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9 毫秒
1.
《青年科学》2008,(5):7-7
为了预防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或瘟疫流行等可能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难,欧洲宇航局的科学家们有一个终极设想——到月球上建立"月球方舟",为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建立"备份"。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已成为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最为热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是地球生命经过几十亿年发展进化的结果,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具有巨大的价值,且某些价值尚未被人类发现或利用。介绍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现状,从自然、人为因素和制度等方面重点分析了物种减少的主要原因,提出了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据英国《每日邮报》报道,逾100位科学家和宇航员等人近期共同签署了一项联合声明--"100X小行星声明",呼吁全球各界对可能碰撞地球的小行星给予高度关注,加快搜寻并尽快建立小行星防御机制.虽然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报道并不鲜见,但人们往往认为它太过遥远,科学家却严肃指出,小行星撞击地球并非天方夜谭,应该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灾难发生.如果地球遭遇小行星碰撞袭击,将给人类带来灭顶之灾.  相似文献   

4.
牛福生  郭爱红  田春永 《科技信息》2009,(27):I0320-I0320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列称为全球最主要的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它除了向人类提供大量食物、原料和水资源外,还具有重要的环境调控功能,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物种资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重点对影响湿地生态系统演化的因素进行了论述。湿地的演化主要表现是湿地的退化,分析表明,影响湿地演化的原因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双重作用。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水文环境、土壤环境的改变以及植物、气候的影响;人为因素主要包括超载过牧、滥挖乱采活动和人口增加。  相似文献   

5.
科学家欲在月球打造"末日方舟"6500万年前的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绝。许多科学家相信,一颗巨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或一场失去控制的核战争,也可能足以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假如人类文明在这种"末日式"灾难中被摧毁殆尽,即使地球上仍有少数幸  相似文献   

6.
月球方舟     
1.为了预防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或瘟疫流行等可能给地球带来的毁灭性灾难.科学家们设想在月球上建立专门的“月球方舟”,为地球物种的DNA样本和人类文明建立“备份”。  相似文献   

7.
陈丹 《前沿科学》2014,(4):83-83
<正>大约40亿年前,地球上开始出现早期生命。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理论认为,是陨石或小行星等地外天体的撞击触发了关键的化学反应,从而产生了一些与生命有关的物质。现在,捷克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重演了这一过程:他们利用激光轰击黏土和化学物质汤,模拟一颗高速小行星撞击地球时的能量,最终生成了构建生命的至关重要的基本组件——形成RNA必需的4种碱基。研究人员在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  相似文献   

8.
生命起源与演化是世界十大科学之谜之一.在地球历史中曾发生过多次重大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突变[1-2],部分是由于地外因素,如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地球生态系统的灾难性破坏与恐龙等的灭绝,但更多的是由于地球自身环境的变化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海陆生态系统,从而导致地球生物的消亡[3-4].  相似文献   

9.
“红色名录”,再敲警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9月28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物种生存委员会(IUCN/SSC)正式公布了《2000年受胁物种红色名录》(The2000 IUCN Red Listof Threatened Species)。这是对1996年“红色名录”的再修订。不难发现,名录又发生了许多变化:更多的野生生物被列入了这个名录,更多的物种走近了灭绝的边缘,它再次为人类敲响了警钟! 当今,保护自然、保护野生生物的呼声日益高涨,但是谁能够说清楚包括野生生物在内的自然资源的现状呢?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自然保护组织——IUCN,不遗余力地做着一项艰苦卓绝的工作:组织编写和发布一个冗长的名单,即“红色名录”。许多知名的生物学家对地球现存生物种类做了预测,综合他们的资料,估计全球现生生物物种为1300万~1400万个,但是得到科学命名和描述的仅有175万个。显而易见,有种类繁多的物种还不被人所知,而人类的认知速度又远远慢于物种的灭绝速度。我们不否认物种的衰退有其自身的因素,但当今的物种灭绝已不仅仅是自然消亡的问题。因为在人类活动影响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对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最新研究表明,地球可能早在44亿年前就已经存在生命,这比以前认为的要早数亿年。尽管地球形成于46亿年前,但许多科学家认为,在地球形成后的7亿年间,由于小行星连续撞击,特别是39亿年前一次非常密集、剧烈的小行星撞击,地球表面因撞击产生的热量而完全熔化,原始生命无法在这种恶劣环境中诞生。  相似文献   

11.
论我国持续发展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存在的生态复合体的多样性和变异性,它包含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及其组成部分在生态、遗传、社会、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娱乐和美学等方面具有广泛的价值,对生物圈生命维持系统的进化和保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构成危害的发展。世代之间的公平性原则是持续发展的核心之一,它要求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选择空间不被缩小。持续发展实质上是以自然资源持续利用为前题的发展模式,人类在地球上  相似文献   

12.
挪威政府2月9日公布了“世界末日地窖”的最终建造计划,这里将保存全球已知的所有农作物种子。即便地球遭遇了核战争、小行星撞击、气侯剧变海平面上升等致命的“末日危险”,劫后余生的人类仍能靠“绿色希望”生存下去。  相似文献   

13.
小行星撞地球真的发生了,就在北京时间10月7月10时43分.这完全不是开玩笑。小行星2008 TC3成为了首颗人类在撞击发生前即观测到的小行星。撞击发生在非洲东北部的苏丹.当时苏丹正是清晨5点43分。如果有人目击的话.应该会看到天空中出现巨大的火球.  相似文献   

14.
小天体撞击地球,诱发环境与气候灾变,导致大量生物灭绝的研究,是80年代地球科学、空间科学与天文学共同关注与探讨的前沿课题,尤其是对6500万年前白垩纪末恐龙及其他物种大量灭绝的事件研究,在世界的科学界掀起了一股强劲的狂澜。  相似文献   

15.
有关恐龙灭绝的原因历来说法不同。一个国际研究小组3月5日报告说,根据他们广泛收集的多方面证据以及计算机模拟分析结果,恐龙等白垩纪末期的生物大灭绝,是由于一颗小行星撞击地球所致。  相似文献   

16.
保护物种的意义地球上自出现生命以来,历经了约35亿年的漫长的进化过程,到现今生存着约500到1,000万种动、植物及微生物.在过去的地质年代里,有更多的物种已经自然灭绝,而新的物种又不断分化形成.自从人类在地球上出现以来,生物种的进化,除了自然因素以外,还受到人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指生态系统与生态过程所形成及所维护的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条件与效用,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食品、医药及其他生产生活原料,更重要是的是维护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支持系统,维护生命物质的生物地化循环与水文循不,维持生物物种与遗传多样性,净化环境,维护大气化学的平衡与稳定,生态系统服务于对于地球的持续使用和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一颗原行星撞击原太阳发生链锁大爆炸,所形成的不稳定的小行星序列,按能量相似律运行,随轨道的降低撞向地球发生爆炸,强大的冲击波作用造就了地球和生物演化的节律.  相似文献   

19.
陈然 《世界博览》2011,(8):14-14
2036年或2071年有可能遭遇小行星撞击 "如果一个小行星的轨道稍微偏离一点,就会让恐龙再灭绝一次,当然了,这次的恐龙是我们(人类)。" 电影《绝世天劫》描述美国太空总署发现了一颗接近德州大小的小行星,正朝地球的方向而来,并且将会在18天之内撞上地球。为了阻止陨石造成人类的毁灭,太空总署想出的方法是派人登陆陨石的表面,并钻洞贯穿至陨石的中心,再放入核弹引爆,  相似文献   

20.
《青年科学》2013,(4):8-12
短短两天,先是一块陨石坠落俄罗斯境内,引发上千人受伤;后是一颗小行星飞掠地球,热无数人虚惊一场。地球感觉“亚历山大”!不过,美、欧、俄等权威航天机构纷纷表示,这两者实际上并无关联。尽管这样,这一巧合却激起了全球对与靠近地球陨星及小行星的浓厚兴趣,同时引发人类对地球安全的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