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周晓丽 《科技信息》2009,(3):168-168,159
通过对200名初中四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中学生的动机水平普通较低。通过线性结构方程模型(LISREL)得出所有的八个内在因素都对动机行为产生直接影响,但是只有学习兴趣,效价,自我效能,掌握目标,学习焦虑和远期目的这六个因素对动机行为产生间接影响。对学习动机产生总体影响最大的是学习兴趣其余的影响力依次为,自我效能效价,掌握目标,长远目标,归因,焦虑,近期目标,态度和操作目标。并且只有学习焦虑这一个因素对动机行为产生消极的影响其他的都是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2.
为更好地了解中学生的锻炼行为状况及其对锻炼坚持心理的影响,研究采用自编的《中学生锻炼自我效能量表》对广州市越秀区中学的学生锻炼自信心及锻炼行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不同锻炼频率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不同锻炼持续时间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不同锻炼坚持时间的锻炼行为之间在外部环境、身体感觉、社会支持,以及运动风险上存在显著或非常显著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森林生态体验和森林休闲运动已成为我国森林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主题特色鲜明的森林运动小镇成为森林旅游的重要发展载体,深入分析其成功因素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森林旅游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衢州灵鹫山森林运动小镇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结合回归分析法研究游客游憩动机、游后满意度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结果】灵鹫山森林运动小镇游客的游憩动机由强到弱依次为:刺激与逃避>机能提升>求知与探索>增进交往。不同人群分类的游憩动机有差异,其中运动技巧、亲情建设、运动类型、处事能力、焕发活力、组织能力6个动机因素受到人口统计学特征变化的影响。游客的游后满意度高低依次为:愉悦心情>整体>增强体质>缓解压力>增加见识,其中增加见识、缓解压力、增强体质满意度均值低于满意度总均值。焕发活力、结识朋友、身心享受3个动机因素对游客评价较低的满意度有影响,因此满足游客身心享受、焕发活力、结识朋友的动机需求可以提高游客满意度。【结论】在改善游客满意度方面建议:打造森林运动特征优势,满足游客主要需求;制订针对性的森林运动菜单,合理分配游客群体;提升森林运动游客体验,吸引更多游客关注森林康养。  相似文献   

4.
 以社交网络用户为研究对象,扩充了用户的“获利性”动机和“社交获利”行为,通过调研问卷,利用神经网络模型分析社交网络用户动机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动机对不同行为的影响程度不同,动机对行为的整体贡献度呈现出有用性 > 自我呈现 > 娱乐性 > 易用性 > 获利性 > 从众性 > 社交性的趋势。建议管理人员持续完善网站的社交和娱乐功能,从用户心理出发构建品牌辨识度高、有特色的社交网络。  相似文献   

5.
胡惠 《新余高专学报》2012,17(1):136-139
目的:探讨中学生的利他动机现状和利他动机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中学生利己性利他动机量表和利他性利他动机量表,对广州某中学在校334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报告低度利己性利他动机和高度利他性利他动机。性别、学生干部等因素均同中学生利己性利他动机无关。学生干部、年级、家长职业同中学生利他性利他动机有显著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以锻炼态度量表为测量工具。通过对1191名中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等5个指标上男生优于女生,初中生优于高中生。初中男生的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和行为控制感等4个指标上均优于高中男生;初中女生的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等3个指标上均优于高中女生。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学生锻炼态度中的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等6个指标上呈现低—高—低的趋势,14岁是最高点。  相似文献   

7.
张涛 《科技信息》2010,(25):228-228,417
运用自编的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调查问卷,对10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研究表明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可分为五类:健身动机、娱乐动机、考试动机、社交动机、明星效应动机;其中不同性别、不同生源、不同学历的中学生体育消费动机水平存在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8.
初中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时期,适当的体育锻炼对于提升其身体素质,实现身心的协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体育动机分析体育教学中了解学生体育兴趣、态度、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做好动机分析也是提高中学生体育锻炼效果的必然要求。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发展现状出发,结合统计调查对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动机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究相应的教学对策,以期对提高初中生的体育训练水平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9.
羽毛球是技巧性较强、运动量较大的一项运动,动机贯穿整个运动过程。本文就羽毛球运动动机问题进行初步研究,探讨运动动机的作用、影响因素及运动动机的一些具体的培养方法等,以便更好地推动羽毛球运动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健身运动处方的兴趣、内涵、原则、范例进行分析研究,旨在启发国人走出自然健身、经验健身、传习式健身的旧的健身模式,接受科学健身的思想方法,在科学指导下,从事健身锻炼。  相似文献   

11.
运用动机理论,对中老年人从事交谊舞锻炼的动机的调查表明中老年人交谊舞锻炼既有直接的动机,又有间接的动机;既有缺乏性动机的,又有丰富性动机的.并显示我国现行的交谊舞活动不仅是一种体育活动,同时也是一种团体性较强的社会活动  相似文献   

12.
依据健康信念模型理论对大学生健康行为知识知晓率、健康动机和体育锻炼行为进行调查,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检验健康信念模型的有效性。采用问卷调查法、统计学方法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健康行为知识均得分为5.83分,且存在性别差异、地域差异,男生高于女生(P=0.0070.01),城镇学生高于乡村(P=0.0160.05);健康动机均得分为87.19分,乡村学生强于城镇(P=0.0120.05);健康行为知识与动机具有低相关(r=0.284),健康动机与运动强度具有低相关(r=0.124)。健康行为知识是激发健康动机的必要条件,但健康行为知识与动机并不一定能够预测或干预锻炼行为,表明健康信念模型还存有不足。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了解中学生锻炼态度的现状及培养中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养成。采用《青少年锻炼态度量表》和自制人口学问卷对124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锻炼态度均分存在性别差异,男生好于女生;父母教育方式为商讨型和忽视型的中学生锻炼态度均分要明显优于干涉型和溺爱型教育方式的锻炼态度均分;BMI指数为正常体重的中学生锻炼态度均分要明显高于低体重、超重和肥胖中学生锻炼态度均分。中学生BMI指数、父母教育方式和性别对其锻炼态度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探讨了青少年儿童休闲运动认知、参与行为与身心健康的差异状况及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青少年儿童对休闲运动有高度认知,参与行为的积极性不高,他们身心健康处于亚身心健康状态;(2)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青少年儿童休闲运动认知、参与行为与身心健康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3)不同类型学校的青少年儿童参与行为、身心健康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在休闲运动认知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4)不同经济背景家庭的青少年儿童在参与行为之间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而在休闲运动认知、参与行为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5)通过相关分析可知,青少年休闲运动认知、参与行为、身心健康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相关性.根据结果得出一些结论和建议,以期为学校、家庭等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本文提出了建立从本运动器系力学模型的新途径,并阐述了X线活动测量人体肌肉、骨骼、关节结构的方法以及静态动态下人体各关节最大运动幅度的测夫体运动器系的力学行为是造成运动损伤的最根本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河南省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 ,运用心理学动机体系原理 ,对其体育活动动机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分析 ,为了解、预测及有效的控制中学生体育活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郅光华 《科技资讯》2007,(24):119-119
体育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对学生进行"终生体育"思想的教育.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些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兴趣,以至于教学效果不好,没有达到预期教学目标.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体育动机的培养与指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对实现学校体育的目的、任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体育锻炼作为一种行为活动.它包括几个不同的阶段.即前凝神阶段、凝神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和维持获得阶段。这些阶段是层层递进的,即前一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前提与基础。后一个阶段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与发展。因此,一种锻炼行为是否能完成.主要是看这几个阶段是如何衔接、如何发展的,而在这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是一个人的行为动机。不同的行为阶段有不同的动机,即认知失调、自我效能、自我概念、目标设置、自我决定与归因。只有对每一阶段的动机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更有效地指导人们参与并维持这一锻炼行为。  相似文献   

20.
我国有句俗话,“在家千日好,出门百事时难”。尽管如此,每年还是有数以亿计的人在各地旅行、游览。是什么原因使得如此众多的人离开温暖的家,四处奔波,千里跋涉,外出旅游呢?本文将对此进行关于旅游行为及其动机的探讨及研究。对于这个问题,从本世纪30年代开始,国外一些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旅游学家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讨,尤其近十年来研究比较活跃,但至今尚未有完善的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