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正>北京时间2015年10月5日17时30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揭晓,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的突出贡献与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William C.Campbell)及日本科学家大村智(Satoshiōmura)分享该奖项。她也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截至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共颁发106次,共计210位科学家获得该奖项,屠呦呦成为获得该奖项的第12位女性科学家。屠呦呦出生于中国浙江宁波,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多年来从事中药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诺贝尔科学家得主的年龄和创造力关系,探讨了科学家一般是在什么年龄产生其诺奖重大突破的、科学家的科学创造力高峰在不同学科是否存在差别、不同学科的科学创造力高峰是如何随时间演化的等3 个问题,讨论了影响科学家科学创造力高峰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给屠呦呦的授奖词:疟疾的传统疗法是氯喹或奎宁,但其疗效正在减低。20世纪60年代,消除疟疾的努力遭遇挫折,这种疟疾的发病率再次升高。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传统中草药里找到了战胜疟疾的新疗法。她通过大量实验  相似文献   

5.
 2015 年国庆节期间,令中国科技界最为激动的重大事件之一,就是中国著名的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励她在青蒿素研究过程中的突出贡献。青蒿素作为防治疟疾的特效药物,在世界上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因此,屠呦呦获奖可谓是名符其实、众望所归,也为中国科学界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意味着中国在医药领域的发展即将步入一个新阶段。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学习和纪念屠呦呦进行青蒿素药物研发的丰功伟绩过程中,也获得了不少启示。  相似文献   

6.
 2015 年10 月5 日,诺贝尔奖委员会宣布,屠呦呦因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青蒿素而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值得中国科技工作者庆贺的喜事。10月11日,笔者以“屠呦呦”为检索词在网上搜寻时,发现相关信息接近10万条。在这个举国同庆、万众同欢的时刻,作为从事科技期刊编辑工作30年的笔者,在喜庆之余的反思中,试图探寻屠呦呦获奖对中国科技期刊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0月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李克强在贺信中说,长期以来,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包括医学研究人员默默耕耘、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攀高峰,取得许多高水平成果。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是中国科技繁荣进步的体现,是中医药对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体现,充分展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希望广大科研人员认真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瞄准科技前沿,奋力  相似文献   

8.
任雨 《世界知识》2008,(21):29-29
从10月6日开始,诺贝尔奖陆续揭晓。生理学或医学奖由一名德国人和两名法国人分享;物理学奖被三名日本人拿走,其中一人是美国国籍;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是日本科学家下村修、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美籍华裔科学家钱永健。钱永健除有美籍华裔的身份外,还是中国导弹之父、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堂侄。  相似文献   

9.
从中西方文化传统比较看,西方文化倾向于具体、精确,表现为严密的逻辑思维,有良好的求异求新传统。而中国的传统文化则更多地表现为直观、类比的形象思维方式,思维缺乏逻辑和数学的传统,模糊而不求精确,且功利主义比较严重,不够注重基础研究。中国古代科技没有形成实验科学传统和完整的科学体系,导致科学缺少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通过科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动力和机制。我国科学文化传统方面的不足和缺陷,也许是我国至今未获得诺贝尔奖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2011年9月,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拉斯克奖将临床医学奖授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其在青蒿素研究中的突出贡献。Strauss在介绍屠呦呦获拉斯克奖事迹时曾概括评述:“她首创了造福千万人的抗疟治疗的新探索,今后还会长久有益于人类社会。她应用现代科技并严格汲取中医师5000年提供的经验,对21世纪做出了卓越贡献。”[1]获得该奖,令人对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拭目以待。时隔3载,不负众望,屠呦呦终于摘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桂冠。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中国科学界的骄傲,标志着中医研究科学得到国际科学界的关注和认可。  相似文献   

12.
2017年1月9日,屠呦呦获得2016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获此殊荣的第一位女性科学家.同时,中国本土首位自然科学家荣获诺贝尔奖,不仅是屠呦呦本人的成功,更是中国重大科技首创从专业领域走向世界的标志.全面总结其深刻的启示,对提升当代中国薄弱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可或缺.该文尝试从经验与理论、民间与专家、需求与学科等三个方面探讨屠呦呦的创新的文化背景、社会需要、知识结构及独创方法,或对屠呦呦获奖启示的研究有所增益.  相似文献   

13.
祖国大陆的科学家至今仍无一个问鼎诺贝尔科学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坚持“三个中心”的教育方针,由此造成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其成因,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4.
祖国大陆的有至今仍无一个问鼎诺贝尔科学奖,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是,由于长期以来坚持“三个中心”的教育方针,由此造成学校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普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对其成因,对独立思考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了概述。  相似文献   

15.
对100多年来诺贝尔医学奖获奖者的资料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不同科学家成功的原因也不尽相同,但科学家们所潜在的执着敬业的献身精神却是共同的,这种精神对科学家的成长,以至对整个人类科学事业的发展都是不可或缺的。  相似文献   

16.
诺贝尔科学奖,是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和生理或医学奖的总称。 和平年代,人类在体力与智力两个方面进行的大角逐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奥运会金牌的争夺战和诺贝尔科学奖的颁发。 1984年,当奥运会进行到第79个年头,也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35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金牌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17.
18.
<正>屠呦呦: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成功,在190次失败之后。1971年,屠呦呦课题组在第191次低沸点实验中发现了抗疟效果为100%的青蒿提取物。1972年,该成果得到重视,研究人员从这一提取物中提炼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这些成就并未让屠呦呦止步,1992年,她又发明出双氢青蒿素这一抗疟疗效为前者10倍的升级版。为了获证青蒿素对人体疟疾的疗效,屠呦呦等人甚至勇敢地在自己身上首先进行实验。  相似文献   

19.
自主原创和跟进他人,何者才是重大科技突破的取胜之道?很多人会选择前者.笔者认为重大原创成果由源头性原创与接续性原创组成,通过对1960-2012年间346位诺贝尔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的获奖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其结论是:其中140人占总获奖人数的40.5%的科学家是通过及时跟进他人工作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他们的工作就是接续性原创工作,也就是说,通过及时跟进他人工作也可以做出世界级的重大科技突破.对菲尔兹奖的统计分析表明在数学领域也存在类似现象.这一发现对开展科技创新和重大科技突破具有重要意义,使得前沿文献分析和前沿学者的及时甄别有可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公平正义是一个政治与伦理的话题,它关乎公共权威的合法性基础和道德诉求,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从根本上和长远上来看,实现公平正义对于国家的极端重要性,绝不亚于保持经济增长,它应当成为经济发展的政治目标和伦理向度.邓小平的"富民"思想就是这样一个将经济发展与公平正义统一起来的合题,蕴涵着丰富的政治伦理意韵.重新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对于当下如何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良性互动,让经济发展同归公平正义,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