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中国译介研究术语演化规律这一科学问题,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63—2016)中的译介研究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中国译介研究术语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第一阶段为1963—1982年,这期间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比较稀少,导致术语贫乏;第二阶段为1983—2000年,这期间发文量明显增多,多研究重心开始形成,新的术语不断产生;第三阶段为2001—2016年,这期间发文量大规模增长,研究重心发生迁移,术语呈现“百花齐放”态势。当前,中国译介研究方兴未艾,译介研究术语更多地被赋予了时代性、民族性、多样性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2.
近10年,以东方田鼠为主的森林鼠害已经成为制约宁夏自治区引黄灌区林业健康发展和永续利用的主要生物灾害因子。2000年冬季,在宁夏自治区森防总站组织下进行调查,发现平均林木受害株率34%,为此,由自治区林业局确定为研究攻关项目,研究成果推广应用面向引黄灌区。该项目共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以合作研究和建立实验示范基地为主;第二阶段以研究、示范、技术推广为主,共6年。  相似文献   

3.
任何学说都有个形成、发展、衰亡的过程。认真研究“失势”学说的兴衰史无疑会加深我们对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本文就在地球科学发展史中固定论和活动论的重大争论的一方──固定论的形成和发展作一初步的探讨。在这里,笔者只是集中讨论自18世纪末至20世纪50年代固定论的发展。纵观历史,我们可以把固定论的发展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地壳垂直运动造山论阶段;2.冷缩说为理论基础的地槽说阶段;3.固定论和活动论并存阶段。在讨论固定论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时,笔者对于该阶段固定论所以存在的原因作了简单分析,同时,进一步简述了从固定论向活动论转变过程中的某些特点。1922年阿尔冈提出“固定论”和“活动论”两个概念,标志两种地球观分野的确立。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简述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20世纪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的主要学术来源是现代西方科学哲学及其学术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自然辩证法传统和中国传统哲学中的自然哲学传统。共发展经历了1930年以前的“科学为本”阶段,30至40年代的多种流派竞争阶段、50到80年代初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派成形和发展阶段及其后的国际化开始阶段等4个不同阶段,其中前两个阶段是“科学为本”观念支配时期,后两个阶段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哲学支配时期,其特色在于巨大的社会影响,现实关怀的基本品格和人文关怀的优良传统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阿达玛与中国的数学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阿达玛与中国的数学交往分成两个阶段:1936年在清华大学和离华以后。在清华大学,他介绍华罗庚与维诺格拉多夫直接通信,并把偏微分方程初步系统地介绍到中国。离华之后,他编写的几何教科书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他直接指导吴新谋,为中国撰写偏微分著作,进一步推动中国偏微分方程研究的发展。此外,他对数学方法论的研究在中国也受到重视。阿达玛对中国现代数学的发展影响深远绵长。  相似文献   

6.
近代以来的汉语术语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如术语翻译方法、术语定名要求。第二阶段,汉语术语学研究方向多样化,除了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外,还有术语学基本问题、教育及学科建设问题等。在第二阶段,开始借鉴国外术语学理论,术语学教育起步,专业研究机构出现。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的汉语术语学研究以改革开放为界,分成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研究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如术语翻译方法、术语定名要求.第二阶段,汉语术语学研究方向多样化,除了术语规范中的实践问题外,还有术语学基本问题、教育及学科建设问题等.在第二阶段,开始借鉴国外术语学理论,术语学教育起步,专业研究机构出现.  相似文献   

8.
2021年是自然辩证法概论课正式确立为高校理工农医硕士生思政必修课40周年。以一手史料为依据,以时间为顺序,按编年形式研究中国共产党引领自然辩证法概论课程发展的历史,有助于传承课程历史文化,亦有助于从历史中汲取课程发展的现实力量。研究表明,伴随高校思政课改革,课程发展大致分五个阶段:1977年3月28日至1981年3月27日的筹备阶段、1981年3月28日至1985年7月31日的正式开设阶段、1985年8月1日至2004年10月14日的第一次改革阶段、2004年10月15日至2019年8月13日的第二次改革阶段、2019年8月14日至今的新时代深化改革阶段。  相似文献   

9.
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是我国发展高技术的一面旗帜。本文分析了该计划两个阶段的历史,总结了两个阶段各自的特点,并重点分析了新时期该计划面临的四类主要问题。这四类主要问题分别是与其它科技计划的关系问题、新阶段新手段的问题、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问题以及计划自身的组织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10.
我国很早就观察到地震前的生物异常反应,古籍中多有记载。我国系统地开展震前生物异常反应的观测和研究应该从1966年开始算起,经过了三个发展阶段:1966年-1976年为创建期,1976年-1987年为持续期,1987年-1996年为低潮期。本文概述了我国地震前生物异常的观测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经典技术哲学分为前后不同的两个阶段,前一阶段以工程学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人类学的、唯物论的和技术乌托邦主义的倾向;后一阶段以人文主义的传统为主,其学科范式特征表现为视域的多元化、理论基础上的后现代性和方法上的规范性。两种传统的融合促进了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  相似文献   

12.
论芒福德的技术哲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芒福德是一位世界著名的技术哲学家,是人文主义技术哲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首先从技术人类学角度将技术史分为使用水和木材的始技术、煤和铁的古技术以及电和合金的新技术三个阶段,然后将历史上的技术分为两类:多元技术和单一技术。他认为人与技术协调发展的多元技术逐渐被以“巨型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产生了“机器的神话”,人被沦为机器的奴隶。芒福德提倡一种“民主的技术”,以改变单一技术的文明,从而恢复人在技术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人和技术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国内的科学文化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从分散、零星和局部的科学文化研究发展到集中关注诸如科学精神和价值、科学与人文的关系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头10年,学者开始有意识、集中地进行科学文化研究并形成了各有特色的研究路径、方法、内容和观点。代表性的人物有李醒民、江晓原、吴国盛、冯晓楠、孟建伟、盛晓明、蔡仲等。科学文化研究的未来发展应在学术研究和大众传播的不同层面上界定科学文化的含义,在科学文化学学科的视域内展开工作。  相似文献   

14.
《武成》历日解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面分析月相术语、《武成》历日和武王伐纣年代的关系。以生霸望-死霸朔、生霸上弦-死霸下弦和生霸月初-死霸望后三种月相说为例,分析了《武成》月相历日。加以岁在鸠火、日在析木的条件,得到克商的首选日期分别在公元前1070年、公元前1071年和公元前1046年。文章得到的一系列中间结果可供历史学家在综合各方面信息时作参考。  相似文献   

15.
工程哲学和周易哲学是新世纪自然辩证法研究的两个重要方向。本文从工程时代的到来和哲学发展的趋势,探讨工程哲学研究的重要性和必然性、树立工程意识的哲学意义和工程哲学的重要内容。文章还提出用科学的精神和现代人文理念研究周易,倡导科学思维和周易思维的结合,强调具有中国特色的周易思维的科学化以及当代社会迫切需要创新易学文化。 作者认为,当代自然辩证法界,研究工程哲学才能跟上时代需要,研究周易哲学才能体现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6.
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是指技术人工物具有功能和物理结构双重属性,其探究的是技术功能与物理结构之间的关系,技术功能与设计者、使用者的意向之间的联系;在技术人工物的两重性理论被提出后,它受到了米切姆等学者对其合法性的讨论;技术人工物两重性的划分及其所探讨的设计者与使用者的意向关系,开启了技术-伦理实践的征程,这促使荷兰学派基于技术哲学的经验转向,开始探求技术应用伦理这个课题。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前苏联技术科学哲学研究特点的同时,突出强调前苏联学者对于技术科学数学化问题研究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对技术科学数学化的必要性、发展阶段、技术科学数学化职能与作用的研究。指出数学化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而且也是具有实用特征的技术科学成熟的标志,并进一步揭示技术科学数学化的特殊性,从而完善人们对于技术科学哲学相关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8.
实践哲学突破了传统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狭隘理解,提出理性思维有"认知型"和"筹划型"两种思维方式.人的"筹划型"思维方式所形成的实践理性在技术哲学领域恰恰是技术理性.技术哲学必须以理性思维的"筹划型"思维方式为切入点,才能找到技术理性研究正确的哲学路径.只有这样才能使技术哲学研究真正地从"边缘"走向"内核".  相似文献   

19.
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在国家科研体制中的定位与分工是影响一个国家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因素。本文概括了世界主要国家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关系模式,并着重探讨了美英模式和德法模式国家两者合作的经验,从而结合我国的国情,对如何实现我国研究型大学与政府科研机构的关系重建提出了若干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原始性创新对于企业、区域和国家的影响巨大,需要从其本质特点、阶段属性等创新发展的内在规律出发,寻求企业借助原始性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途径。技术轨迹是分析技术发展重要理论,在对原始性产品创新阶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原始性产品创新的"破坏性"和"突破性"的两个阶段,并以浙江省生物技术企业为例对原始性产品创新的技术轨迹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