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浅论孔子的勇德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不惧、果断和坚毅是勇德的基本内涵,见义勇为、知耻改过以及持节不恐等,则应当成为"勇"在现代社会的主要实践内涵.弘扬和培育勇德,不仅有利于提高个人修养,促进个人事业成功,而且有助于发扬人道,匡扶正义,净化社会风气,推动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2.
孔子理想人格思想对当代行政人格塑造的启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行政人格系统功能的发挥依赖于行政人格三维度——知、情、意发挥各自的功能并和谐统一于人格结构中。“仁”、“智”、“勇”作为孔子理想人格的三大构成要素,为当代行政人格的塑造提供了重要的借鉴价值。汲取“仁”、“智”、“勇”人格三要素的精髓,赋予孔子人格思想新的时代内涵,以培养行政人员人本的道德情怀,建构和谐的智能结构和培育勇敢的意志品质。  相似文献   

3.
孔子认为德性是情感受到教化所产生的一种优良的品质,并由此建构起其德性理论.拟从传统与生活两个层面,通过对"智"、"仁"、"勇"三达德和忠恕之道的分析,阐述孔子德性理论.  相似文献   

4.
当前在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自然会想到儒家思想。孔子在他的代表作《论语》中有190次提到“仁”,是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追求和精神境界,也是处理人际关系使之和谐,协调,达到社会和谐、个人幸福的最高道德理想和道德准则。“仁”的思想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对当代大学生仁爱精神的培养和道德素质的全面提升具有重要价值。一、儒学思想“仁”的含义。在儒家哲学中,这种内在价值就是“仁”。“仁”是一种道德情感,也是一种道德理性。关于“仁”的学说,有不同层次、不同方面的内容。它有丰富的价值内涵,仁是人的最高德性,是从天地“生生…  相似文献   

5.
黄善勇 《海峡科学》2009,(10):89-91
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学说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内涵极为丰富。“仁”的思想是孔子儒家学说最富有特色的重要精髓,在孔子思想学说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和思想观念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儒家经典《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在《论语》中,“仁”字出现多达109次。历代研究者都很重视对“仁”的基本涵义的探求。但孔子始终未详细阐明“仁”的基本涵义,以至后人见仁见智,凭借自己的理解,对“仁”做出种种解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6.
孔子与耶稣在世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作为东西方伦理的核心观念和根本原则,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特殊曲文化精神与文化性格。二者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一定的共通性,但在神与人的层面上,又有着极大的差异性。比较孔子的“仁”与耶稣的“爱”,诠释其内在的价值,辨析其德性的差异,挖掘其合理的因素,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以及重新构建现代人际关系都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孔子的人格学说,是孔学体系中最有现代价值的理论。孔子人格学说的直接历史渊源是发达的周文化;孔子继承和完善了周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和人道主义;孔子人格学说依“人”、“禽”之辨,“人”、“民”之辨,“君子”、“小人”之辨为梯阶,最后达到“仁”、“知”、“勇”的理想人格境地;孔子的人格学说在回应未来世纪的“文明冲实”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优势;若能加入西方人格学说中的“情”、“意”因素,将形成较为完善的人格模式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叶以来,德性伦理学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复兴运动,在此背景下,国内外诸多学者也从中国儒家伦理思想中挖掘德性资源。朱熹作为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其伦理学说中蕴含着丰富的德性思想,如果说“理”是其宇宙论的核心,那么“仁”就是其道德学说的核心。朱熹的仁学德性思想,远承孔孟以爱说仁,近绍程颐性理言仁,后启阳明感应论仁,在中国德性伦理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和推陈出新的深远影响。朱熹通过“理一分殊”和“生仁互通”建构了仁学本体论,通过“明德见性”和“性体情用”彰显了仁德的内在性,通过“爱有差等”和“反身而诚”体现了成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9.
郭冰 《奇闻怪事》2011,(12):40-43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专家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性与实践指导性。传统文化逐渐受到众人的关注。然而,在一片热阉繁盛的孔子文化盛事下,我们是否真的理解了孔子教书育人的苦心和“以礼治国”“以仁为纲”的思想精髓?“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论语》中有105处谈到“仁”,集中体现了孔子如何做人的思想。孔子的“仁”主要强调自身的修身养性和对他人的爱。我们不仅仅把孔子看作是一个“古代学术名人”来崇拜,当作一枚古典文化勋章来佩戴,藉以标榜自我的素养与内涵。我们应该更深刻地理解孔子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贡献。在教育领域里,孔子因材施教、有教无类等思想在今天看来依然闪烁着智慧与仁爱的光芒。孔子那种对教学执着的追求是难能可贵并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的。从教育的视角来理解《论语》,我们就会领悟到孔子智慧中的个体价值,以及孔子尊重个体、弘扬主体,最大限度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良好愿望。“泛爱众,而亲仁”,孔子这种高尚的道德思想,在这个飞速发展的经济时代更具有涤化人浮躁心灵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今学者一般从伦理的角度去理解、解释“仁”,认为“爱人”是仁的核心。其实“仁者爱人”不是一般道德意义上的爱人,它着眼于政治与民众的关系,要求统治者为政爱民、富民、惠民、教民;节约开支,役民而不伤民。“仁者爱人”是孔子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既是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也是孔子对殷周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同时还是稳定春秋社会秩序,安抚人心的措施。分析“仁者爱人”的内涵,有利于正确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对当今和谐社会方略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仁”作为伦理范畴是春秋时才产生的。但是把“仁”作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则始自孔子。孔子论仁,实为数不多,整部论语才数十处。孔子主动论仁,为数就更少,“子罕言利与命与仁。”(《子罕》),整部论语才二、三十处。但仅此,已足见“仁”在孔子伦理思想体系中的位置了。也就是说,不管是从逻辑归纳出发,还是由内在的逻辑考察出发,我们都可以看出:“仁”是孔子伦理思想体系的核心。  相似文献   

12.
孔子思想由“礼”起,进至“仁”、“义”,它以“仁”为核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是孔子对“仁”的界定,实为“仁”的主要含义。这是一种超越了“礼”和“义”的大公境界,是最高的“德”。而“忠恕”之道是达成“仁”德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孔子的“仁”,其思想内涵非常丰富。一部《论语》中,讲到仁的地方有109处(见杨伯峻《论语译注》附《论语词典》),其中,达到“仁”的一条重要的道德标准是“忠”。《论语·里仁篇》记载的一段孔子与曾子、曾子与门人的对话,说出了“忠”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 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可见“忠”是“夫子之道”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忠”的念义,主要是指下对上,尤其是指臣对君的一种全心全意竭尽最大努力的态度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篇)也指对一般朋友尽心尽力的态度,如“为人谋而不忠乎?”(学而篇)尽“忠”的最高境界无过于献身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篇)但是对孔子说的“杀身成仁”的理解,却被许多人在很大程度上  相似文献   

14.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音乐家,也是儒家礼乐思想的奠基人,他精通音乐,从中领悟人生,并将其作为教化民众向善的手段,孔子认为礼乐的核心是“仁”与“和”。本文试从“仁”与“和”的角度分析探讨孔子的音乐思想。  相似文献   

15.
作为儒家创始人的孔子,他的人格理论不仅奠定了儒家理论的基础,并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孔子讲"仁",要求君子要以"仁"为价值原点;作为理想人格的君子要内外兼修,不断学习,以"安天下"为己任。这些构成了儒家理想人格的内涵——内圣外王。  相似文献   

16.
教育思想的形成与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现状有着紧密的联系。本文着重从“六艺教育”、“勇”的态度、“养生之道”、“娱乐活动”四个方面阐述孔子的体育思想。  相似文献   

17.
孔子“正身”思想是孔子“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身”与“正人”的关系上强调“正身”为先,发挥道德主体的能动性、主动性和自觉性,通过内省、克己、恕的途径,达到“从心所欲,不通知”的理想境界。这种道德修养方法已成为儒家的传统,对当代社会仍然有借鉴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孔子前,“君子”含义不固定,不确指,与德行好关联不紧,不具道德评判色彩。“君子”既指天子诸侯,也可指丈夫男性情人,德行可好可坏。孔子第一次全面地以具体的道德规范──仁、义等十余种内在品质与恭、庄等八种外在仪表两层面充实了“君子”的内涵。“君子”由偏指地位尊贵转向德行高尚。基于此,孔子评判历史、当代人物,教育、培养学生做“君子”,最终行君子之政于国。分析先秦诸子言说,“君子”是孔子为儒家树起的一面旗帜,承载了重构社会新秩序的职能。  相似文献   

19.
“君子”和“新民”分别是孔子和梁启超提出的理想德性人格。这两种理想人格,在提出逻辑、内涵体系、政治命运等方面,既具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之所以如此,在于他们所处的时代和各自政治理想各有异同。我国当前的公民道德建设,要借鉴他们的思想逻辑,对其思想加以批判和继承,避免走向极端。  相似文献   

20.
朱亮 《科技资讯》2014,(31):248-249
孔子是中国的大圣人和至圣先师,他的"仁"是儒家学说的核心,对中华文化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思想、价值取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也具有十分重大的价值。该文以孔子伦理思想中的"仁"思想为研究对象,从概括孔子"仁"思想形成背景入手,在分析孔子"仁"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孔子"仁"思想在构建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