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为对乌兰布和沙漠地区防护林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对乌兰布和沙漠几种典型结构和配置的防护林带进行风速观测,结果表明:其防风效益与林带高度、结构、疏透度等因子有关,稀疏型林带防风效果最佳,平均为41.37%,疏透型次之,为29.58%,通风型防风效果最差,为23.92%。林带防风效能较好的疏透度为40%~50%,随着林带总平均疏透度的增加,防风效能显著降低。分层疏透度不同也直接影响防风效果,因此,林带结构应以稀疏型为主,林带总平均疏透度控制在30%~50%,分层疏透度应控制在林冠层30%~50%,林干层50%。  相似文献   

2.
不同结构木麻黄农田防护林带的防风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林带结构对防风效能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木麻黄农田防护林中用定点多次测量的方法对不同结构的林带进行了风速测定.研究结果表明:20h内疏透结构的林带防护效果最好,通透结构的最弱;防风效能随林带宽度的增加有所下降;随着林带的增高,防护距离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3.
林带结构对木麻黄海岸防护林的防风效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对防护效能的影响,从2006年11月到2007年3月在东山岛对不同林带结构和空间层次的海岸木麻黄防护林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疏透结构的林带防风效能明显地优于通风结构和紧密结构;木麻黄与湿地松、厚荚相思组成的复层林比木麻黄单层林的防护效能提高了3.3%.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农田防护林网在全年的时间尺度上对不同方向有害风的综合防护效能,在野外实地观测不同风向(与主林带夹角分别为90.0°,67.5°,45.0°,22.5°和0°)和风速(5.2和7.3m/s)条件下的林网内防风效能,根据各风向有害风发生频率计算数学期望值,利用克里金(Kriging)插值法进行模拟,并用地统计学的方法分析防护林网的空间自相关性.结果表明:防护林对不同风向的风均有较强的防护作用,随着风向与主林带夹角的减小,平均风速呈现出增大的趋势,防风效能分别达到69.5%,66.2%,60.4%,59.8%和50.1%;不同风速条件下防风效能均达到50%以上,低风速和高风速时平均有效防护面积分别为90.1%和44.0%;不同风速条件下林网内空间变异系数分别与指数模型和高斯模型相拟合,林带内风速块金值较低,变程较大,具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和样本区间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格拉司琼透皮贴剂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贴剂中主药的含量、体外释放度,并以剥离强度、初黏力和持黏力为指标考察贴剂的黏附性.结果贴剂中格拉司琼的含量限度为(100±10)%;在2,6,10 h内的释放度分别为30%~35%、65%~75%和80%~85%;三批样品试验结果表明:该贴剂具有良好的黏附性.结论检测方法科学、合理,为格拉司琼透皮贴剂的质量控制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6.
黑土区农田防护林带对小流域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7Cs和210Pbex双核素示踪方法,结合GIS技术,在典型黑土区面积为28.5hm2的小流域上,研究了林带对小流域土壤侵蚀和泥沙沉积的影响。结果发现:小流域内的林带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流失,林带前、后特别是带前表现为泥沙沉积,而带后一定距离上,土壤侵蚀会加剧;坡面较缓和等高线与林带夹角较小的林带拦沙效益高;在小流域两条防护林带和沟口地埂的作用下,小流域呈现侵蚀-沉积-侵蚀-沉积的模式。近50年来,平均每年沉积在两条林带前后60m范围内的泥沙占小流域总泥沙沉积量的18.8%;在100年的时间尺度上,平均每年沉积在林带前后的泥沙占流域年泥沙总沉积量的7%左右。在50年和100年的时间尺度上,小流域的泥沙输移比分别为53%和78%。  相似文献   

7.
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风洞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田防护林是有效降低作物风沙灾害的重要屏障,而目前防护林研究多围绕单个林带及林网,缺少对多层林网与单林带防风效应差异的整体认识,故本研究选取3种不同行数林带配置(4、6和8行林)3层林网,在3种风速下(8、10和14m/s)进行风洞模拟,研究多层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及防风效应差异。结果表明:1)林网与单林带流场差异主要表现在林带以上高度,近地面风速差异相对较小。另外,随水平距离增加风速恢复方式不同,林网上下同步恢复,呈平行状;而单林带自上向下逐步恢复,呈阶梯状;2)随着风速增加,单林带防风效应变化较小,林网后略减小,较单林带的效应增量呈减小趋势,在8、10和14 m/s风速下分别为7.99%、3.05%和2.38%。3)4行林林网配置综合防风效应最佳。随着林带行数增加,单林带和林网防风效应均先增大后不变,且林网后多出的效应增量变化趋势也相同,在林带为4、6和8行条件下分别为6.29%、7.99%和7.65%。因此,随着集约化和精准化农业推进,在进行防护林配置时,应从农田林网的整体效应进一步定量,减少林带冗余,实现作物经济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木麻黄防护林基干林带更新改造与降风效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木麻黄基干老林带,分别采取不同采伐面积进行更新改造.结果表明三种不同面积(20m×20m、20m×30m、30m×30m)采用木麻黄惠安1号优良无性系、挖大穴、下客土拌磷肥、雨天造林等配套技术更新改造效果较佳.6年生时平均树高已达7.9m,超过木麻黄老林带平均5.8m的高度.但新林带受风害程度随采伐更新面积增大而加剧.试验还表明,木麻黄新林带20m×30m处理,明显比其它3种处理降低风速提高0.9%~2.5%.老林带更新不仅成功,而且都具有较好的降风效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不同混交模式防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在福建东山赤山防护林场对不同模式混交林中湿地松的光合特性进行野外测定,结果表明湿地松的CO2补偿点为163 μmol/mol,羧化效率为0.0171,暗呼吸速率为0.28μmol/(m2@s),光补偿点为40 μmol/(m2@s),光饱和点为1 100μmol/(m2@s);湿地松林冠下层和林冠上层的净光合作用日变化均呈双峰曲线,且林冠上层叶在光合作用过程中起着主要的作用.在营造湿地松-木麻黄的带状混交林时,为了提高湿地松的光合效能,湿地松带的行数应不少于3~4行;对稀疏木麻黄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光合效能的研究表明,在郁闭度小于0.28的稀疏林带下套种湿地松,可作为老林带更新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0.
采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于2004年4—8月对内蒙古毛乌素沙地新疆杨牧草防护林内风速(V)、净辐射(Rn)、空气温度(Ta)及相对湿度(RH)等小气候要素进行多点连续观测和分析,以期为毛乌素沙地牧草防护林的构建提供一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测点与林带距离的增加,防护林内风速和空气温度呈现"倒抛物线"型变化趋势,净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呈现"抛物线"型变化趋势.与旷野相比,防护林内平均风速降低了12.19%,且越是大风天气,林带的防风效应越明显,净辐射减少了28.25%,空气温度增加了4%,空气湿度增加了7.81%.  相似文献   

11.
防风网作用效果的风洞实验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某钢铁集团即将建设的大型堆料场为背景,运用平面风速传感器和丝线流动显示方法对料场防风网的作用效果进行了评估,得到了料场在3个主导风向下的基本流动形态。实验结果表明建设防风网将使来流风速明显降低,最多可达80%。但由于开孔率偏低,在料场内部会造成大尺度的涡结构。因此有必要对防风网的设计做进一步的优化。本文结果同时也说明由于地形等因素的影响,防风网的实际效果应结合堆料场的具体条件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讨论了在中性施胶过程中松香酯施胶剂的结构与施胶性能的关系,分析了松香酯施胶剂组成比例和松香酯结构对施胶性能的影响,以及松香酯的施胶机理.结果表明:松香酯中性施胶中松香与松香酯的配比对施胶性能有重要的影响,松香与松香酯的最佳配比均为40%~50%.进一步研究马来松香加合物含量对中性松香胶乳液性能的影响,得出了使用7%的马来松香加合物施胶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3.
进行了从菜子油中提取磷脂方法的研究。试验证明,菜子油水化脱磷的加水量为0.85%~1%,水化温度为70℃~80℃,水化时间60min,搅拌速度80r/min,第一次萃取加丙酮为10∶1,萃取时间为30min,制取磷脂得率较高。试验还证明,以直接用含50%水分的粗磷脂加丙酮萃取效果较好,去油磷脂得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一天一次的土壤呼吸测定方式可能会引起结果的偏差, 为了估计这种偏差以及确定土壤呼吸测定的最适宜时间, 2011年6?8月在河北省塞罕坝地区开展4种植被类型(森林、灌丛、草原和草甸)、13个群落类型土壤呼吸速率日动态以及土壤表层10 cm温度和气温的同步测定。结果表明: 在一天内不同时间进行测定, 可导致土壤呼吸速率偏离程度在-26%~68%; 森林在一天内不同时间进行测定, 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距离日平均值的偏离<10%); 草原和草甸通常在早上7:30-10:30和下午17:00-19:00进行测定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较小(距离日平均值的偏离<10%)。土壤呼吸速率的日变化与土壤温度和气温的日变化密切相关。研究表明, 如果忽略土壤呼吸的日动态, 将会对土壤呼吸速率的估算带来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港内波高分布特征及有限风区内风作用对波高的影响。【方法】以某码头工程为例,结合MIKE 21BW波浪模块及小区风成浪计算公式对港内波高进行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计算组合中,W向、WSW向风作用下,港池西侧斜边岸线及西侧岸线前沿水域受岸线遮蔽的影响,波高相对较低,而湾底及东侧岸线前沿受外海入射波影响较大,波高相对较大。风作用对港内波高有一定的影响,W向风作用下,风浪对湾底岸线及东侧岸线前沿各观测点波高的贡献分别为9%~15%及12%~15%,WSW向风作用下分别为13%~35%及16%~41%。【结论】风作用对有限风区内波高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PCR-DGGE用于浓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分析的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对浓香型大曲微生物群落的PCR-DGGE电泳最佳变性剂梯度范围、电泳时间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细菌DGGE电泳最佳变性剂浓度梯度为35%~55%;而真菌DGGE电泳最佳变性剂浓度梯度为30%~50%。通过时间进程法得出最佳电泳时间为16小时。运用此优化后的PCR-DGGE技术对不同时期曲药微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获得了较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分布的疏林类型众多,除了在热带分布的疏林(或稀树干草原)外,还有温带阔叶疏林和温带山地针叶疏林两种生态系统,具体包括榆树(Ulmus pumila)疏林、天山云杉(Picea schrekiana)疏林、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疏林、杜松(Juniperus rigida)疏林、樟子松(Pinus sylvestnis var. mongolica)疏林、西藏落叶松(Larix tibetica)疏林、亚东冷杉(Abies densa)疏林、巨柏(Cupressus gigantea)疏林、大果圆柏(Sabina tibetica)疏林、滇藏方枝柏(Sabina wallichiana)疏林、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疏林、大果红杉(Larix potaninii var. macrocarpa)疏林、西藏柏木(Cupressus torulosa)疏林、密枝圆柏(Sabina convallium)疏林、长叶松(Pinus roxburghii)疏林、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疏林、川西云杉(Picea likiangensis var. balfouriana)疏林、黄榆(Ulmus macrocarpa)疏林、臭椿(Ailanthus altissima)疏林等生态系统类型,疏林生态系统(或疏林植被)应该是介于森林和草原(或灌丛)之间的一种过渡的植被类型,是一种地带性植被类型.疏林的分布是系列生态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决定因子是水分.在中国大陆,沿纬度梯度从低到高的地带性植被应为雨林、季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疏林、灌丛或草原,从东到西沿经度梯度依次为(阔叶和针叶)森林、(阔叶和针叶)疏林、草原、荒漠.在高原地区,沿海拔梯度的分布从低到高主要是森林、疏林、灌丛、草原或草甸.与森林、灌丛和草原相比,疏林的分布面积相对较小.中国疏林的分布区域大体位于农牧交错带地区,即从森林到草原过渡的地区.对疏林成因的理解,有利于区域生态恢复措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正>用二层模式下的斜压波模型,讨论了山地林区垂直风速切变对波动不稳定的影响,指出这是山地林区降水随高度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林区透风结构的变异,林区所形成的垂直风速切变是不同的:大范围紧密结构的原始林区形成的切变较强,降水增加较明显;稀疏林区形成的切变较弱,降水增加就不显著。对原始林区的大面积皆伐则导致林区降水减少,生态平衡失调。  相似文献   

19.
嫩江干流防浪林消浪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嫩江干流防浪林影响因素对消浪效果的影响,合理设计防浪林优化布局,以东阳堤防为例,利用消浪性能计算公式,选取防浪林排列方式、行株距、树干半径、树冠半径、宽度、刚度作为影响因素,研究其对消浪效果的影响,并进行定量计算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棵数相同时,等边三角形排列方式的消浪效果最好;在不影响泄洪的前提下,防浪林的树干半径、树冠半径、宽度越大或行株距越小时,消浪作用越强;相同宽度下,刚性植物的消浪效果比柔性植物好,且消浪时间更持久;东阳堤防适合营造以刚性植物为主的防浪林,行株距为1.5~2 m,以宽度30~50 m为宜,刚柔混合,且当柔性植物高度大于刚性植物树冠最低处时,消浪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从南方红豆杉针叶中提取分离紫杉醇,重点考察了萃取条件对紫杉醇提取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用含水10%~15%的乙醇为夹带剂,且夹带剂与CO2流体的体积比为0.12时为最佳萃取溶剂;萃取压力30 MPa,萃取温度50 ℃,时间2 h为最佳萃取条件.最佳条件下萃取率可达93%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