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日本有一种住房,叫“公营住宅”,是专门用来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也就是日本式的“经济适用房”。可别小觑这“公营住宅”,它在缓解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方面发挥的作用可不小。从一位做小时工的家庭主妇的住房经历中,我们对日本在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问题上所实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可略见一斑。  相似文献   

2.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的课题之一。研究目标是:为体现《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确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领域”中明确提出的“将形成技术标准作为国家科技计划的重要目标”等城镇化领域科技创新的战略需求,结合我国村镇住宅建筑特点及发展的需要,通过对村镇现代住宅、传统住宅、村镇住宅配套设施、住宅结构、住宅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形成科学的、完整的、可操作的配套指导村镇住宅设计与建设的技术规范、设计手册、技术措施和建筑标准设计图集,构建我国村镇住宅建筑设计、建设技术标准规范体系,提升村镇建筑的整体技术水平,以推动乡村建设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加快 ,各种形式的住宅楼拔地而起 ,越来越多的人喜迁新居 ,城市居民的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与此同时 ,很多建筑术语也随之走进千家万户 ,受到越来越多的城市居民的关注。本文将《住宅设计规范》(GB 50 0 0 96 - 1 999)中的一些关于住宅型式的常用术语介绍给广大读者 ,并对此加以解释或说明。低层住宅 按《住宅设计规范》1 .0 .3条规定为 1至 3层。低层住宅常见的型式是各种平房、院落式住宅、独立式或并联式住宅(俗称别墅 )以及上海地区的里弄住宅和南方城市沿街的铺面房等。最近引进的欧式街坊住宅TOWNHOU…  相似文献   

4.
杨帆  蒋勇 《中国科技成果》2009,10(12):59-60
按照建设部建质质函[2006]17号《关于转发北京市建设委员会(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管理规定)》和《关于实施住宅工程质量分户验收工作的指导意见》通知中提出的“逐步建立住宅工程‘一户一验’制定”的要求,重庆第三建设有限责任公司协同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共同完成了重庆市强制性地方标准——《清水住宅工程质量验收标准》的编制工作。该标准已于2007年11月26日顺利通过国家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备案(建标标备便[2007]159号文),重庆市建设委员会发布文件(渝建发[2007]230号文)批准该标准为重庆市内强制性工程建设标准,自2008年2月1日起强制实施。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2-34
本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村住宅规划设计与建设标准研究”的研究内容。该课题结合中国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农村住宅结构的特点,以及农村住宅结构设计安全、经济、适用等多方面的要求,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可直接用于农村住宅结构设计的软件技术产品。  相似文献   

6.
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是对传统技术创新体系的"绿色"改进,对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十分关键。必须指出,目前中国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仍然受到以下问题制约:缺乏统一的绿色技术清单或标准;绿色技术领域相对落后;绿色技术创新组织发展缓慢;绿色技术创新市场有限;政府在供需两侧的支持和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充分。针对上述问题,本文从颁布绿色技术清单和标准、鼓励绿色技术创新研发和产业化、强化企业在绿色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以绿色金融(财税)为突破口推动多元投入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本文论述了后危机时代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时代的焦点,分析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成为发展的主旋律;经济增长由出口导向型向消费拉功型模式转变;技术创新是推进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基础,将全速发展等。  相似文献   

8.
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是当前国际的热点,褚君浩院士对此特别关注:“发展低碳经济需要新举措,要有促进低碳技术、低碳经济广泛应用的政策鼓励和引导。要尽快制定低碳技术促进法,构造低碳经济繁荣发展的政策和人文环境。”  相似文献   

9.
<正>为了帮助低收入群体解决住房问题,巴西政府于2009年开始推行"我的家园,我的生活"住房计划,但该计划从一开始便备受指责。批评者认为,该计划并未使最需要住房的群体受益,而是制造了一幅奇怪的图景:贫民窟摇摇欲坠的棚屋里挤满了人,设施齐备的新建住宅楼却无人居住。批评者称,该计划的受益者是收入水平为最低工资3倍或更多的家庭。很多人抱怨,政府为穷人提供的32平方米住房存在质量问题。这些房屋建在偏远地  相似文献   

10.
低碳文化及其在低碳发展中的根本性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低碳文化是有关CO2低排放的价值、思想、知识、习俗、信仰、态度、规范等精神因素的总和。它本质上是崇尚生态价值、绿色环保、尚俭节用、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文化。低碳文化的培育在低碳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具体表现在:确立低碳价值观,为经济社会低碳发展正确导向;普及低碳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大众的低碳行动;构建低碳规范,约束组织和个人的低碳行为;倡导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引导人们践履低碳行为。  相似文献   

11.
针对中国住房政策研究领域里术语既多且杂的情况,提出规范术语的建议,使之具有单名单义性、顾名思义性,并方便学术交流。通过文献回顾和比较法对住房保障和住房援助进行词义辨析和梳理分类。  相似文献   

12.
摘要 工业的发展有工业化,城镇的发展有城镇化,人类社会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直到今天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占据主导地位的三产化时代。本文论述了与工业化、城镇化并驾齐驱的新名词——三产化。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产业特点。从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直至今天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产化时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认为,三产化既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1]一 三产化的内涵三产化的概念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相对应的新概念。工业化主要研究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城镇化主要研究城市的发展;三产化主要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化是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在经济中所占的产值和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在就业中所占的数量和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三大产业从大到小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最终成为“三、二、一”。三产化实质就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第三产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过程。三产化的程度目前主要依靠第三产业的产值来衡量,在三产化的过程中,就业是重要的指标,就业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要求。三产化不仅是第三产业的产值,而且还是第三产业的就业。因此三产化程度应由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项指标来组成,其计算公式应是:S=ax1bx2(式中:S为三产化程度,a为产值系数,b为就业系数,x1为产值比重,x2为就业比重)[1]。二 三产化的探讨第三产业的提出: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费希尔教授(Allan.G.B.Fisher)20世纪30年代首次提出的,起源于费希尔所著1935年出版的《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20世纪20年代,在澳大利亚、新西兰两个国家人们的日常谈话中,流行着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说法。费希尔通过对世界经济历史发展的考察,鉴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并没有穷尽全部经济活动,提出了一种新的产业分类方法。费希尔认为,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2]17世纪的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William Petey)在《政治算术》一书中,描述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搜集和整理了若干国家劳动力转移的统计资料,进一步印证了这一规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最后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这种变化规律,被经济学界称为“配第-克拉克定律”[3]。三产化理论:第三产业是除农业、工业(包括建筑业、采矿业)以外的所有产业的集合体,门类复杂,第三产业的部门产业交通、商业、贸易、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研究广泛深入,但综合研究则较少,国内最著名的研究机构主要有中山大学李江帆教授的中国第三产业研究中心。三产化的研究不仅是概念的提出,还须进行三产化的理论框架的探讨,笔者主编的《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就是三产化概念的论述和三产化理论框架的探讨。三 三产化的由来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特别是在研究中,笔者发现城市化、工业化、市场化、全球化、现代化、都市化、国际化等许多关于“化”的名词和概念。第三产业的产值必将占据GDP的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就业必将占据全社会就业的主要地位,这是社会公认的规律配第-克拉克定律所揭示的内容。现在已经“化”遍天下,第三产业这么重要的规律也应该“化”。借鉴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概念,笔者在2002年系统地论述了三产化这个新概念,并完成关于三产化的一篇论文。但多次投稿,许多期刊均未采用,直到2005年《暸望新闻周刊》刊登《地方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一文,文中简述了三产化的概念。[4]2005年底笔者在导师张仁陟教授的支持下完成《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并于2006年3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较为系统地论述了这个与工业化、城镇化并驾齐驱的新概念——三产化。三产化概念的提出仅仅是完成了三产化的汉语名词。在英语中没有三产化这个名词,只有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工业为industry,工业化为industrialization;城镇为urban,城镇化为urbanization;那么第三产业为tertiary industry,则三产化英语应为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这样笔者构造了三产化的英语名词——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笔者关于三产化的论文在国内某著名大学的学报发表时,因为英语中没有三产化这个名词,英语编辑将文章标题中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改为tertiary industries,将摘要中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也改为tertiary industries,直接将关键词的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删去,结果在汉语的文章中关键词为:三产化、第三产业、工业化、城镇化,英语中则成为:tertiary industrie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ion。可见,三产化(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这个新名词的推广需要一个过程。四 “三产化”提法的现实意义1.三产化与经济、就业中国“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缓慢,就业矛盾比较突出,社会事业发展仍然滞后。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消费、投资、出口三架马车中,中国的消费拉动作用与其他国家相比明显低于投资和出口,中国居民消费率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偏低10%~15%,中国过分依赖投资、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副作用已经显现,启动消费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第三产业投资少、就业多,主要属于消费性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均属于第三产业。因此,加快三产化,发展第三产业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缩小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有利于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因此,三产化是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性措施。按照工业化理论,中国目前应属于第二产业主要创造财富,第三产业主要创造就业的阶段。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导致目前GDP高速增长,经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下降,就业增长反而下降的局面。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九五”时期GDP年均增长8.6%,年均增加就业人数804万人。“十五”时期GDP年均增长9.5%,年均增加就业人数只有748万人,比“九五”时期少56万人,就业弹性系数也处于下降状态。“九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为0.13,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带动就业增长0.13百分点。“十五”时期平均就业弹性系数降到0.11,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由“九五”时期的94万人,减少到80万人,其中2005年就业弹性系数仅为0.08,经济每增长1个百分点带动的就业增加量只有63万人。中国“十五”时期第二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19,第三产业就业弹性系数为0.37。[5]因此,三产化是就业的战略性措施。1992年国务院做出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使全国“八五”时期、“九五”时期第三产业发展较快,就业较多。2.三产化与节能、减污《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提出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构建节能型产业体系。国家发改委认为,节能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问题,首先是宏观层面的事情,即国民经济的结构问题。目前,中国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第二产业,低能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比重偏低。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40%左右,发达国家平均超过70%,印度也达到了51.2%。根据国家统计局和国家发改委的数据,我国第一产业能耗为0.45吨标准煤/万元,第二产业能耗为2.03吨标准煤/万元,第三产业能耗为0.48吨标准煤/万元。如果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中工业增加值比重相应地降低1个百分点,万元GDP能耗可相应降低约1个百分点,全国能源消费将减少2499万吨标准煤,万元GDP能耗将降低0.018吨标准煤,[6-7]因此,三产化是节能降耗的战略性措施。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近日联合发布《2006年上半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公报》,今年上半年全国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689.6万吨,同比增长3.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74.6万吨,同比增长4.2%。[8]据《瞭望新闻周刊》报道,广东省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的排放量,都比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9%和1.1%,这是这两项指标在广东历史上首次双双下降。[9]根据国家统计局、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办《关于2005年各地区单位GDP能耗等指标的通报》,今年上半年,当全国平均能耗上升0.8%时,广东单位GDP能耗在去年全国最低的基础上,又同比下降了2.5%。上半年广东的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3个百分点。近5年来,广东的GDP增幅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固定资产投资增幅却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广东省主要负责人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专访时说,广东经济的增长已从以前过分依赖第二产业的投资,逐步转向产业的优化升级;广东省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总量在持续保持全国第一的同时,单位GDP能耗越来越低,经济发展初步迈入科学发展的轨道。[10]根据工业化理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化阶段,这一时期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发展较快。再加上许多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片面追求大项目,大规模建设高投资、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从而导致2006年上半年我国能耗和污染不减反升的局面,导致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仍然居高不下的局面。目前,我国能源相对紧张,环境相对脆弱,外贸出口存在巨大顺差,因此,不能再进行大规模的高投资、高能耗、重污染的重化工业项目建设,不能把我国建成世界性的高能耗高污染的重化工业出口基地,不能用能源和环境换取外汇,应该大力调整工业的产业结构,在适度重化工业规模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工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3.
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辩证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一种产业组织方式,产业集群受到科技、经济与社会等方面的高度重视。研究表明,产业集群与欠发达地区内在的辩证关系密切,它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提高发展水平的有效模式,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启动或推动一个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欠发达地区又是传统产业集群产生的温床。  相似文献   

14.
北京的城市病之所以比其他城市更为严重,根本之点在于城市为维系自身的运行而实际上步入了工业化竞争的行列,而工业化又借助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的优势实现了加速发展.这个问题依靠新建卫星城是解决不了的,一条根本出路在于实行京津合并,让天津成为北京的工业因区,以经济功能的剥离实现首都城区的卸荷,从而确保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功能的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15.
工程科学与工程哲学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现代科学技术与工程活动的密切结合,工程活动的结构复杂性程度的提高,就直接引致一门新的科学的出现,这就是工程科学.工程科学具有系统科学的特征、复杂性科学的特征、交叉科学的特征、综合科学的特征.我国正处在一个工业化、市场化、信息化、社会化、生态化的过程之中.所以,工业化时代的工程观已经远远不能反映社会发展对于工程的新需求,也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对工程创新和工程建设的需要.开展工程哲学研究,树立新时代的新的工程观,是需要哲学界和工程界结成学术联盟来共同研究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6.
针对石油工业标准中术语混乱、定义不明确、交错现象严重的问题,对石油工业勘探开发部分标准中出现的术语进行了整理,梳理出了定义重复、不准确以及表述相互冲突的术语,给出了整理意见,并对今后术语工作和术语标准的编写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7.
钱三强科技现代化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三强科技现代化思想涉及科技现代化的内涵、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科技人才、引进与创新等,是对国家宏观科技决策的呼应与诠释。在中国式科技发展道路中,科学精英的作用巨大而特殊,钱三强的科技现代化思想与实践典型地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18.
老子建构了以"道"为核心范畴的自然主义哲学体系,并以自然主义反思春秋战国时期的技术发展,形成了自然主义的技术思想,这种思想可以称为技术自然主义。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以"道法自然"为作为技术合法性的形上依据,以"大道废"作为对技术异化的批判,以"复归于朴"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性路径,以"小国寡民"作为技术发展的理想国。老子的技术自然主义实质是要以"道"的自然性规范技术的发展,以道驭技,建构技术价值与技术规律相统一的技术发展道路,反对技术的滥用。老子以形而上学的方式为技术发展寻求了理性的发展路径,指明了人类技术文明发展的终极关怀,在技术的本质、技术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对当代的技术研究、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试论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的结合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新技术和循环经济的主要特点。接着分析了高新技术与循环经济的结合机制,并指出了高新技术开发及其产业化对发展循环经济的先导作用,最后探讨了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