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德国化学家弗里茨·哈伯(Fritz Haber)曾经说过一句颇具争议的名言,"在和平时期,一个科学家是属于全世界的;但在战争时期,他却属于他的祖国。"倘若自己的祖国深陷一场非正义的战争,那些心怀正义感的科学家们就不得不面临艰难甚至危险的抉择:参与、逃避还是反战。哈伯和他的同胞卡尔·史瓦西(Karl schwarzschild)都是直接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科学家,但他们的经历却给后世留下了截然不同的故事和反思。  相似文献   

2.
学习美军     
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已成为历史。我认为,每一部历史都是当代史。美军是我军的老师。在过去的百年中,美军对空中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最直观、最形象的诠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美军就在战争中重视使用空中力量。二战后开始主要以空中力量参  相似文献   

3.
“老战士不会死亡,他们只会慢慢消失。”这是美国将军麦克阿瑟的名言。3月1213,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最后一名老兵拉扎尔·蓬蒂塞利以110岁高龄“消失”。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90周年,在这场战争中,法国一共有850万14岁一18岁的青年被动员到前线,131万人永远没有回来。  相似文献   

4.
杨晋 《世界知识》2014,(2):73-73
<正>盘点过去一年,"梦"不愧是全世界最热门的词之一。2013年12月底,《纽约时报》评出年度十大好书。其中非虚构类图书《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战争》(The Sleepwalkers:How Europe Went to War in 1914)位列其中。当然这本书并不是教人如何做梦的,而是用"梦游者"来比喻100年前的欧洲列强在"梦游状态"中把自己的国家引入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5.
六十年代中期,瑞士一名年轻的女研究者安排反战作家、《西线无战事》的作者雷马克与赞美战争、《钢铁的暴风雨》的作者容格尔见面,让两个亲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战争看法截然不同的德国作家追述了一九一四年~一九一八年的战争记忆。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德国作家君特·格拉斯在一九九九年推出的《我的世纪》中记录了这些谈话。  相似文献   

6.
霞飞(Joseph Jacques Cesaire Joffre,1852-1931)法国将军、元帅.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他曾多次参加法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战争,从下级军官当起,1902年升为准将,1911年任法军参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西线指挥协约国军作战有功,1915年被提升为法军总司令,后因迭次失利,于1916年12月被解除指挥权,但同  相似文献   

7.
荣获一九五三年「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金的伊莎贝丽·布伦姆夫人是比利时人,一八九二年生于波林那西矿区布都地方,她的父亲是一个牧师。从一九三三年起担任大学教授后,布伦姆夫人就一直是比利时教育界的出名的历史与文学教授,深受青年学生的爱戴。但她的活动并不限于教育的范围之内。大家知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不久,她就参加了政治活动.大战的四年给欧洲许许多多青年妇女以难忘的惨痛的经验。在那些战争的日子里,她们一面在翘望着前线的亲人,一面在艰难困苦的情况下把自已的孩子抚养长大。有的忍苦挨饿,打发着悠长的岁月,有的望穿秋水,等待着再也不会寄来的家书。布伦姆夫人后来想起自己的经验,在一本书中写道:「在那四年里,当我伏在孩子们的摇篮旁边的时  相似文献   

8.
烽火家书     
雷伊父子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普通法国人。父亲维克多17岁时参加巴黎公社,后来加入过朱阿夫兵团(法国轻步兵)和法国殖民军,做过《正义》杂志的编辑,并参与创办《黑猫》报。1914年8月2日,战争爆发那天,已经62岁的维克多在多尔多涅省米西当自家花园里给惟一的儿子罗贝尔写信:“我的儿子,我亲爱的儿子,今早我给你写信之时,警报大概已经敲响了。如果你去服兵役,我也去,我们一起走,一起回来,就这么说定了。我们在战场上相依为命。全心拥抱你,爸爸维克多·雷伊。”当时,27岁的罗贝尔在巴黎的克吕尼博物馆当秘书,…  相似文献   

9.
20世纪初飞机制造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航空兵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只是扮演了一个微不足道的角色,但是人们却越来越意识到,空军作为一个新兵种,它在未来的战争中将发挥出陆军、海军所无法取代的作用。军用飞机的出现大约在1910年左右。那时候,在德法英俄等国家,频频进行军事训练,飞机也参加了。它的主要任务是侦察敌情,进行空中摄影和校正炮兵的射击方位等。在1911年的意大利对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意大利有9架军用飞机参加了战斗,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把飞机用于战争。  相似文献   

10.
<正>历史女神克利欧在希腊神话中是作为记忆神的长女,居于灵感与艺术之神缪斯等九大女神之首,表明了古代欧洲文化传统中对历史的重视。在东亚文化传统中,历史的意义则首先在于对现实乃至未来的借鉴意义,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构成历史的客观要素,首先是一系列的历史事件。2014年恰好是作为近代中日第一场战争的甲午战争120周年、20世纪第一场帝国主义战争的日俄战争110周年、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规模战争的第一次世界大战100周年,  相似文献   

11.
谢尔夫     
最近当选为奥地利总統的阿道夫·謝尔夫生于1890年,是一个玻璃工人的兒子,他16岁在大学讀書时就参加了社会民主党。1914年他从维也納大学畢業,得法学博士学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發生,他被征入伍。战后,他重新参加政治活动。从1919到1933年,一直担任奥地利下院議长的秘書,1933年当选联邦議会(議会上院)議員。1934年陶尔斐斯政府發动法西斯政变后,謝尔夫被捕,不久获釋;在德国占領奥地利期間,又曾两次被捕。1945年,苏軍解放奥地利后,他参加了重建社会民主党(后改名为社会党)的工作,并参加了临时政府。从1946年起,他一直担任社  相似文献   

12.
一战的"战争借款"在英国财政部的旧债名单上并非最早,某些债务甚至可以追溯到两百多年前。3月9日,英国还清了总额为19亿英镑(折合28亿美元)的"战争借款",这笔钱是当年政府为维持第一次世界大战而发行的国债。"这一刻值得英国骄傲"1917年,英国政府向12000名债权人筹集战争借款,刚发行时,这笔国债的年利率是5%,到1932年,英国政府  相似文献   

13.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面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徐刚 《世界知识》2022,(3):42-43
在过去的一个半世纪里,波黑及其周边区域发生了多次战争.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爆发的最大规模的一次局部战争,1992年至1995年的波黑战争至今令人记忆犹新.波黑独立后,我曾作为外交官在那里工作两年多,深刻体会了波黑战争"后遗症"对该国带来的影响.过去几个月来,波黑紧张局势持续恶化,波黑是否会走向战争甚至解体成为外界关...  相似文献   

15.
<正>"竞赛"与"战争"19世纪中叶的某个年头,为了推动自己的祖国走向现代化,日本思想家、教育家,"脱亚论"的"始祖"福泽谕吉翻译了来自西方的一部关于市场资本主义的入门书籍。在翻译过程中,他遇到了该如何将英文COMPETITION一词转换成日文的难题。经过良久思考,福泽用"竞赛"和"战争"两个日语词的组合解决了这个问题。这就是现代日汉两种语言中"竞争"一词的由来。若干年后,  相似文献   

16.
英布战争是一次重要的帝国主义战争,其结束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参加战争的基本力量密切相关:英国陷于战争承担了巨大压力和道义责任,还需要应对其他帝国主义的竞争;布尔人面临"亡国灭种"的境地;黑人独立运动高涨迫使新老殖民者合流.  相似文献   

17.
狄龙     
狄龙生于1909年,现年四十九岁。他是一个美国的大资本家、向国外投资进行经济掠夺的银行家和艾森豪威尔政府中重要策士之一。1931年毕业于哈佛大学后,同年即进入狄龙—李德公司,1938年至1941年任该公司董事兼副总经理,1946年任董事长。狄龙积极参加其它经营国外投资的企业活动。1938年他任美国对外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美国与国际证券公司董事,1946年任总经理。狄龙—李德公司是美国主要的投资银行之一,同摩根和洛克菲勒财团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狄龙家族与战争是分不开的,狄龙—李德公司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相似文献   

18.
军票是军用钞票的简称。它是战时由军队或政府发行的一种特殊的临时货币。日本最早的军票出现在1877年日本国内战争——西南战争时期,当时被称作“西乡札”。后来日本军票主要在对外侵略战争中使用。日本正式发行并使用军票则是在本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此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出兵西伯利亚以及在日中战争中,日本相继发行了印有日元标记的军票在占领地使用。  相似文献   

19.
在纪念海明威百年诞辰之际,笔者重读海明威重要代表作之一<永别了,武器>.通过仔细品味此小说1929年初版封面上颇具匠心的图案设计,有双重含义的英文标题,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它的主要情节,笔者认为海明威的此篇小说想表达的含义为主人公亨利不仅告别了武器和战争,同时由于这场罪恶的战争和这残酷的世界使他告别了美好的爱情.小说控诉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残酷和荒谬,追根溯源地探索了"迷惘的一代"在战争中所受的创伤和失去理想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太阳照样升起》是美国作家海明威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揭示了"迷惘的一代"这一深刻主题,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人由于心灵空虚,没有人生目标,找不到出路而产生精神迷惘的生活实际。战争摧毁了人们的幸福和理想。爱情是美好的,但在战后萧条的社会背景下,没有真情实感的爱情只不过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即的幻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