究都在证实、挑战或者发展其他科学家的发现,从而建立起一个不断升高的全球知识平台。——美国Science杂志主编、前美国科学院院长Bruce M.Alberts《环球时报》[2011-04-29]  相似文献   

12.
一、《科学》杂志概况与英国的《自然》(Natrue)杂志一样 ,美国的《科学》(Science)杂志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两份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杂志是在1880年由世界著名科学家、发明家托马斯·阿尔瓦·爱迪生(ThmasAlvaEdison)创办的 ,现在由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1]主办。这个组织是世界上最大、最负盛名的科学团体 ,它通过《科学》杂志和其他发展与教育项目增进科学的国际交流。120多年来 ,该杂志在科技发展进程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作用 [2]。许多对于世界科学界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h指数的定义和评价方法2005年美国加州大学圣迭哥分校物理学家乔治·赫什(JorgeE.Hirsch)提出了一种旨在衡量科学家个人科研成就的指标——h指数。介绍h指数的论文首先在网上公布,立即引起全世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自然》和《科学》杂志先后进行了  相似文献   

14.
资讯榜     
《2007科学发展报告》发布2007年3月1日《2007科学发展报告》正式发布。《2007科学发展报告》是中科院发布的年度系列报告《科学发展报告》的第10本。它综述了2006年度世界科学的进展与发展趋势,评述了科学前沿与重大科学问题,报道了我国科学家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向国家提出了有关中国科学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正>1.20世纪初,爱国青年高举两面旗帜——"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数学家胡明复心系祖国,努力科学救国,成为追逐"赛先生"的知识分子群体的缩影。2.1891年5月20日,胡明复出生在江苏省无锡堰桥镇的一个书香之家。他的爷爷曾担任清朝的学官,父亲曾出资建造图书馆。胡明复幼年时和兄弟姐妹们在家塾念书,10岁进小学学习。  相似文献   

16.
《山西省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山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山西省科技文献共享与服务平台》和《山西省科学数据共享平台》是山西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台以全面提高山西科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傅兰雅(John Fryer,1839—1928)之《格致汇编》在晚清西方科学传播中的特殊意义。方法历史考证、辨析。结果其中大部分文章由傅兰雅编译,涉及各类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还包括科学仪器、科技发明、科技研究信息的报道,以傅兰雅的《格致略论》、《化学卫生论》、《混沌说》、徐寿的《考证律吕说》等内容最具代表性,也最具科学传播价值。结论认为傅兰雅完全不同于之前的传教士,他特别发表声明退出教会,因此在某种程度上已成为一位纯粹的科学传播者。《格致汇编》的传播内容反映了晚清时期,中国科学家虽介入编辑传播,但仍以西学为传播内容的主体;其受众局限于沿海、沿江的知识分子阶层,未形成广泛的受众群体;作为中国最早的一份传教士与中国科学家合办的综合性科技期刊,开创了西方科学在中国传播的新途径和新媒介。  相似文献   

18.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科学传播凸显出融合的趋势,而曾经作为科学传播媒介的大众传媒,加之新近出现的新媒体发展潮流,媒介融合也成为时下最为活跃的态势,同时媒介本身也不在单单是科学传播的一个中介和载体.如何搭建科学传播人员同媒介人员的沟通交流平台,使得媒体在第一时间找到合适的科学家进行采访,而科学家也在第一时间发出自己正确的声音,这些紧迫的需求促使科学媒介中心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9.
     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罗琳医学院宣布,中国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屠呦呦先生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学家的光荣和骄傲,也是全中国人的光荣和骄傲。为及时表达科技界的心声,10月8日,中国科协会同科技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举办“科技界祝贺屠呦呦荣获诺贝尔医学奖座谈会”。      适逢这一喜事,为进一步挖掘科学历史、总结科学方法、弘扬科学精神、宣传中国科学家的成就,《科技导报》2015年第20期出版“屠呦呦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特刊。  相似文献   

20.
<正>《科学观察》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办的反映世界科学发展态势的学术期刊。《科学观察》的办刊宗旨是:主要利用定量方法对世界科学发展态势和科学前沿发展动态进行观察,为科学家提供视野更加宽阔的世界科学面面观,为国家科技决策机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