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道家技术观对现代科技文明发展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道家以否定的态度看待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文章系统分析了道家技术观的思想内涵及其认识根据,探讨了其对现代科技发展的启发意义.文章认为,道家提倡的"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和"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是其对技术文明持否定态度的认识根据,道家的技术观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其思想认识对于我们今天合理规范科技文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相似文献   

2.
学界在谈论庄子“技术”思想时,常从现代技术概念出发,或认为庄子反技术,或认为其推崇技术,使其“技术”观呈现出二元悖论的局面。通过对《庄子》的系统梳理,发现“技术”作为复合词并不见于文本,庄子“技术”思想主要凝结于他关于“技”或“术”的观念或寓言中,与“道”密切相关。庄子并不是最终指向技术本身,而是在“道”的宇宙观下,借技术活动来关注人的生命,追求技艺自由、回归自然与人文生态。抑或说,借贬“技术”来反对通往“道”的一切藩篱,借褒“技术”来赞扬一种近乎超功利、超结构的技术来体道、悟道,以求养身、养生、养神,最终达到关注人、人的生命本真。这种技术思想对当代人们克服异化和实现生命本真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自然观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人类第一阶段的自然观是人类敬畏自然的自然观,人类考虑不到生命和环境会有系统地进化或衰退。这是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第二阶段的自然观是生命的进化观,认为持续进化的人类可以主宰自然,战胜自然,是主体高于客体的自然观;第三阶段是生命的诞生,发展到衰亡的全过程的自然观,是人类主动尊重自然规律的自然观,演化又回归了客体高于主体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4.
有关宇宙中生命的观点,一部分科学家认为,地球人类是宇宙中生命发展的特例。例如,美国进化生物学家厄恩斯特·迈尔认为,无论宇宙中有多少亿颗行星,产生生命的几率都极小;美国古生物学家彼得·布朗在《罕见的地球》一书中认为,在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间,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存在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既使有  相似文献   

5.
波普尔认为,当一个理论面临批判时,用思想实验来加以反驳,常会走向狡辩,因此是非法的。他对此类思想实验持排斥的态度。波普尔的思想实验观——特别是他所谓的狡辩式的思想实验的主张源于他对理想化导致不确定性后果的担心,是存在严重问题的。事实上,思想实验即为条件理想化的科学实验,其中错误因素主要来源于对条件考虑的不完善,而非理想化所致。理想化是思想实验的本质属性。  相似文献   

6.
欧洲中世纪技术的形而上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世纪欧洲传承了古罗马的技术实用精神,创造出可观的技术成就,给黑暗的中世纪以光明。其间渗透着对技术的怀疑;经院哲学唯名论思想中,有对技术的渴望和谨慎的肯定;而基督教和《圣经》中蕴涵的自然观,反映出《圣经》主张人可以支配自然,为技术活动提供了宗教依据;中世纪的中后期则明显地表现出对技术的肯定态度,孕育出一种新的技术乐观主义。但无论怎样,中世纪还是主张把技术置于神性之下。  相似文献   

7.
技术观是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核心观点之一,恩格斯从人学视角理解技术,从而赋予了技术丰富的人学内涵。恩格斯技术观的人性本质是建立在人的存在方式的基础上,以技术为核心的劳动创造了人本身,同时技术是人生存发展需要的必然产物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技术的异化是对人的生存境遇的反映,并在人的社会关系、生产活动以及人类文明进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扬弃技术的异化,需要变革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在人与自然的和解中科学利用技术,以技术实践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性复归。  相似文献   

8.
根据对古希腊神话和哲学、现代人类学的解读和分析,斯蒂格勒提出了他的"代具"技术理论,认为技术是人类因自身之缺陷而不得不向外延伸、人类只有依赖于它们才能在世界中生存的代具。斯蒂格勒的这一理论,一方面,它批判并在某种程度上克服了海德格尔"座架"技术观在人与技术关系上的某些偏颇之处;另一方面,它把技术之产生归咎于人类自身之缺陷。所以,尽管这一观点在哲学人类学中有着广泛的理论基础,但它同当代人类学、历史学所提供的史料相矛盾,故而它在理论和逻辑上仍存在着有待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9.
历史生存论:马克思的新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新自然观是历史生存论的自然观。这种新自然观为人类对自然的解释提供了生存论的价值基础和历史主义的解释原则。在当代人类面对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等人类新的生存问题的历史条件下,近代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自然观已经失去了合理性,我们需要一种新的自然观。  相似文献   

10.
技术的使用和发展使人类生存图景不断发生改变。从近代开始,技术逐步应用并渗透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技术化生存作为技术发展的必然已成为人类的现实生存选择。技术化生存提升和优化了人类的生活,但也带来困境,如何改变技术化生存困境并实现超越,本文认为必须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  相似文献   

11.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contribute to the discussion on the meaning of volunteering by investigating voluntary work from the viewpoint of volunteers active in Swedish 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s.Meaning refers both to the cognitive meaning of concepts and to the perceived meaning in life. The aim to uncover the predicates that people attribute to the concept is an attempt to anatomize volunteering as a social construct. Five predicates emerged and they make up the phenomenological structure of volunteering. By contextualizing this structure in contemporary Swedish society,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conceptual meaning of volunteering has significance for its existential meaning. The volunteers say that their authenticity is confirmed through the voluntary work since they are making themselves manifest in public. Following Hannah Arendt, the reasons for this is that authenticity demands that the volunteers conduct their actions in a public realm where their actions acquire an intrinsic value as neither coerced nor instrumental.  相似文献   

12.
从存在论视角看,作为一种特殊在者的到场,人造生命则存在以特定方式呈现的结果.人造生命得以出场的根源蕴含在对生命的特定理解、科学的认知取向和技术的操作特征之中.现代生命观将生命"物化"为生命体,生命科学按照人的理解对生命进行"图像",生物技术则根据人的要求"订造"生命的产出.经过生命观的"物化"、生命科学的"图像"和生物...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性社会中,人类的存在与发展渗透贯穿着风险的在场,风险意识重构着历史实践的认知状况,它使得存在的世界进入到破碎和断裂的不确定性镜像中,强化了存在的灾难临近感。寻求安全成为人类主体性存在的基础和条件,实现安全的意义构架则成为存在自身合目的性价值的践履。风险的存在与安全的价值诉求之间存在着张力,构成了当代社会的客观现实,在两者彼此互动,相互博弈中,历史向前进步。  相似文献   

14.
技术全面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世界,不仅构造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而且模仿了我们真实有效的经验存在。技术所呈现的物质实在性在一定程度上使经验失去了有效性,影响了人类对生活世界的有效判断;技术标准规定了人的技术性存在,量化的指标变成了海德格尔的技术"座架"。  相似文献   

15.
Dwelling In-Between Walls: The Architectural Surround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The title of this paper might evoke claustrophobic associations. In other words, architecture in a very immediate sense can affect our behavior and feelings. In more mediated ways, architecture is also capable of influencing humans and putting their environment into perspective. Consider, for example, how a penthouse apartment can literally elevate people??s emotions and unfold a new perspective on city life, which some people are willing to pay millions of dollars to attain. In this paper I will explore how architecture frames human experience from a philosophical point of view. My aim is to offer key elements of a new typology of architecture. For that purpose I am going to reflect and expand on key insights into technology of one of the funding fathers of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 Don Ihde. Through a life time, Ihde has been probing and investiga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humans and their world as it is mediated through technology. In doing so he has concentrated on examining and understanding the role of scientific instruments. This paper is dedicated to showing how Ihde??s significant postphenomenological concepts not only can be translated to another domain and serv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rchitecture, but also how his work can help us to relate to architecture in multiple constructive ways. The succeeding experimental translations of Ihde??s understanding of technology to architecture are also meant as a guide to design more adequate and fascinating built environments. I will begin with a broad overview of Ihde??s postphenomenological project; subsequently I shall endeavor to translate this work onto architecture through a number of case-studies, some of which are detailed and others less so.  相似文献   

16.
技术价值观构成了马克思技术哲学思想的核心。马克思并非抽象、孤立地理解技术价值,而是将技术价值问题的思维向度从封闭的技术本身扩展到广阔的文化空间。在他看来,文化的内在生命和终极价值正在于其中所蕴涵的人的自由,技术作为人类最基本的感性活动形式、历史的存在方式或文化形式,其终极价值亦在于人类自由。在文化哲学的视阈中,马克思从人的价值出发追问技术的价值,将技术价值与人的价值、文化价值统一起来,赋予其求真、求善、求美的文化使命,并最终指向人的自由。  相似文献   

17.
何兵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21(10):55-58,64
人们对科学形象的理解经历了从逻辑经验架构到历史情境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生活世界和人的重新发现,促使人们把知识看成是人的一种在世方式,真理永远在途中,我们通过学习而理解.库恩的科学观变革从某种意义上呼应了海德格尔对知识的态度.  相似文献   

18.
戴晖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23(7):17-21,26
尼采对科学的评价从属于他对人性历史的阐释工作。权力意志是尼采对生活世界的根本理解,从这一视角出发科学及其真理成为服务于生命斗争的工具。理论是理论的人的生存形态,它曾表现为神性的理想,最终堕落为要虚无的意志。  相似文献   

19.
丹皮尔认为科学是对自然现象的理性研究,是心灵就世界所绘的图画,但图画只是图画,科学无法反映世界的形而上学本质,因此,他反对用理性形而上学来统一科学认识的企图.他认为,科学图画的形成如同七巧板的拼凑,起初并无规则的七巧板,在认识发展的某一时刻则能拼凑成一幅合规则的图案,但是,由于认识是一无止境的过程,因此,认识的图画永无完全拼合之日.丹皮尔认为科学认识有它固有的局限,它不足以反映存在及其整体,因此还需哲学、宗教的补充,但他又反对把科学归并在它们之下,他坚持它们各自的用处,这就决定了丹皮尔对认识的统一性持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