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广西壮族作家凡一平小说创作的文化因素进行分析,指出其小说创作受地域文化的浸润,表现出对现代文明的怀疑,表现出受传统文化观念和传统小说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小说《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建立了华裔美国文学的新传统,促进了华裔文学近年来在美国的兴盛。这三部小说都关注华裔关国历史关照下的种族和文化身份问题。《女勇士》等反映出了华裔三代人乡土情结的变迁,及其冲突背后的社会文化渊源。小说运用"说故事"的形式和多声部的叙事手法表现了"离散族群"身份缺失的困惑,并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多元文化共生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流浪"是索尔·贝娄多部小说中的主题之一.其小说如《雨王汉德森》、《赫索格》除借用传统流浪汉小说模式--形体流浪表现小说主人公的流浪经历外,同时还转向现代流浪汉小说模式--精神流浪,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而且,贝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流浪意识与犹太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犹太传统由此成为贝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4.
当代文学中,小说的"情与性"的描写是嬗进的。有情爱无性爱的十七年小说,冲破禁欲主义的"文革"的蕃篱后,从半遮半掩到一览无余的描写。这些描写表现出的对欲望的顶礼膜拜,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中国文化从保守走向进取的一个信号。  相似文献   

5.
本文提出曹雪芹对庭园小说创作的一大贡献是在《红楼梦》中引进中国园林艺术,从而使作品充满园林的审美艺趣和文化意识。小说具有园林空间的流动性、多变性与灵活性特点,表现了园林艺术的空间思维和建筑的结构美。小说的时间结构具有园林的时间移步换景的运动性和流逝性,表现出园林的自然时间观和自然悲剧性。大观园是一座清代的私家园林,象征了封闭自足的世外桃园,各个景物与人物性格、命运相联系。小说的园林文化意识是农业文化追求形色声香的美意识和柔性文化意识,它所表现的中和意识的冲淡性,消解、弥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困境。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小说在中国的接受不是简单的"移植",在意识流文学东方化的进程中,在中国本土文化和作家文化素质的制约下呈现出明显的不同于西方意识流文学的中国特征。中国意识流小说很少表现西方意识流小说所表现的人的精神空虚、沮丧、偏执的病态和歇斯底里。相反,它以塑造健康的灵魂为己任,人的意识流动更多地受到理性的主导。而且,中国的意识流作品表现出对外部世界更大关注和更强的情节性。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小说中,经常有描写巫术活动害人和恶鬼吃人的情节。其中的巫术活动有独特的操作方式,或借助于巫师的超能力,或通过念咒语来实施。而恶鬼吃人的情节则表现出古人对于死亡的恐惧心理,体现了"鬼即邪恶"的文化观念。  相似文献   

8.
《科尔沁草原的人们》是新中国成立后较早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短篇小说,取材于该小说的电影《草原上的人们》也是较早的民族题材电影,二者均在当代文坛产生了很大反响。从小说到电影,实现了由个人话语到民族国家话语的飞跃。在主题形态上表现出向主流意识形态规范靠拢的倾向,人物形象上则由小说中的固定性格过渡为电影中的成长型人物形象,二者都具有共名的特性。电影与小说相比,更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在文化意蕴上表现出脱离主流文化向民间文化回归的背离姿态。  相似文献   

9.
澳大利亚当代著名作家考琳·麦卡洛于2003年出版了家世小说和爱情传奇《呼唤》,小说讲述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淘金梦为时代背景在澳大利亚这块土地上的奋斗创业史。本文从民族文化和性别文化的角度阅读了该小说,并借助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探讨了小说中表现出的中西文化的并置和融合,指出尊重文化差异是不同文化相处的重要条件,并为当今全球化时代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小说折射着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精神和审美特征,他的出现,连续了现代文学中断的"抒情小说传统"。汪曾祺的小说使小说自身固有的审美价值得到了回归,作品中处处出现的和谐和诗性给人以一种审美的愉悦和快感,让人沉浸在其中,品赏欢娱。汪曾祺的创作引起了小说创作观念和叙述方式上的巨大变化,小说模式中的主题的功利性、题材的重大性都逐渐被消解。作品无论在题材的探索、写法的革新方面,还是在语言观念、体裁特色方面都体现出显著的现代性,并对八十年代以后的现代小说高峰的到来有着潜在的影响,对新时期的寻根派小说起着一定的先导作用。使表现特定地域的民风民俗和普通人日常生活,成了八十年代小说创作中最为流行的方式和观念。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80年代的小说,是新时期文学最有成就的一个领域,受西方现代主义思潮影响,小说创作呈现了多元化倾向,象征派小说、荒诞派小说、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意识流小说、新写实小说等都曾风靡一时。在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寻根文学",开始致力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并尝试用现代主义来表现自身的优秀文化,探询文学的"根"。回顾文坛,文化寻根作为一股文学思潮从高潮到落幕一直颇受争议,文章则试从寻根小说的魔幻主义色彩这一现代主义特征落笔对其意义进行重新阐释。  相似文献   

13.
《从“共时”到“横跨”——骆宾基:中国现当代作家中的一个抽样分析》,是一部以共时与横跨视角和抽样分析的方法来研究骆宾基创作生涯与作品成就的专著,体现出一种历史诗学的悲情寻真、沧桑艺术人生的美学升华、范型与抽样的宏观主旨.  相似文献   

14.
"阴阳师"系列幻想小说是东方奇幻文学的一大类型,带有鲜明的文化特色。日本幻想文学大师梦枕貘创作的系列小说《阴阳师》,表现了富有特色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观念。受《阴阳师》影响产生的中国本土奇幻小说《平安夜行抄》,展现了本土化的特点。"阴阳师"类型小说对当代奇幻文学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鲁迅开创了现代文学表现农民的重要题材,其笔下的农民愚昧,无一不是中国国民劣根性的代表.通过对国民性的批判透露出他睿智的理性精神和深沉的忧患意识.鲁迅以"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双重情感态度,深刻揭示了底层人们在强权统治面前意识深处的奴性特征.阎连科从发掘人性的角度,着力表现人性异化的悲剧.小说的荒诞色彩寓于传统乡俗民情中,体现了乡土小说在当前社会环境中的艺术新走向.这种人性的异化与乡村权力体制和官本位文化都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16.
"反璞归真"是废名小说特有的文化取向,其主要表现在:对宗法制乡风民俗的撷取,对"美"和"爱"的追求赞颂,和对传统文化宁静宽容的认同等方面.  相似文献   

17.
蒲宁的流亡是外在流亡与内在流亡的双重表现,它渗透到蒲宁的小说中,他的思想受到早年俄罗斯文化和流亡时期异国文化的双重因素的影响,在小说中体现了这一特色。爱情往往与死亡相交织,多以悲剧终结,这不仅渗透了作者流亡时期的感情变化,也显示了蒲宁俄罗斯式的古老情结;小说的背景及描述融入了异国文化的多种元素,这些使得同一主题延伸出新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寻根小说,其理论主张呈现出明显的"文化守成"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其一,主张回归传统文化,追求本土文化身份认同;其二,反思工具理性的启蒙现代性,张扬审美现代性;其三,追求自然环境生态和人文精神生态的双重和谐。寻根小说作家力图通过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及劣势,来对自身文化进行重造,使其更好地参与全球文化交汇,从而完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寻根小说的这种"文化守成"价值理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西方启蒙现代性的反思,其对多元现代性的自觉追求有着显性的价值和意义,但在创作实践中所暴露出的理念偏颇也值得警惕。  相似文献   

19.
一 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年五月出版了《骆宾基短篇小说选》,这个选本集中了骆宾基短篇小说创作的精华。 《北望园的春天》是解放前骆宾基前期主要著名的短篇小说的汇集,它包括(老女仆》、《乡亲—康天刚》、《北望园的春天》等篇,它和后来一九四五年在四川重庆写的《一个坦白人的自述》,一九四六年在上海写的《由于爱》,以及建国后一九五○年写  相似文献   

20.
在抗战过程中,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文学用语言营造了一个个与残酷现实相对的精神家园,“追寻——归宿”成了一个相当普遍的主题模式,骆宾基的小说以刚劲中的清新与明丽,强悍中的苦涩和忧郁,深入地拓展了这一主题,应该在“东北流亡作家群”中对其给予一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