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在主义者认为心理内容本质上是一种关系属性,它依赖于意向心理状态持有者所处的环境。在当代,普特南以孪生地球思想试验表达了意义不在头脑之中的外在主义理念,而柏奇的社会外在主义则更加深入地分析了心理内容或意义中所渗透的社会因素。然而,面对因果相关性、自知以及空概念的难题,外在主义者却难以给出令人满意的回应。  相似文献   

2.
知识论析取主义是当代知识论的新思潮。该理论汲取了知识论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元素,并且以此为基础尝试解决知识论的一些核心问题。新恶魔论题是外在主义理论面临的一个巨大难题,因此该论题也不可避免地会成为知识论析取主义要面对的问题。基于行动哲学中对行动理由的讨论,在知识论领域也可区分出辩护性认知理由、动机性认知理由和解释性认知理由。在此基础上,知识论析取主义者获得了回应新恶魔论题的一种方法。在回应怀疑论攻击的过程中,认知行为与认知结果之间的规范性关系也得到了更深入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外在主义和第一人称权威的冲突,戴维森提出一种历史外在主义,强调个体历史对心灵内容的重要性。它的强解读把个体历史当成会被个体自身忽视的外在对象,依旧贬损第一人称权威。弱解读则主张个体历史是彻底解释的参照而非某种对象,没有上述问题,但是面临以下困境:首先,在割裂行为与历史的沼泽人思想实验中,历史外在主义和彻底解释理论变得不可调和;其次,人格同一性作为历史外在主义的重要前提,往往存在争议。出路在于:摆脱二元对立的对象思维,回归彻底解释理论,采取历史外在主义的弱解读,并且舍弃割裂行为与历史或者存在人格同一性争议的思想实验,将适用范围局限于日常生活案例。  相似文献   

4.
传统的指称理论认为意向性是指称的关键,即意义内在于人的思想.对此普特南提出了反对意见,他通过孪生地球等思想实验来说明心理表征不是指称的充分条件,通过对其功能主义的反思,他认为心理表征甚至也不是指称的必要条件,他的"语言社会劳动分工"论揭示了意义的社会结构.他将人们的目光引向了社会、历史和文化对意义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倾向是事物的内在性质,这是讨论倾向问题的哲学家们通常的理论假定.自从麦基特里克对内在倾向论题提出挑战以来,倾向主义者不断为内在倾向论题进行辩护,他们论证外在倾向可以还原为或奠基于内在倾向.但是,这些辩护都不成功.事实上,内在倾向论题之所以具有吸引力,主要在于对倾向的因果性和可能性两种理解,然而这两种理解都不能排除外在倾...  相似文献   

6.
外在主义关于心理内容由对象和环境所决定、是存在的反映的观点尽管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在解释行为时却碰到了所谓的"因果作用的外在主义难题"。化解这一难题已成了心灵哲学中的前沿研究课题。德雷斯基以信息语义学为基础的关于心理内容因果作用的理论是多种竞争理论中的一种。由于它既有对心理内容发挥因果作用的可能性根据、条件以及具体行使方式的探讨,有对外在主义的副现象论威胁的化解,同时又有对内容因果相关性的方式的形而上学分析,因此既有心灵哲学的意义,有深化意识能动作用研究的价值,同时具有推进形而上学因果学说向深度发展的一般意义。  相似文献   

7.
内在主义认为一个人如果真诚地提出第一人称的规范判断,那么必然能够激发行为动机。外在主义通过VM患者的案例表明腹内侧额叶皮质受损的病患可以提出规范判断,但是没有任何行为动机,所以内在主义是不成立的。但是外在主义无法保证VM患者确实在实验中提出了真诚的规范判断,把SCR作为测量受试者动机的指标也很可能是一种误解,所以VM患者的案例并不能真正驳倒内在主义。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规范理论研究的旨趣具有理想性和超越性的特点,所以通过科学实验的方法只能帮助人们理解规范判断、规范行为产生的生理基础,并不能构成对该理论的直接反驳。  相似文献   

8.
改良的可靠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靠主义是当代知识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仍是当前讨论知识与确证的最主要对象和运用的最基本概念之一。自其出现、发展至今,可靠主义已经发生了转变。当前的可靠主义理论已经偏离了传统的外在主义途径,转而向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调和,甚至完全偏向内在主义。我们没有否认可靠主义转向的正确性和重要意义,因为知识的获得,必然要综合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如果把戈德曼以及阿姆斯特朗等人早期对可靠主义的论述看作传统阶段,或传统意义上的可靠主义,那么后来对可靠主义进行修正与发展则可视作改良的可靠主义。本文结合戈德曼新确证理论、格雷科的主体可靠主义、斯杜普的内在主义可靠论,探讨有别于传统的改良的可靠主义,并认为可靠主义尽管经历了变化,但"可靠性"、"过程"的内涵则一直在延续,所变的也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主体和对象,表现为"德性"或"特性"等。  相似文献   

9.
表征主义者认为知觉经验的现象性完全由表征内容决定。伯劳克反对这一观点,坚持现象意识还包含表征内容无法解释的其它因素,因此并不随附于或等同于表征内容。他的一个重要理由是,主体运用注意力于某个视觉知觉对象会产生不同于未运用注意力于同一对象而产生的现象性。也就是说,诉诸不同程度的注意力,相同的内容可以对应不同的现象意识。在近期的一篇文章中,伯劳克分析了一个关于注意力转换的视觉认知实验,他论证表征主义通常用于回应内容与现象性不一致的两种策略——"内容区分"与"错觉"——都无法解释实验中现象性的差异。本文将论证伯劳克对这一实验的解释不能成功驳倒表征主义。但表征主义者仍面临表征内容作为经验准确性条件的定义问题。  相似文献   

10.
传统本质主义认为包括物种在内的生物类的本质是一种内在属性,对于类的成员身份是充分必要的.当代生物学哲学家之间的共识认为这种内在本质主义是错误的,生物类的本质应该是外在的关系或历史属性.戴维特反对这种共识并辩护内在生物本质主义,他坚持一种多元的本质观念,主张生物类除了内在本质还包含关系或历史本质.他的多元本质主义具有更大...  相似文献   

11.
《夏小正》的语译和评估--与郭文韬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文韬的<试论〈夏小正〉及其天地人物的和谐与统一>是一篇研究<夏小正>中农业内容的论文.该文中关于<夏小正>经文的语译部分,经核对,有差错和误解的共计30条,有些差错是严重的.文章对其一一提出商榷,指出正确的语译和依据,并对某些经文的深刻含意做进一步的分析和阐发.该文还用现代农业生态学的观点对<夏小正>经文进行分析,认为<夏小正>具有天地人物和谐统一的思想,其论述言之无物,且概念错误.文章对<夏小正>经文作了统计分析,并以少数民族物候资料为对比、联系农业生产的纵向发展和地域分布进行深入探讨,希望有助于对<夏小正>的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12.
悖论性思想实验通过导出两难问题,致使科学理论发生革命性的变化,推动理论发生质的飞跃。伽利略的著名的自由落体思想实验便是悖论的典型。诺顿主张思想实验就是论据,他通过引入一个虚假的前提,以自由落体思想实验为例,将思想实验重构为一个论据,而布朗则坚持一种柏拉图式的思想实验的说明。事实上,无论是诺顿的论据观,还是布朗的柏拉图式的感知,他们对思想实验所作的说明都是存在问题的。协调论认为,伽利略的悖论性思想实验产生结论的相互矛盾的两个方面为一对相反解子,相反解子的提出,可有效地从逻辑上为伽利略的最终正确结论的得出找到合法的依据,与伽利略结论的得出方式完全相符。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对思想实验提出一系列重要且困难的问题,比如认识力问题和规范力问题.另一方面,通过揭示思想实验的论证结构,从逻辑上给出对思想实验的证成,消除相关的神秘主义和怀疑主义倾向,往往被看作理性主义广泛目标的一部分.以此为背景,论文就以下三个相关问题展开讨论:第一,思想实验与论证之间有怎样的关联;第二,怎样借助这种关联对思...  相似文献   

14.
近百年来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分科术语的演变,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学科分支迅速萌芽和发展,造成新学科名词发生率远超过传播率的局面.把握各学科的发展脉络,及时更新学科分类、介绍与推广科学新词的内涵,就成为创新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发生、发展和分科术语的演变,尤其是自20世纪70年代至今,新学科分支迅速萌芽和发展,造成新学科名词发生率远超过传播率的局面。把握各学科的发展脉络,及时更新学科分类、介绍与推广科学新词的内涵,就成为创新知识传播的重要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16.
认识复杂的地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复杂的地球"是现代科学和社会发展的直接产物.人类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地球,认识复杂的地球,必须更新我们以前所熟悉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科学家以建立"地球系统科学"入手对复杂的地球进行研究,而"地球科学系统思维方式"则是从哲学的角度展开思考.  相似文献   

17.
论理论思维与科学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论思维有概念、意象、意向和意念四大基本要素,有“所思的判断”和“能思的自证”两大品格,以及逻辑思维、虚拟思维、辩证思维三个基本层次;科学思维的基本内核是科学抽象,系统思维、层次思维、极点思维是科学思维在当代发展的新形式。在我国理论思维与科学思维至少发生了两次断裂。在科学倡明的今天,呼唤二者协调发展有着极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早期的科学编史纲领研究中,近代地学研究一直被视为科学与宗教冲突模式的典范;地学研究与宇宙论的分离被视为现代地质学诞生的标志。随着新的编史纲领的出现,早期地学史呈现出不同的面貌。英国17世纪博物学家约翰.雷的地球博物学具有反理论性与整体性的特征,在他看来地球上各部分相互关联、相互影响。这种地球观念对今日的地学研究仍然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