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莱布尼茨虽生活在被机械自然观逐渐"祛魅"的时代,但他超越了时代的局限,认同机械自然观的解释力的同时也认识到这种自然观的不足,并且他指出了目的论用以解释自然的积极价值。他将机械论与目的论在其自然观中调和起来。在这种调和的视角下,莱布尼茨通过一系列的原则:个体性原则、连续性原则、和谐原则、最佳原则建构出一幅有机的自然图景。今天,人们仍然在机械自然图景中继续着祛魅的进程,所造成的结果是人类生态家园惨遭破坏,人类精神无处安放,而机械自然观无法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这种危机。莱布尼茨的有机自然观对自然的返魅以及构建和谐的生态环境具有建设性意义。  相似文献   

2.
现代逻辑肇始于莱布尼茨,在布尔和弗雷格处发生了分流,形成了所谓的逻辑的代数传统和逻辑的语言传统,然而,无论是代数传统亦或者是语言传统都与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纲领(即:"作为科学、数学和哲学"的基础)相去甚远。在图灵机理论中,图灵核心阐述了"自动机"和"指令表语言"这两个概念,这两者很好地契合了莱布尼茨关于"理性演算"和"普遍语言"的构想,可以说,图灵机理论最为接近莱布尼茨的逻辑学纲领,也跳出代数传统和语言传统,另辟蹊径,形成了一种新的"作为计算的逻辑"传统(也可以称为"计算传统")。"作为计算的逻辑"实质上是一种"主体转向","以往的逻辑"是当仁不让地以人类为主体,研究的对象是人的思维、自然语言种种,"作为计算的逻辑"则是将计算机作为信息处理的主体,研究的是计算机的处理方式以及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3.
充足理由原则是莱布尼茨哲学思想大厦的基石。莱布尼茨的充足理由原则包含三层涵义:作为本体论意义的充足理由,以说明每一存在的理由来自于自身;作为认识论意义的充足理由,以说明每一真理成立的理由;作为方法论原则的充足理由,要求理性思维必须满足充足理由原则。  相似文献   

4.
今年是德国的哲学家和数学家哥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诞生340周年和逝世270周年。在哲学上,莱布尼茨与亚里士多德和康德齐名,是欧洲三大哲学泰斗之一。在数学上,他与牛顿相互独立地创建了微积分,并且是数理逻辑这一重要学科的开创人。莱布尼茨以自己对人类科学文化做出的不朽贡献而在全世界享有盛名,赢得各国学术界的敬重和纪念。  相似文献   

5.
科学知识的发展变化问题是20世纪科学哲学所关注的核心论题之一。纵观20世纪科学哲学的发展,主要地形成了三种解释模式:逻辑一理性论模式、认知论模式和社会学模式。虽然在20世纪的最后30年认知主义者和科学知识社会学家都对逻辑一理性论进行了猛烈的批判,但它们也未能对科学知识的变化问题给出令人满意的说明。对科学知识发展变化的完全说明应是这三种模式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6.
科学乌托邦主义是自近代科学独立发展以来萌发和植根于人类文化当中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但是在人类思想史中其实早有理论渊源。综合众多学者不同视角、不同态度倾向的界定,科学乌托邦主义可以从广义、中义和狭义三个层面来理解。但中层意义的科学乌托邦主义才是真正与近代科学相生相伴并且深刻影响人类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一种哲学社会思潮,它主张以科技理性为范式主导和规约人类未来,利用科学技术实现物质富足、秩序合理、自由正义与社会和谐的人类乌托邦梦想。  相似文献   

7.
科学知识话语的空间转向与科学地理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当今学术话语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分析了科学风格和科学现场空间化研究的情况,认为科学知识空间化导向的科学地理学研究相对于“普遍主义”对科学知识的理解是一个进步,但因为它强调社会化的空间概念,所又有着强烈的否定科学理性的“特殊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数学、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原则是研究莱布尼茨实体学说的三种理论视角与思维层级。莱布尼茨承认数学意义的广延、必然性分析有其合理意义,但认为单纯的广延是不实在的复合物;他承认笛卡尔、牛顿物理学意义的绝对运动及运动量守恒有助于解释机械论,但认为运动是不实在的,是力的派生状态。他承认古希腊、经院哲学的形式对于终极因的意义,但形式不能用于解释具体的运动。数学、物理学与形而上学原则统一于莱布尼茨神秘理性主义之中。  相似文献   

9.
莱布尼茨开创了逻辑数学化的工作,成为数理逻辑的创始者。他以单子论的本体论和唯理主义的认识论为前提,按照方法论上的包含原则、符号对应原则、演绎推理的一致性原则将逻辑数学化,追求逻辑和数在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然而莱布尼茨没有完成逻辑数学化的宏大设想,其逻辑数学化存在一定的界限:一方面,单子论取消了量的关系的独立性;另一方面,包含原则导致对项的还原和内涵逻辑的倾向。对莱布尼茨逻辑数学化界限的分析将有助于进一步反思当今科学数学化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相似文献   

10.
科学理性的人文反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科学理性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所持有的一种精神。它能够使人类社会在遵循规律当中有序地向前发展。但是,科学理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其负面效应限制了人类向对象世界进行更深入的探寻。对科学理性进行人文反思,倡导科学理性的人文关怀,是有效地克服其局限性及其负面效应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试图从活力之争这段著名的科学史公案入手,探究莱布尼茨与笛卡尔的力的概念之差别的根源。通过对两个体系的比较研究,我们将阐明动力学核心概念的物理学含义及其形而上学基础,从而对这种新科学的基本特征做出初步的刻画。  相似文献   

12.
天平这一形象化的比喻对西方哲学思想中理性的概念化产生了影响。天平的隐喻与西方思想中的两个不同的理性概念相符合,莱布尼兹对发展这两种理性观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两种对理性的解释同时存在于莱布尼兹的作品中,然而二者实际上是互补的而不是相互竞争的。其中一种解释被称作“公制的”或“运算法则的”,导向了“硬”理性概念,另一种被称为“辩证的”,导向了“软”理性概念。莱布尼兹作为“温和”的理性主义者的一面,是非常值得关注的,在莱布尼兹思想的这一面可以发现他为理性辩护的策略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能够较好地应对过去和现在理性所遭受的严厉批判。  相似文献   

13.
当今人类知识跨学科、跨文化发展需要综合性的思维和整体性的观念。怀特海哲学迎合了这种时代的需要。跨学科涉及学科之间的整体关联,跨文化则涉及科学与人文的统一,它们反映了普遍关联的事实和一般环境的预设。现代思想的实体主义和二元论却与此根本相悖。怀特海提出机体概念及其生态世界观能够解释这种事实并证明这种预设。从生态世界观出发,将揭示其中蕴涵的对于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周易、老庄、墨家之科学技术思想各有异同。在科技知识的来源上,周易与墨家都重视感性经验,而老庄则排斥感性;在科技知识的获得上,周易与老庄都看重直观,其区别在于周易之直观包括感性直观与理性直观两个方面,而老庄则倚重于理性直观;墨家则在不排斥直观的同时,注重逻辑与科学知识的形式化,是中国古代较为全面而没有片面性的科学技术思想。三者之间相互弥补,共同组成一个完整而全面的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在科学看来,应该得到研究的只是作为有的存在者,无作为非存在则是应该被排斥的东西,因而不愿与闻无。海德格尔对此予以批判,他认为,科学的这种认识是由于科学对无的误解造成的,科学在无的问题上是无能的。实际上,无就是存在之无化,科学恰恰是以这个无为基础的,在本质上归属于无。为了克服科学本身的缺陷及其带来的危险,必须超越有而进入无,由此把握存在者整体,开辟一片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16.
行动者网络理论(Actor-Network Theory,简称ANT)从研究科学家和工程师的行动过程展开对科学的研究。由于这个行动过程的异质性、集成性、组织性,因而实际上是把科学知识的生产作为工程来研究。ANT人类学研究方法的外衣下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工程哲学思想。探究ANT中的工程哲学思想对工程哲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方法论的思想考古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康洁  熊和平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99-102,112
福柯的人文科学考古学与库恩的科学哲学分别在不同的知识领域揭示了知识话语的冲突机制,因而可视为思想考古学的两个来源.他们的研究存在几个共同的前提性观点:非连续性历史观、非中心化的主体观、实践性的知识观、不确定性的语言观和微观性的权力观.这些前提性观点使思想考古学成为当代学者分析与解读社会现象的一种重要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18.
艾战胜 《自然辩证法通讯》2012,(1):89-93,122,128
20世纪70年代伊始,默顿科学社会学受到了来自各方的批判,其中,爱丁堡学派可谓是最激进的代表。爱丁堡学派主要从三个方面对默顿科学社会学进行了全面的解构:其一,极力批判默顿科学社会学对科学知识进行“黑箱化”处理,倡导对科学知识进行社会学分析;其二,质疑默顿科学规范理论,不仅直接批评了默顿科学规范的独特性和有效性,还强调与默顿科学规范相悖的科学中的利益和权威等因素;其三,对同行承认作了本质上不同于默顿的解读。与默顿迥异,爱丁堡学派认为,同行承认只是科学奖励制度的一个中介环节,激励科学家从事科学活动的最终因素是包含利益因素的科学家个人的特定要求和需要得到满足。  相似文献   

19.
科学与道的互动是贯穿科学观念近现代演化过程的主线。在西方近代科学思想的冲击下,道的内涵被逐层审视,科学观念在与道的碰撞中趋于完善。初始阶段,洋务派思想家注重器技的功用,用器技维护圣王之道。过渡阶段,维新思想家对科学内涵的理解拓展至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与道的融合渗透至道的全部方面,科学具备了道的形态。成熟阶段,知识分子用科学审视道,科学成为价值标准。道在与科学的比较中凸显出本有的人文价值。在此,围绕科学与人文的争辩悬而未决。从科学与道的互动视角疏辨思想的流变与脉络,可为研究科学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互动提供动态图景与逻辑理路,也为当今时代异质文化的交流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0.
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指出,人类知识大多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个人知识”,这种知识是“两种文化”的桥梁,它的“支援成分”是不可解蔽的。波兰尼的理论是有缺陷的,解蔽科学知识不仅必要且有可能,SSK试图沿着波兰尼的线路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然而,其结果却导致了“科学知识只是一种社会建构”的结论,科学的客观性和真理性因此被彻底消解了。这种解蔽显然是过犹不及的,其后果是在客观上对萨顿、波兰尼等人倡导和实践的科学人文主义的叛逆与反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