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发现,同江市街津口乡赫哲族与汉等民族普遍建立了民族混合家庭,20世纪7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已全部实行族际通婚。赫哲族族际通婚家庭所生子女的族属均报为赫哲族,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赫哲族人口数量的增长。但民族混合家庭的增多对赫哲语功能的衰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大量的赫汉民族混合家庭的存在,从一个侧面说明赫哲族与汉族之间的关系已达到相当融洽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调查了广西柳州市1 164名大学生(汉族705人,壮族459人)卷舌、翻舌、眼睑、前额发际、发旋、耳垂、拇指类型、小拇指弯曲等8项遗传学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并与其他地区民族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在广西汉族、壮族间,卷舌、发际、小拇指弯曲民族间差异显著,而拇指类型、翻舌、眼睑、耳垂、发旋民族间差异不显著.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汉族、壮族间遗传距离最近,广西汉族、壮族分别与贵州仫佬族间的遗传距离(0.470 6,0.512 5)最远.  相似文献   

3.
先秦以前,广西境内为壮族先民所居住。秦汉以后,汉族才逐渐迁入,并于明清以后在人口规模上超过壮族,形成了广西汉壮民族融合的独特形态。历史上汉壮人口比例(相对规模)的变化是影响广西汉壮民族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5.
壮族是中国的第二大民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数惟一超过一千万的民族,堪称少数民族的老大。按人口多寡排序,壮族在世界民族之林居第62位,①举足轻重,不言而喻。令人遗憾的是,学术界对壮族的研究起步晚,成果不多,与壮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地位极不相称。进入80年代以后,这种状况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重视。特别是广西壮学学会成立以后,“壮学”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的专门学科逐渐为人重视和接受。继之,一批有分量的学术专著和论文应运而生,从两部《壮族通史》的出版,②到壮族“那文化”概念的提出,③在学术界,尤其是在民族学界引起了强烈的反…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广西汉族、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一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591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广西壮族、汉族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并且差异极为显著;壮族学生在躯体化因子上的得分比汉族学生显著偏高,差异显著;广西壮族、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并不是由所属民族自身的特点造成的,而是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广西汉族、壮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用SCL-90临床症状自评量表,对591名学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广西壮族、汉族大学生总体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和大学生常模,并且差异极为显著;壮族学生在躯体化因子上的得分比汉族学生显著偏高,差异显著;广西壮族、汉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并不是由所属民族自身的特点造成的,而是与所处的地理位置有关.  相似文献   

8.
壮族,是我们广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自治民族,又是全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正确认识壮族的特点,有利于在广西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的发展繁荣,也有利于加速把我国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现就这一问题进行论述,如有不妥。请给予批评指正。 (一) 壮族是我国具有悠久历史和光辉灿烂文化的民族。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于1952年在广西成立了桂西壮族自治州;1958年又改成立广西壮族自治区,这是党  相似文献   

9.
壮、泰民族有着共同的祖先。两个民族在分化之前,壮泰民族和汉族有过非常密切的接触史。由于当时汉族属于强势民族,不断影响着周边民族的语言,壮泰民族共同向汉语借用了大量的词汇。后来随着民族的分化和迁徙,壮泰民族也分化为两个民族,今天的泰族(今主要聚居在泰国)和壮族(主要聚居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故壮族、泰族在分处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下的今天,在其使用的语言中仍然保留着很多相同的汉借词。然这些相同的汉借词到底有哪些,有多少?存在着怎样的特点和规律呢?笔者对这些分别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10.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 ,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 ,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 ,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 ,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 ,绝不是偶然的巧合 ,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11.
壮族是一个开放的民族。在漫长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壮族人民受汉族地区流传的道教、佛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创造了壮族地区富有特色的混杂型民间宗教文化。  相似文献   

12.
<正>哈萨克族是跨界民族。它既是哈萨克斯坦的主体民族,也是中国、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土耳其、蒙古等国的少数民族。哈萨克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6世纪,其族源极具多样性特征,16世纪左右基本形成现代哈萨克民族。哈萨克人长期以游牧为业,各氏族、部落间通婚和领地迁徙十分普遍,这些因素使哈萨克人对家族和血缘关系极为重视。父母及时准确地向子女传授自己家族的谱系,被视为重要的家庭责任。即便到了今天,绝大多数哈萨克人都能背诵自己七代祖先的名字,  相似文献   

13.
文山壮族和苗族经历的不同历史进程,以及两个民族所处不同的内外环境,造成了文山壮族和苗族文化的不同,这些不同也映射在两个民族的超度经中。在文山壮族、苗族超度经中所蕴藏的两种民族丧葬文化,显示了壮族和苗族独特的民族个性,折射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历史,各具特色、多姿多彩,是各自民族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4.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生产方式下和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体群的总称。而人类的繁衍(生育和死亡方面)不同于动物,它受到社会经济制度、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婚姻、家庭、宗教、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诸方面所制约。一壮族是岭南古老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巳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超过一千万人口的民族。壮族仅聚居在广西境内的就有1233多万人(1982年统计),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ABCA1基因R1587K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在中国广西汉族与壮族人群中的多态性分布,采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无血缘关系的健康汉族人100例和壮族人84例的ABCA1基因R1587K位点进行检测,分析基因型频率和等位基因频率在2组人群中的分布,并与其他种族相比较.结果表明,ABCA1基因R1587K等位基因频率在汉族分别为ηR=0.475和ηR=0.525,壮族中分别为ηR=0.411和ηK=0.589;基因型频率在汉族分别为:ηRR=0.19,ηRK=0.57,ηKK=0.24,壮族分别为:ηRR=0.25,ηRK=0.32,ηKK=0.43.2组人群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组人群在等位基因频率分布上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可见,ABCA1基因R1587K位点多态性在中国广西汉族与壮族的基因型频率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与国外不同种族人群相比具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6.
第一部系统介绍太平天国时期广西壮族人民反清斗争的专著《太平天国时期壮族农民起义》一书,已由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编著者是我院民族研究所教师覃高积。 19世纪中叶,壮族地区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这些起义为太平天国在广西首义创造了有利条件。壮族子弟纷纷加入太平军,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太平军离桂后,广西境内的壮族农民起义军仍然坚持反清斗争。作者在收集了大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语言、民俗、地名等诸方面的研究成果,论述了广西会党与太平军的关系和影响,介绍并  相似文献   

17.
在文山壮族、苗族超度经中所蕴藏的两种民族丧葬文化,显示了壮族和苗族独特的民族个性,折射了两个民族的不同历史,各具特色、多姿多彩,不存在优劣,都是民族同胞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8.
采用Heath-Carter体型法对广西马山县1324名壮族青少年进行了体型测量与分析。从所获得的各项结果,得出的结论是受遗传作用影响,同一民族的体型相似;环境等条件造成同一民族内体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侬族来自广西的壮族地区。壮族与侬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壮族的汉化在进行,而由于受国境划分,中国王朝和汉族的影响没有直接波及侬族,因此侬族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尽管受国境划分,但两者间往来还持续着。虽然民族政策渗透而人们受国家的制约,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意识到国家,他们的生活圈很容易超越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境线。这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国境的意义的问题,今后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20.
壮族文学的主体是民间文学,而壮族文人文学,是壮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壮族文人文学是在长期的壮汉文化交流中孕育产生的。据现有资料,唐代已发现壮族文人汉诗,但因种种社会原因,发展缓慢。明代以前,作者寥寥,遗留下来的作品不多。明代以后,由于壮汉文化交流的加强和改土归流进程的加快,壮族文人汉诗迅速发展。自唐代至清代,诗人约一百多人,其诗作不下万首,都是用汉语和汉诗的形式创作。但由于诗人的民族心理素质、生活习俗和接受文化熏陶与汉族诗人不同,特别是受到壮族民间文学的强大影响。因此,它在反映岭峤壮乡广大人民的生活和斗争,习俗风情,描摹南国边陲的湖光山色等等,多具民族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