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深空探测指人类航天器离开近地轨道、进入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对地球以外天体(月球及以远天体)或空间环境开展的科学探测。2018年,国际深空探测叠彩纷呈:中国“嫦娥四号”成功实现国际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并将开展巡视勘察;美国“洞察号”探测器登陆火星;向太阳系空间进发,朝向日心方向,欧洲空间局和日本合作研制的BeipiColombo探测器正飞向水星、美国“帕克号”探测器开启“史诗级”旅行去“触摸太阳”,远离日心方向,“新视野号”成功飞掠柯伊伯带的小行星“天涯海角”、“旅行者2号”突破日球层顶;美国“奥西里斯-REx”和日本“隼鸟2号”顺利抵达各自目标小行星执行采样任务。2018年,月球表面存在水冰、火星发现有机分子、太阳系边际再抵近等发现或突破对于探寻生命起源、太阳系起源和演化,拓展人类知识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天文设备和科学研究两大方面,回顾了2020年天文学热点事件和研究进展。在这一年,火星正值大冲之年,火星探测迎来新高潮,“嫦娥五号”成功实现月球挖土,“老将”阿雷西博望远镜宣告“退役”,“中国天眼” FAST接过接力棒,在揭秘快速射电暴产生机制方面做出贡献,LIGO/Virgo引力波探测器硕果累累,明亮的新智慧星划过北半球的天空,金星生命信号引起学界争议,eROSITA和盖亚卫星分别绘制了新的银河系精细地图等一系列天文事件精彩纷呈,重大发现层出不穷。  相似文献   

3.
 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热点竞相涌现。聚焦非载人航天,按空间天文、日球层物理、行星科学、空间地球科学等学科领域,梳理了各国空间科学任务的年度重要代表性成果,并对多个空间天文、日球层和行星(含月球)深空探测任务的工程成就和科学回报进行了归纳,包括但不限于人类航天器首次进入太阳大气层、太空台风可能影响地球空间天气、20亿年前玄武岩样品完善月球演化历史、火星地震探测揭秘其内部结构、星际空间发现等离子体波发射、深空望远镜再绘银河系结构图等。面向未来,欧洲空间科学“远航2050”规划、美国科学院2020年代天文学10年调查等给出的战略研判令人关注。尤为重要的是中国空间科学持续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悟空”科学数据正式公开,“慧眼号”“嫦娥五号”等科学任务助力空间科学家再度产出一批世界级原创成果。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2021年全球空间科学重要进展、美欧俄中等国家和地区组织最新空间科学重大发展战略和规划、新发射的空间科学任务平台和新选定的未来任务。盘点了“帕克太阳探测器”首次飞越日冕,“洞察号”揭示火星内部结构,阿联酋、中国、美国探测器齐聚火星,美国绘制天文学和天体物理学发展路线图,欧洲确定2035-2050年大型空间科学任务科学主题,中俄发布国际月球科研站路线图,“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成功发射,中国成功发射太阳探测科学技术试验卫星和可持续发展科学卫星,美欧批准新的金星探测任务等重大成果和事件。  相似文献   

5.
 深空探测是空间科学探索与发现的重要方式之一。2019年全球在轨工作的深空探测任务有29个,皆为非载人航天任务,主要开展了月球、火星和小行星等的探测、深空太阳观测及日-地L1点空间天气监测和L2点空间天文观测。在纪念人类登月50周年之际,美国加快推动重返月球的阿尔忒弥斯计划,中国嫦娥四号任务着陆器和玉兔二号月球车对月球背面的就位探测和巡视勘察陆续产出一批国际关注的科学成果。美国新视野号任务飞掠柯伊伯带小天体“2014 MU69”的首个科学成果揭示了该“接触双星系统”的发展、地质与构成。日本隼鸟二号任务完成对“龙宫”小行星的两次采样探测、启程返回地球。除了“史诗级”的太阳探测帕克号任务,被“遗忘”在L1点的多个超期服役的空间天气监测科学任务如SOHO、WIND等表现依然稳定和出色。2020年,人类将迎来探测火星的新发射窗口,中国、美国和欧洲等即将实施的多个火星任务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6.
 2006 年1 月19 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发射了探测冥王星的“新视野号(New Horizons)”飞船。当“新视野号”出发时,冥王星还是与地球平起平坐、风光无限的太阳系第九大行星。而发射之后仅仅7 个月,冥王星居然因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的一纸决议,被逐出了行星队伍,降级为矮行星,成为国际天文联合会天体数据库中第134340 号小行星。  相似文献   

7.
 2016年,地球科学的各分支学科均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呈现出“传统地球科学”向新一轮“地球系统科学”转变的特点。遴选了全球变暖趋缓及其影响等研究热点和最新发现,回顾了2016年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事件,并分析了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2016年,科技工作者在各自的领域发出众多评述性或意见性的深刻“声音”。本文围绕引力波、“悟空”暗物质探测卫星、“墨子号”量子通信卫星、转基因等热点科技话题,摘选部分重要的科技界“声音”,分为科技创新、基础研究、大数据、人工智能与转基因技术5个主题,其中基础研究包含引力波、暗物质、量子技术、对撞机4个部分。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科学仪器研究倍受科学界关注。作为连接科研对象和科研工作者桥梁的科学仪器,一直被视为科学革命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1]。古代中国对天文学做出的重要贡献是毋庸置疑的,而大型天文仪器对推动天文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古代天文仪器的研究应该得到重视。“管窥天”最早出自《庄子·秋水》篇,后人用“以管窥天,以锥测地”形容一个人见识很少,只能看到事物的局部。早期的古代天学家正是用这样的管子来观测瞬息万变的天象的。“窥管”其实可以说是早期大型天文仪器的雏形。从“管”的演变加以考证和分析将更有利于我们理清古代天文仪器的发展脉络、了解其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下,于2013-2019年期间,分别运用载人或遥控深潜器,针对南海深海盆中的部分海山开展了4个科学探测航次,在南海首次发现了大面积的高丰度铁锰结核分布区、“南溟”古热液区和惊人的冷水珊瑚生态林。这些发现不仅为深入认识南海不同时空尺度演化的复杂过程及相互作用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还探索实践了中国海洋高新技术发展与前沿基础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并相互促进的高效创新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1.
利用Jellium模型,根据量子统计理论讨论了致密天体的格林函数,得出的结果对一般致密天体可能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2.
通过数学模型研究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问题,得出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概率公式.通过数学公式反映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有关规律.  相似文献   

13.
飞船与行星间的机械能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运用权械能流的观点,计算了宇宙飞船途径行星时所摄取的能量,并给出使飞船获得最大加速的条件。此外,文中还指出,天体之间的机械能流可能是太阳系中天体碰撞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航海模拟器中星空视景的建模与仿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完善航海模拟器视景库,提高三维视景的逼真度,在视景系统中添加对星空天体运动的仿真.采用FK5星表数据进行数学建模,以航海模拟器中实时获取的系统时间和观测经纬度为参数,计算天体在第二赤道坐标系中的位置;根据球面天文学的知识,进行坐标转换,获得天体相对于观测者所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坐标;由太阳和月球间的相对位置决定月相,利用得到的计算结果进行星空视景的绘制,并将程序集成到航海模拟器视景系统中,实现场景漫游.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实现的星空视景符合航海模拟器的精度要求和虚拟场景中漫游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天文定位是一种重要的导航定位方法,灭体的位置是天文定位至关重要的一个数据.针对传统的查表求恒星视位置的原理和方法的缺点,对天球坐标系、天体视运动、天体力学、球面天文学进行研究,介绍了一种新的适合计算机自动定位的求恒星视位置的方法,给出了一些重要的数学模型实际的研制结果,表明了这种方法的准确、高效性.  相似文献   

16.
等离子体中磁场的本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体磁场的起源问题是天体物理中十分重要的课题,现有的发电机理论还不足于对此做出完全的解释.对于天体而言,电流是产生磁场的唯一途径.基于基本的经典物理学,提出了等离子体中磁场产生的本质,并就太阳表面小尺度磁场的产生给出了定性解释.  相似文献   

17.
天体距离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太阳系和其它星系内天体之间距离的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太阳系天体运动规律,建立以地心为圆心,黄赤道交线为Z轴,Z、Y轴平面为黄道面的直角坐标系。通过单位圆到余弦函数的变换,具体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相对位置变化。将太阳系天体对地运动分解成其对地心的波动和自转运动,并推导出太阳、月球、七大行星相对于地球的理想波动运动方程,分析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式螺线运动,并给出螺线要素,指出实际运动时的修正方法.以从角度的周期性变化描述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位置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球的波动、自转和波动式螺线运动轨迹。呈周期性变化;天体相对于地球的螺线运动轨迹与太阳系天体、地球上某参照点间的绝对距离无关,只与太阳系天体的对地心的横向幅度(距离比值)、角度、地球自转角度、黄赤道夹角相关。最后对太阳直射点进行分析,并用计算机模拟五大行星对地球波动运动方程曲线,且对此进行了叠加。叠加结果表明,太阳系天体对地某点波动呈周期性变化,说明文中推导与分析正确。  相似文献   

19.
根据光速不变原理,论述了天体引力作用中不必要超距作用,保证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引入“引力场”概念能保证两个天体和它们的引力场系统的动量守恒。  相似文献   

20.
采用后牛顿近似方法讨论了Reissner—Nordstro¨m度规场中光子轨道的引力偏转,给出了电荷量Q对光子偏转角度的影响,当电量为0时所得的一阶、二阶修正项与不带电天体的结论一致,该课题对于研究荷电天体的引力效应以及黑洞的奇异时空性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