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变化驱动下陆表自然和人文要素相互作用及区域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变化是自然与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会改变陆表关键要素的变化趋势、周期及空间格局。评价和预估陆表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反馈,对认识和应对全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的研究受到高精度陆表要素数据集缺乏、人文要素和自然要素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薄弱、多要素空间叠加效应认识不足等限制。本专项拟发展气候、水文观测结果的成因分析及精度校准方法,构建高质量陆表气候水文数据集;构建高分辨率人文要素的历史数据集和未来社会经济情景;阐明陆表关键要素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空间分异规律,揭示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预估陆表系统格局的转折点,评估中国典型区域空间质量变化,为国家经济、人口与自然要素的协调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决策服务。  相似文献   

2.
王符所著《潜夫论》中阐发了自然与人文的共同之祖——"元气"、自然与人文的共相之质——发展、自然与人文的共连之桥——智慧、自然与人文的共生之家——亲和、自然与人文的共和之途——知识、自然与人文的共亲之媒——技术等自然与人文和谐的思想,其创新之处正在于他把自然、科学、文化、生命真正有机地贯通了起来,实现了科学生活的人文复归,避免了西方式的"主客二分"模式而造成人与自然的对立进而导致人类生存环境恶化的后果,为我们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实现自然和人文的真正和谐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宝鉴,对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理性关注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分离与融合问题,乃是科学展开自我反思的结果。基于哲学层面的反思,源自休谟对"是"和"应当"之间的区分;基于文化形而上学层面的反思,正是马克思对人类实践活动的整体性把握和关于自然的人化的论述。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的基础,人文精神规范科学精神。在深刻理解二者关系的前提下,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首先是科学的,但它又是处于人文层面的,是有关于人的解放与自由发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强调,科学的资本主义应用是导致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对立的社会历史根源,其在协调人与自然、科学与人文关系问题上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现代技术在给我们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 ,社会的人文价值信仰和追求却经受着考验 ,并引发出各种各样的人文价值冲突。本文揭示了现代技术的人文价值冲突的存在 ,分析了这种冲突形成的文化观念根源和社会存在基础 ,提出了现代技术人文价值冲突的实践整合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纵观科学史,不仅科学求真之目的本身具有极强的人文意蕴,而且科学还常常被用于解决人文领域的问题。科学的人文目的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具有不同的内容和特点:古希腊科学力图克服文化冲突,并通过探求真理来实现超感性领域的幸福。近代科学致力于宗教的人性化和民众的启蒙,并根据取代上帝权威的自然理性的要求来变革现实世界。现代科学试图在理想与现实的追求之间保持张力,孕育开放、互补的文化氛围,促进世界上不同民族与文化的和谐发展。科学的人文目的充分反映了科学与人文间的紧密关联和积极互动,并为理解"科学求真之目的"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6.
将科技、人文对立起来的二元论倾向引发了很多社会问题,促进科技人文的融合与共生是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从机体哲学视角看,科技与人文因素在不同类型机体中本来就是按照不同方式和比例嵌合在一起的,机体之间的互动决定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具体方式,而狭隘的工具理性认知模式遮蔽了科技与人文之间的各种有机联系。运用机体哲学的方法论对各类机体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网络分析、情境分析、状态分析和趋势分析,有助于促进科技与人文的共生,加强“新工科”“新文科”建设,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提供新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7.
肖显静所著《环境与社会——人文视野中的环境问题》一书已于2006年9月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第一部针对高等院校研究生的环境与社会通识教育类教材。该书以国内外环境问题为背景,运用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环境科学、环境政治学、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经济学、环境伦理学等的相关知识,从人文社会的角度,探讨环境与社会发展、环境与科技、环境与人口、环境与政治经济、环境与伦理、环境与文化价值观念、环境与宗教、环境与战争以及环境与中国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社会原因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原因,寻求有利于环境保…  相似文献   

8.
数字化生存与人文操守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认为数字化生存具有两重性,它以虚拟的方式突破了现实生存的局限和制约,极大地张扬了人类的表现空间,激活了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并为人类社会普遍尊崇的人文操守向数字化的虚拟世界延伸及发展提供了基础与可能。但是,数字化生存又充斥着许多非人性、非人道的思想意识,它的负面效应也引发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从而导致人的生命意识的颓萎。因此,在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非常有必要强调人文操守对于数字化生存的价值建构与意义支持。  相似文献   

9.
安全是人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保持自我独立性、完整性和自主性的制度设计和技术实现,是人类个体自我保护的一种防御姿态.在实现自然安全后,安全主要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双向信任,以及人与制度、技术之间的单向信任关系.从自然安全、熟人安全、制度安全到技术安全,技术在建构人类个体安全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作为蕴含安全属性的人工物,...  相似文献   

10.
简论《周易》由象及理的科学之道与人文之情融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易》运用由象及理的思维方式,内含取象比类的思维方法,探究着宇宙(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生命信息,贯穿着"推天道以明人事"的观念,表征了天道至理(科学之道)与人道意蕴(人文之情)的融通。二者的融通主要有"易与天地准"的科学观察与人文意蕴、"兼三才而两之"科学设定与人文德性、"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的科学推理与人文蕴涵和"设卦观象"的科学推论与人文德行等特征,以及"阴阳相薄"的动变平衡观、"保合太和"的宇宙和合观、"与时偕行"的人事权变观和"节以制度"的社会发展观等哲理。《周易》表面反映了先民们对宇宙生化的摹仿,实质是宇宙的物化之理印证到人的思想中生命之情的展现,对于消弭当代生态危机提供了一定的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1.
自然与人文的和解: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本文依据生态伦理学的逻辑起点,伦理思维发展演化的内在逻辑,人类文化发展的基本趋势和生态伦理的实践精神等几个理论层面,阐明了生态伦理学始终贯穿着自然和人文的和解这样一个中心,主张在关于生态伦理学的理论性质的问题上也必须打破哲学与科学,真理与价值,自然与人文的分裂对立,从而为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奠定新的理论基点。  相似文献   

12.
知识经济改变了农业文明社会、工业文明社会工程的生存、发展、经济、功利价值禀赋。生态文明社会更加关注工程的环境价值与人文价值。全球气候变暖凸显出工程的环境价值与人文价值。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成为发展的前提。低碳理念体现了工程的环境价值与人文价值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环境价值与人文价值应当成为低碳社会视域下的工程实践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13.
社会科学:科学还是人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就社会科学对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的归属关系进行了探讨,对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的四种看法进行了分析,揭示了社会科学特点的多面性,尤其是它在科学和人文之间的“中介性”和“过渡性”,由此也引申出对科学和人文的含义及关系的新的审视。  相似文献   

14.
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科学的发展需要人文,人文的发展也需要科学。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有着深刻的关联,本文从多个角度探讨了科学与人文的关联。  相似文献   

15.
论自然现象的“理解”与人文社会现象的“说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狄尔泰提出“自然需要说明,历史需要理解”之后,关于说明与理解及其相互关系的争论一直延续至今,本文提出“自然现象的说明需要理解,人文社会现象的也需要说明”,并就说明与理解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方法论地位,作用,二者的统一及其机制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高科技的人文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随着以高科技为代表的新科学技术革命的兴起,科学的技术价值、经济价值与人的价值、人文价值将进一步得到融合。高科技的人文意义至少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使“知识价值革命”,从而导致知识经济化和经济知识化,而经济知识化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经济的人文化;(2)通过发展高科技产业和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有利于走出传统的工业经济即自然资源经济的困境,从而有利于逐步解决环境和资源危机等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17.
科学的人文维度--多侧面认识科学的人文蕴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人为”的和“为人”的科学,不仅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动态的过程。科学无论在精神上还是表现形态上都与人文文化有相通之处,这正是科学与人文沟通与融合的基础。从科学的精神文化功能,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思维方法,科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科学研究的内在动力等方面阐述科学的人文特性将成为科学问题研究的新维度。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科学与人文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出现新的联合趋势,探讨了二者的关联意义,认为科学与人文的交融和联合,不仅有利于二者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将大大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与人文的联合,将使人类在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基因增强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引发了巨大的人文争议。主要体现在超人类主义和生物保守主义的针锋相对。二者虽有可取之处,却最终会陷入形而上学的虚无主义结局。要化解“技术—社会”之间的矛盾,必须扬弃基因增强导致的人文关怀上的虚无主义,对基因增强技术的人文风险及伦理语境展开多维度透视,界定基因增强应坚守的伦理原则。基因增强的人文问题归根到底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因此,可以在马克思关于人与自然生态和谐理念的指导下,在实践上寻求一条马克思式的“技术—社会”和谐发展之路,使基因增强技术更好地维护人的尊严、促进人类发展。  相似文献   

20.
科学起源的技术传统与精神传统为科学植入了技术意志和人文理想的双重文化基因.正是这双重文化基因,使科学具有了对于技术和人文的双向推动和中介转化作用,进而为科学在适宜的社会条件下扬弃技术和人文两者片面的对立性存在,实现对技术文化与人文文化的超越提供了可能.为此,我们必须洗清附加在科学身上的工具理性"原罪",赋予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内的人类科学活动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