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突破了以二元论的客观存在和原子本原为基础的西方现代科学框架,提出以主、客观相融合的广义信息为本原,构建起一套全新的科学体系。现代科学通过分割、还原的方法认识世界,只局限于表面的物质、能量关系,形成了主、客分离的二元的世界观和机械的、冷冰冰的世界图景。而实际上,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正是无穷无尽的联系和耦合生成了世界,广义信息就是对联系和耦合的衡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唯一途径。世界的本原必须能够体现主体对客体的观察或感知,即只有一元论意义下的广义信息本原,物质、意识以及宇宙万物都由信息而生。本文提出了信息本原的数学表达式,即广义信息熵ρJ,并指出正是表达式中的高阶项(高阶的联系和耦合)体现了信息本原对万事万物的包含,代表了主体、客体的融合,形成了完整的世界图景。在此基础上,本文详细分析和推导了信息本原创生万物的法则:主体对客体不断进行认识、区分、重构,形成广义信息流的最大化流动和蔓延,进而产生世界万象,物质、意识、生命、生态、社会等都由此而生。广义信息流及其最大化原理是大自然的根本法则,能较好解决现代科学无法攻克的生命、意识、复杂系统等难题,暗示了一个全新的科学体系的诞生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
以原子构成论为基石的近现代科学在描述简单机械物理系统以外的对象诸如量子现象、宇宙演化和复杂系统时遭遇到挑战。本文在分析这种危机实质的基础上提出以生成性本原来取代原子。针对这个主客体相融的、表达自由意志的开放实在,提出用更为广泛的广义信息概念取代力、物质和能量,从广义信息动力学角度建立起包容近现代科学的一个全新科学框架构想,以作为解释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社会和经济等广泛领域中存在的大自然现象的指导思想,并最终实现跨学科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文化是一个大系统,其中,中西文化的既冲突又协调的关系,正是文化这一大系统下的两个“负阴抱阳,独立不改”的重要子系统。它们在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背景的华裔卓越科学家身上体现得尤其鲜明和具体。本文首次以杨振宁为范例,对中国文化在现代科学创造中的作用进行了专门具体的实证研究,指出:在对待中西文化的关系上,杨振宁深受中国文化重整体、致中和的影响。具体地说,对待中国文化,他在吸收中批判;对待西方文化,他在批判中吸收。基于中西元素既冲突又协调的具体的实证分析,本文生动有力地诠释了杨振宁“从不只一层意义上说,我是中国和西方两种文化共同的产物”这一结论,或者说是中国文化气质与西方科学精神二者的美妙结合成就了杨振宁的伟大。  相似文献   

4.
基于系统论视域,从整体上探究事物本质之研究,无论在中国或西方都得到了充分发展。有机论自然观在西方近代经过机械论的过渡,从机械论出发迈向新形态,在自然法则的独立性、实在界的理论研究方面不存在论证上的困难。而有机论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并呈现为一种有机整体的自然观,它最大的特色是从根底上认同人间法则与自然法则的一致和交互作用。这种自然观虽然充分认同人的存在价值,但却与现代理念和制度难以交融,未能催发客观独立的科学研究的效应。中国传统自然观的现代转型,在自然哲学与科学思想方面,是传统有机论自然观经过近代机械论的洗礼,逐步迈向现代科学有机论与机械论的融合,也即表现为科学秩序和道德秩序的重新整合。因而,中国的有机论与西方的有机论的"有机地"结合,应当走一条批判—沟通—重建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5.
古希腊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寻,就是对系统整体性的探索,在描述宇宙系统时通过对要素、结构、功能、自组织涌现、差异、协同等形式的解释,构建起独具特色的“世界—宇宙”图景,“■”(希腊语,意为“自然”)一词本身就包含着希腊人对自然界系统性的理解。早期哲学家在对整体的经验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系统存在论;在对世界本原的追寻中,他们发现存在与流变密不可分,系统自组织性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系统过程论;从自然经验出发,不再是单一的对其自然现象自身实体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将其作为宇宙系统的部分来认识,个人的认知被深深的镌刻在世界系统中,由此形成系统认识论。  相似文献   

6.
系统辩证学,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上结合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和新的理论成就,以客观系统物质世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哲学的科学。从人类关于天人关系的认识历程对此作一解读。  相似文献   

7.
《系统管理学报》2001,10(4):347-349
一、会议的背景 21世纪的大门刚刚开启,世界已呈现出种种征兆,预示着人类社会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 .智能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主体,使得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带来了全新的知识经验;全球性的信息与物流网络像神经和血管一样使人类真正成为一个整体,掀起了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浪潮.这些变化不仅为我们勾勒出新时代的概貌,也展现了极其光辉的前景.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与社会结构变革的深化,各种社会、经济、环境问题也日趋严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日益强烈.  相似文献   

8.
目前对依法治国概念存在"依法治政"、"依法治经"、"依法治文"等碎片化理解。其实,依法治国的对象是国家系统,即由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国家事务按照一定结构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并处于特定环境中的整体。只有把国家作为一个系统对象来进行治理,才能真正收到依法治国的最大成效。  相似文献   

9.
系统生成论体系与方法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图从生成论的自然观出发,从整体上理解和把握从系统论到混沌学,直至复杂网络研究的这一系统科学之学科群,重新梳理、认识各学科之间的互相联系,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建构生成论的系统科学体系。文章以超循环理论为基础,讨论了复杂系统生成的基本机制,并由此推出生成性系统的重要特征。试图突破西方传统的还原论,提出系统生成论的方法论原则——“复元论”或“探源论”,为系统科学的生成论研究方向寻找统一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现代科学中基于原子论的力学规律被认为是极其成功的自然法则,解释了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但现代科学中的二元论造成了主体与客体的分离,形成了人与自然对立的世界观,在哪怕一点点偏离简单机械物理系统的情形时就顿时失去了效用,这严重阻碍了其成功走向生物、人文、社会等领域,有失其作为宇宙第一法则的地位。本文首先分析了力学法则引起的对自然不可逆现象和熵的主客观之争。提出了一个新的生成性的实在,这样非局域性、不可积、不可逆、熵和信息特征自然地一开始就出现在微观动力学中,而可逆微观动力学仅是简化的特例,熵原理可取代基于原子论的力学规律作为宇宙的第一法则。不可逆性(熵)具有主观性和客观性这两种观点可以统一起来。被认为是认识论"幻象"和"主观性"的宏观不可逆世界也具有本体论的地位。以熵原理为宇宙的第一法则的科学可形成主客体统一的自洽世界观,构建起一个统一两个世界、两种文化的新框架。  相似文献   

11.
“势成之”的古训与“信息势”、“信息力”等科学概念通过“对称性支配相互作用”这一机制演绎出一个崭新的逻辑体系和理论构架。基于这一理论,我们从信息化时代人类本性的嬗变和势科学的内涵出发,系统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五大困惑,提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遵循势科学机制。  相似文献   

12.
以中医和道教理论为主干组成的中国传统气论是现代人体系统论的“近亲”。它把人看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活结构”,在整体观、联系观、恒动观等多方面与现代系统论对生命规律的认识论有高度的一致性。在这个意义上,传统气论是崭新的,它可以为现代科学、哲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同时它又是古老的,由于本身的历史局限,使它没有走上以准确、精确为基本要求的科学殿堂。  相似文献   

13.
系统科学视野中的生态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系统科学的视角,对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哲学基础和建设途径进行了探讨,提出系统科学是生态文明的科学基础,辩证整体论是生态文明的哲学基础,生态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英美科学哲学中的以南茜·卡特赖特为代表的史坦福学派新经验主义提出批评、剖析和讨论,认为南茜否定基本物理定律的普遍性的观点以72_她的“斑杂破碎的世界”是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一种d颠覆性的论证。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根据新经验主义提出的《破碎的系统观》是我国系统哲学的一种新见解,也是很有启发性和颠覆性的,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本文认为系统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正面解决了“南茜的质疑”。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具体地研究不同类型的系统。当今的主攻方向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普遍规律及其突现行为,并用于解决我国开放改革遇到的各种全局性和局域性问题。世界是有系统的和有规律性的而不是班杂~,r4-和无规的。  相似文献   

15.
持续农业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以世界农业发展状况为背景,阐述了持续农业的由来、概念、发展趋势和进展;农业生态系统、技术开发应用、农业市场经济和科学管理等方面的提出了发展持续农业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英美科学哲学中的以南茜.卡特赖特为代表的史坦福学派新经验主义(斯坦福学派是一个强调从哲学上来研究实际的科学实践,否定科学统一或科学整合可能性的新经验主义的松散联盟,成员包括John Dupré,Ian Hacking(哈金),Margaret Morrison(莫里森),Peter Galison(艾莉森)和Nancy Cartwright等人,其中以南茜的观点最为激进。Nancy Cartwright(1944-)伦敦经济学院哲学系教授,前任美国科学哲学学会主席。英国科学院院士。曾经任教于许多大学包括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批评、剖析和讨论,认为南茜否定基本物理定律的普遍性的观点以及她的"斑杂破碎的世界"是对一般科学方法论和系统科学方法论的一种颠覆性的论证。清华大学吴彤教授根据新经验主义提出的《破碎的系统观》是我国系统哲学的一种新见解,也是很有启发性和颠覆性的,无论你赞成还是反对面对,都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讨论。本文认为系统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已经正面解决了"南茜的质疑"。系统科学哲学研究的关键问题在于采取跨学科研究方法,具体地研究不同类型的系统。当今的主攻方向是要研究复杂系统的普遍规律及其突现行为,并用于解决我国开放改革遇到的各种全局性和局域性问题。世界是有系统的和有规律性的而不是斑杂破碎和无规的。  相似文献   

17.
The context of this analysis is the golden years of the decade of the 1960s that served as a backdrop for consolidating capitalism and the globalized world. The aim is to analyze, understand and establish possibl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arts in general and the world in which modern society operates. This is a theoretical essay anchored in theoretical assumptions of sociology, arts and the culture of the globalized world and built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these researchers. We use the interpretative approach and technique of hermeneutic phenomenology to give meaning to historical events and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implications of these events in the ris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systemic examination suppor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rt, 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evidence shows that artistic and cultural issues are essential to make sense of life in society and in the absence of such basis, the world would be meaningless and humans would lose a sense of direction.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rt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relevant as the virtual world becomes large-scale and truly global, an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efits from the rise of the cultural and artistic world of today. Finally, th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artistic and cultural world and the curr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confirms the emergence of a globalized, digitalised (virtual) knowledge society.  相似文献   

18.
科学思想:系统科学形成的理论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学的关系性特征之源"的角色为系统科学关系性特征的研究提供特有支撑;计算机是处理系统科学之"有组织复杂性"问题的必备工具,承担着系统科学实验室的功能;量子力学不连续性、靴绊假设以及主体介入观测所展示的整体联系观彻底推翻了经典科学的物理实在观;被看作"复杂性科学第一种形式"的热力学,其不可逆性或时间之矢的引入宣告经典科学的结束和系统科学的开始;信息学提供了物质、能量之外新的研究视角,发挥催化剂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