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生物进化论与人工智能中的遗传算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遗传算法的基本思想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和孟德尔遗传学说,它将问题一示成群体,根据适者生存的原则,从中选择出适应环境的个体进行复制,通过交换,变异两种基本操作产产生一代更适合环境的群体,最后收敛到一个最优个体,求得问题的最优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进化论的争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基督教对进化论的反应,了解西方宗教界对进化论的主要观点,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成果,阐明西方学者关于科学与宗教关系研究的主要观点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模式生物是指在生物学研究中被科学家用来理解特定生物学现象的非人类物种,人们通常将其视为科学模型,并认为模式生物具有科学表征的能力。但是,在具体的科学实践中,有些模式生物既没有办法准确地表征实在,也不能实现科学家所设想的表征目标,这引发了关于模式生物的科学表征问题:模式生物究竟能否进行科学表征?结构主义进路、实用主义进路以及“结构-实用”结合进路都对这一问题提供了回答,但这些方案都无法为模式生物的科学表征能力进行有效的辩护。因此,模式生物不能进行科学表征,我们应该重新审视模式生物的科学模型地位。 相似文献
4.
5.
科学是现代社会中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汉斯·波塞尔提出了科学发展的不同解释模式.本文试从分析主义模式、历史主义模式、诠释学模式、辩证法模式、进化论模式等方面对科学发展的解释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6.
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之所以能够在近代中日两国的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被广泛传播并产生了巨大影响,其原因在于:两国的历史传统、当时的民族危机感和政治论争、传播者的主观意识以及进化论的双重属性和特征等。汤因比的“文化放射”理论未必完全适于说明进化论的传播问题,值得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发展的混沌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立足于当代混沌学的理论基础,详细地论说了科学发展的混沌模式。文章提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根源于科学系统自身的内禀随机性。在随机性的涨落过程中,科学系统围绕着自身的奇怪吸引子展开,形成科学的分岔。科学分岔受到费根鲍姆常数的制约而在特定的时期引起科学系统的混沌,从而产生了历史上一个又一个的科学革命,最终它在多种因素的协同作用下达到新的有序。 相似文献
8.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意义重大,其影响广泛且深远,特别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彻底动摇了"神创"世界的观念,在有机界确立起了发展的观念;达尔文进化论为人类的发展观念提供了科学支撑,坚定了人类对发展观念的信念,纠正了进步发展观念的主观主义倾向;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进化论学者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简单化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强者为王等观念,即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将其机械地照搬到人类社会领域,用其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学说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9.
达尔文进化论的诞生意义重大,其影响广泛且深远,特别是对人类发展观念的影响:达尔文进化论彻底动摇了"神创"世界的观念,在有机界确立起了发展的观念;达尔文进化论为人类的发展观念提供了科学支撑,坚定了人类对发展观念的信念,纠正了进步发展观念的主观主义倾向;与达尔文同时代的进化论学者斯宾塞将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选择理论简单化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败、强者为王等观念,即所谓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并将其机械地照搬到人类社会领域,用其来说明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学说对人类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
美国哲学家塞尔2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意识问题的研究,90年代以来他提出了一种“进化论自然主义”的意识理论,并阐明了其意识研究的基本立场。本文认为,塞尔的“进化论自然主义”是一种非还原的唯物主义,它为科学地研究意识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本体论和方法论平台,并成为对意识进行跨学科研究的一个范例。 相似文献
11.
正是在世界历史的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公正问题。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既是资本全球化过程的客观反映和必然产物,也是对现代性扩散过程的理论升华。科学发展观是新全球化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次升华。 相似文献
12.
论失败的科学革命--兼评科恩的科学革命理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科学史上,我们习惯上把"革命"指称那些已经成功的科学活动.从哲学角度讲"成功"可以理解为:科学发明者或发现者的主观预想与客观实际相符合、相统一.反之,失败就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相背离.失败的科学革命固然令人扼腕叹息,然而,失败是认识发展总链条上的一个不可避免的环节,对失败的科学革命进行哲理上的类型化分析、原因之探究,进而从失败中发现成功的机制,无疑有着重要的认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科学人文主义在中国的演进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萨顿首倡的科学人文主义,在西方各个领域得到重视和发展,在中国也受到了特别关注,并在理论和实践上得到快速演进,其创新成果“科学发展观”继承弘扬了萨顿的核心思想,既克服了科学主义的缺点,又超越了西方传统人文主义的狭隘性。具有开放性、人本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等显著的中国特色,从而是“中国科学人文主义”,它对指导未来中国社会实践,对促进科技、社会和人的全面而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审视科学技术的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发展观为我们在新时代认识和发展科学技术提供了新的视角.实现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科学技术的协同发展,走科学技术生态化发展之路,加强对科技发展的社会控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使科学技术沿着正确轨道进步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图从人才汇聚与培养、资源储备和积累以及协同创新三个方面阐述科研平台如何推动学科发展。同时以清华大学免疫研究所为例,分析科研平台在免疫学科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从而进一步佐证了科研平台对学科发展的良性促进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科学发展观的视域中,确保休闲的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全面协调的战略原则、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原则,其中政府的作用和责任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8.
从科学宣传到科学研究--中国科学社科学救国方略的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辛亥革命后,在国家建设潮流影响下,“科学救国”成为时代思潮。创立学会团结同志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中国科学社循此在美国诞生。由于当时中国科学的落后现状及其社员自身能力所限,中国科学社最初选择了科学宣传作为科学救国的良方。然而只有进行实实在在的科学研究,中国科学才能真正发展。1918年中国科学社迁回国后,将社务重心从科学宣传向科学研究转变,不仅在舆论上鼓吹科学研究,社员们也身体力行,具体实践,并创建生物研究所,使之成为近代中国科研机构的典范。这一新文化运动期间最为特出的“科学之音”,对近代中国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政治革命或是社会革命通常倚仗暴力活动,实现一种突发、剧烈的变革。科学革命则是对科学思想进行一些重大的重新组合,其内在动力发端于科学家的能动作用。科学革命有别于其他革命的基本特质就在于科学认识、科学方法、科学心理的产生,而科学的认识、方法、心理被激发之动力源于科学家本人之心灵静思。宁静是沉思的前提条件。而在宁静中沉思乃是科学革命得以成功的必要夺件。 相似文献
20.
循环经济模式:科技与经济发展的上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同时,也可能会产生高能耗、高物耗和对环境的高损害.我国的经济增长在某种程度上是以生态环境恶性破坏的高成本为代价的.经济社会要继续发展,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强调最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以最小成本获得最大经济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环境与经济良性发展的实现途径,是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当务之急和关键之所在.循环经济在发展的每一个方面,都有着积极的意义,新的环保价值、新的经济价值、新的社会价值、新的消费价值、新的协调价值以及新的节约价值,是循环经济特殊价值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